他打败了他的叔叔当上了国王(被弟弟推上王位)
他打败了他的叔叔当上了国王(被弟弟推上王位)影片开始,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参加露天场地演讲,面对众人期待的眼神,约克公爵则一脸生无可恋得走向演讲机。《国王的演讲》是一部温暖的励志故事。剧情从乔治六世还是约克公爵说起,作为公众人物,面向大众,演讲似乎是必备技能。一段抑扬顿挫的演讲,能够在人们之间凝聚领导力,展现公众人物的形象。可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是演讲的好苗子。《国王的演讲》是讲述英国乔治六世国王艾伯特生平的传记电影。导演汤姆·霍珀截取了艾伯特王子登基前后的时间点,讲述了当时还是约克公爵艾伯特和语言矫正师莱昂纳尔·罗格之间为了治疗口吃相继发生的故事。为了剧本更加扎实,编剧大卫·塞德勒多方面周旋拿到了罗格的笔记本,对罗格矫正乔治六世的过程有了详尽的了解,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生动性。《国王的演讲》播出后不仅收割了传记电影中的高票房,还是第68届美国金球奖,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黑马,主演科林·费尔斯(饰演乔治六世)凭借这部电影再次捧得奥斯卡影帝
1936年,乔治五世逝世,临终前曾说:“约克公爵比其他儿子加起来还要勇敢。”
大卫·塞德勒(David Seidler),193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他出生的前一年,他们国家迎来了新国王。新国王温文尔雅,高大伟岸,在二战期间面对强敌从未退缩,英勇抗战,极受国民爱戴。
少年时期的大卫·塞德勒言语结巴,令他困扰,直到他看到一则国王克服结巴的励志故事,大受鼓舞,一番努力下,很快克服了结巴的毛病,这位国王便是乔治六世。
机缘巧合之下,大卫把国王的励志故事搬上屏幕,便是《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还为他赢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国王的演讲》是讲述英国乔治六世国王艾伯特生平的传记电影。导演汤姆·霍珀截取了艾伯特王子登基前后的时间点,讲述了当时还是约克公爵艾伯特和语言矫正师莱昂纳尔·罗格之间为了治疗口吃相继发生的故事。
为了剧本更加扎实,编剧大卫·塞德勒多方面周旋拿到了罗格的笔记本,对罗格矫正乔治六世的过程有了详尽的了解,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生动性。
《国王的演讲》播出后不仅收割了传记电影中的高票房,还是第68届美国金球奖,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黑马,主演科林·费尔斯(饰演乔治六世)凭借这部电影再次捧得奥斯卡影帝小金人一座。可谓票房口碑双丰收。
《国王的演讲》是一部温暖的励志故事。剧情从乔治六世还是约克公爵说起,作为公众人物,面向大众,演讲似乎是必备技能。一段抑扬顿挫的演讲,能够在人们之间凝聚领导力,展现公众人物的形象。可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是演讲的好苗子。
剧情精彩:面对命运的选择,要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影片开始,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参加露天场地演讲,面对众人期待的眼神,约克公爵则一脸生无可恋得走向演讲机。
公爵夫人伊丽莎白一直在台下安抚艾伯特,可公爵实在太紧张了。面对公众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说出来,演讲失败,约克公爵黯然低下头。
约克公爵一直在接受治疗,其他语言治疗师只是单纯采用刻板的物理疗法为艾伯特治疗,不仅没有效果,还让艾伯特情绪日渐暴躁。
妻子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并没有放弃任何希望,她偶然找到了罗格。
罗格非常特别,医者治心,多年的丰富经验让他瞬间看透艾伯特的语言障碍并非天生,与其说是语言障碍,还不如说是心理障碍。
可一触及公爵的内心,公爵整个人的情绪就像爆米花一样瞬间炸开。此时艾伯特的心理防御机制很强,他特别抵触罗格询问他内心上的隐私。第一次见面不欢而散。
艾伯特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本身无心王位,可正经继承人爱德华王子眷恋二婚妇女辛普森夫人,对方不仅是已婚妇女,且离过婚,这是保守的王室万万不能接受的。
乔治五世异常愤怒,多次劝说无效,不得不开启备胎模式,万一不成器的大儿子靠不住,艾伯特可以及时担当国家重任,避免国家陷入动荡。
可艾伯特和哥哥的关系很好,加上他本身就有公众场合恐惧症,人人羡慕的王位,对于他而言只是个烫手山芋罢了。
可罗格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觉得艾伯特非常优秀,只是他意识不到自己的优秀。艾伯特看上去懦弱结巴,其实他非常有责任感和正义感,重视家庭亲情。
一番波折之后,艾伯特向罗格倾诉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秘密:他的奶妈喜欢大哥,讨厌他,私下里经常掐他,而且故意克扣“口粮”,导致年幼的艾伯特经常吃不饱,小小年纪的时候就饿出了胃病。
艾伯特是左撇子,被国王强制性改成了右撇子,他还有点屈膝,被强制性固定铁架来纠正。周围的人从没有关心他的内心痛苦,总是一板一眼的要求他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久而久之,过于压抑的环境让他说话结巴,越紧张越结巴。艾伯特不是没有调整过,但是毫无作用,他仿佛生活在心理中的孤岛上,没有人理解他的痛苦,只能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
而自己的哥哥过着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他本是大英帝国的继承人,能说会道,善于交际,他永远是公众的焦点,而艾伯特只能活在他的阴影中。
时间长了,艾伯特性格懦弱,敏感,为了维护自己的那点自尊心,性格就像饱满的气球一戳就炸。
影片中最激烈的冲突在艾伯特的登基筹备现场,艾伯特表示自己完全没有准备好,可回头一看,罗格居然坐在了王位上,这让艾伯特异常愤怒。这可是王族的传承,罗格怎么能坐王座上?
这番争执中,罗格一直在反问艾伯特,而艾伯特则在愤怒中,说出自己的声音。
艾伯特瞬间清醒,我是国王,我有表达自己的权利,那是真正的自己。恰恰是艾伯特的愤怒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是国王,自己完全可以做自己。愤怒不一定是坏事,在愤怒中,人受情绪的影响反而能够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从而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影片故事张弛有度,增加了不少艾伯特和罗格间的对手戏,让艾伯特王子脱离了神化,着重刻画他身居高位,却也有普通人难以理解的痛苦,丰富了电影的可看性。
为了尊重史实,详细描述了艾伯特在罗格的帮助下如何矫正口吃的经过,完全摒弃传统治疗,罗格从运动上着手让艾伯特放松自己。
为了增加趣味,编剧一反传统传记的古板,为了让艾伯特宣泄自己的压抑和愤怒,干脆让艾伯特大飙脏话,丰富了人物形象。
如果说故事的取材本身就是个万能好用的IP 那么影片的拍摄手法更加引人入胜,让人不由得沉浸其中。
汤姆·霍伯非常擅长拍摄人物传记电影,拍摄风格严谨,尤其对色彩的掌控度很高。他本身就是地道的英国人,《国王的演讲》独特浓郁的英伦风让人大开眼界,这点汤姆·霍伯功不可没。
《国王的演讲》的电影中,整体色调饱满、高贵。大量运用环境,服饰,道具来反衬人物的性格特征,剧情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
- 运用环境来衬托人物
剧情开始,为公爵做演讲铺垫的播音员准备充分,而公爵则缩在妻子身边不知所措。而后播音设备的高大上,将环境氛围打造得有些压抑,这样的压抑也反衬出艾伯特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约克公爵到罗格的家中参与治疗,斑驳的墙壁,暗喻约克公爵内心中的挣扎,复杂和不安。罗格的家中的灰暗色调也衬托了约克公爵内心上的压抑和窘迫。
- 人物服饰上贴合实际
约克公爵的妻子伊丽莎白穿着上多是蓝色以及皮草。皮草是当时贵族的标配,暗喻身份上的高贵。蓝色系能让人视觉上舒适冷静。
约克公爵情绪暴躁的时候,伊丽莎白非常冷静的安抚他,而后更是到处寻医问药,多方寻找治疗的机会。贤内助的形象几下就立起来了。服饰也是道具中的一部分,衬托出角色的地位和性格特点。
- 运用道具来反衬角色
约克公爵向罗格倾诉童年伤害的时候。手上一直把玩着一个玩具小飞机。这是罗格儿子的玩具,罗格和自己的儿子相处非常融洽,有时甚至会为了逗孩子开心扮演鬼脸。
乔治五世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花花公子,小儿子懦弱口吃。平民的幸福对比贵族的不幸的反差,生动的演绎出来。
- 剧情上的对比手法运用堪称一绝
影片开始动态调用长镜头,约克公爵在影片开头走向演讲机,一点点拉近距离,周围观众的期待,和约克公爵脸上的绝望形成对比。
在约克公爵在爱德华八世宣布退位,自己无奈继位,在他一脸阴霾走向宣讲台的时候,镜头采用虚化的滤镜,众人中间只有他一人清晰的背景,也暗喻的乔治六世的孤独和无奈。
影片中,乔治五世去世,周围的人一片哀伤,爱德华更是痛苦不已。周围的人还以为他为父亲去世而哭泣。
悲伤之际走出房间,艾伯特追了上去安慰他的好兄弟,爱德华王子转身却说华丽丝在等待我,我怎么能够离开!”爱德华所谓的痛苦,只是因为登上王位无法和爱人待在一起。艾伯特一脸震惊。两相对比,谁更适合做国王一目了然。
跨过那一步,跨出第一步,也许就到了新的世界现实的伊丽莎白女王从未原谅过温莎公爵(曾经的爱德华八世),他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做法,让自己的父亲顶着巨大的压力处理政务,乔治六世英年早逝虽然是癌症的缘故,但癌症更深程度上是压力过大导致的。
乔治六世是真的英雄,他登基之时,德国蠢蠢欲动,二战爆发在即,国家正处在风雨飘零之际。他要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碍来面对公众,但,他从未退缩过。
面对德国的宣战行为,乔治六世需要一次振奋人心的演讲,这次他找到罗格,两人准备很久。在众人翘首以待中,缓慢但流利成功完成这次演讲。
而后,罗格建议有些词语应该可以更加顺畅,而国王诙谐的表示刻意这么做的,不然别人还以为是替身。此时的艾伯特已经不是那个拘泥在过去的怯懦的人了,他已经是一位合格的国王了。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艾伯特出生高贵,名利地位都不在话下,家庭幸福美满,实在难以想到王室之子自身的难言之隐困扰他多年。
站在艾伯特的角度,结巴折磨自己多年,让他自己无法在人前流畅得表达,自己的痛苦,只能自己理解消化。他无法倾诉,无法让他人帮助他走出困扰。
只有罗格知道艾伯特需要一位倾听者,倾诉那些年他生理心理上,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下积累的压力。作为王室成员,家族体面是最重要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却成为艾伯特内心上的一把锁。
与其说是罗格的经验丰富,更是艾伯特自己的勇敢,他克服内心的软弱。他直面自己的恐惧,跨过那一步,跨出第一步,也许就到了新的世界,不跨出第一步,永远都在原地踏步无所进步。
这也是影片带给观众最大的感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烦恼,有些烦恼他人难以理解,但如果有这样的机会,纵然内心再怎么抵触改变,给自己一点点希望,或者人生会有更好的一天。身边的人不一定是恶意的,也有真诚的朋友愿意拉自己一把,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一次破茧重生的机会!
结尾:人生甜少苦多,不妨给自己一点机会。
1936年的英国保守风气浓重,人与人之间暗藏等级链。艾伯特和罗格地位上的天差万别,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但两人有着同样的烦恼。
艾伯特虽然无心王位,只想好好守着爱人过日子,但是命运还是把他推到台前,让他成为国王,他因结巴无法在公众面前演讲,他想逃避但无处可逃。在他面前,责任义务是第一位。
罗格虽然是毫无医师执照的律师,可他善解人意,理解患者的内心深处的敏感,恐惧以及被动无助,多年历练,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语言矫正师,但是,罗格实际更想当个演员,可惜每次试镜都以失败告终。
换种角度上来说,两人过着不是自己的理想中的生活。
可人生是要继续的,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责任,一边负重前行,一边克服困境。无法逃避的困境,不妨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再次信任他人的机会,改变自己,克服困境,或许这次机会给自己人生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就像国王和罗格一样,面对的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也依然勇敢面对,最终成就一段跨越阶级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