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旗袍和现代旗袍的区别(现代旗袍和满族人的旗袍完全不同)
清朝旗袍和现代旗袍的区别(现代旗袍和满族人的旗袍完全不同)所以,丝毫不用意外20世纪上半期中国女性的形象“建构”,是在上海完成的。当时华语文化圈的一时风尚,无论是优雅的卷发还是新颖的洋装和高跟鞋,都是从西方先输入后再在上海开始流行。而这种流行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和欧美当时的流行风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动关系。大都市是时尚的温床。芒福德对城市下过一个论断,城市的意义不主要在于人口的聚集、物资的流动、伟大的建筑,这些当然重要,城市的本质在于它所带来的权力关系的改变。时尚是一种权力,至少是一种争取话语权的身体的政治,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和城市里,更是如此。而立体剪裁则不一样。古代日耳曼游牧民族的服装,所用的剪裁方法是将人的躯干、四肢分别包裹的方式。这种剪裁方法在哥特文化时期,大约13世纪时,逐渐发展成为将布料直接覆盖在人台或者人体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非常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整套设计理念,这也是现代西方成
《辞海》对“旗袍”的定义是这样的,“旗袍原是清满族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经过不断改进,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
这个定义有些过于简略了。旗人所穿的旗袍(满语旗袍称为“衣介”)和改良后的旗袍可以看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衣服。《良友》画报第150期(1940年1月)中以“旗袍的旋律”为题点到了两者的不同:
盘桓起伏于女子膝部与足部之间的那根旗袍高度线,不但配成音乐上一条最美的旋律,并且说明了十五年来中国女子服装显著的变迁,跟了旗袍高度的起伏,袖高、边饰、领头、开叉都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头发的式样面部的化装也随着时代的巨轮变幻不息。旗袍这两字虽然指的是满清女子的服装,但从北伐革命后开始风行的旗袍,早已脱离了满清服装的桎梏,而逐渐模仿了西洋女装的式样,成为现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式了。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平面剪裁,而后者是立体剪裁。平面剪裁从不考虑穿着者的身材,只考虑布幅和缝制,衣服与衣服之间的差别主要是装饰、长短大小、材料的不同。这是因为旗袍延续了麻布窄形筒装的传统,又受到元代蒙族妇女长装的影响,实际上仍然是中华民族服饰传统中袍服的路子。
而立体剪裁则不一样。古代日耳曼游牧民族的服装,所用的剪裁方法是将人的躯干、四肢分别包裹的方式。这种剪裁方法在哥特文化时期,大约13世纪时,逐渐发展成为将布料直接覆盖在人台或者人体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非常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整套设计理念,这也是现代西方成衣的设计基础,与平面剪裁对裁缝手艺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当七八十年代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裁缝还只能通过粗略的几个尺寸做平面剪裁的宽大衣服,那些大绔快拖到地上的棉裤,那些袖子可以塞进好几条胳膊的上衣。开风气之先,对手艺精益求精的上海裁缝,那些头路一丝不苟,严谨而灵巧的上海男人们,已经可以用手里的好料子、技术和恰到好处地想象,将中国文化中的窄衣传统和日耳曼文化中的那种对曲线的强调合二为一,让“板面、无胸、无臀、无趾”的传统东方女人转眼而成尤物。
这种改良旗袍是属于都市的,因为它脱胎于衣裳连属的一件式服装(One-piece Dress),但基本不再配穿可能外露的裙或长裤,换言之,它作为服装,展示多于遮蔽,这种审美上的余裕是属于都市文化的。
大都市是时尚的温床。芒福德对城市下过一个论断,城市的意义不主要在于人口的聚集、物资的流动、伟大的建筑,这些当然重要,城市的本质在于它所带来的权力关系的改变。时尚是一种权力,至少是一种争取话语权的身体的政治,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和城市里,更是如此。
所以,丝毫不用意外20世纪上半期中国女性的形象“建构”,是在上海完成的。当时华语文化圈的一时风尚,无论是优雅的卷发还是新颖的洋装和高跟鞋,都是从西方先输入后再在上海开始流行。而这种流行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和欧美当时的流行风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动关系。
上世纪20年代中叶,因为经济状况良好,处处纸醉金迷,欧美女性的裙子越来越短,直到可以裸露大腿,因此女性裙子的长度在以往的历史中是最短的,但是并没有裸露出脊背和胸部;从1929年到1932年,西方女性的无背晚礼服开始袒露过去从没有袒露过的部位,而裙子的长度却一英寸一英寸地逐渐变长,从膝盖以上加长到了小腿以下,在以后的三四年中保持着一种稳定。从1936年到1939年,裙子的长度重又收缩到膝盖。而这几乎也就是旗袍在20—30年代变化的节奏和“旋律”,不同的只是稍稍的“时间差”而已。
比如在西方流行短裙的20年代,民国十七年(1928年),革命成功,全国统一,于是旗袍进入新阶段,高度适中,极便行走。十八年(1929年)旗袍上升,几近膝盖,袖口也随之缩小。而西方晚礼服成为新的时尚之后,中国女性身上的旗袍也开始向晚礼服式发展,腰身更紧了,胸省开始出现,叉则几乎开到了臀下。
而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后,时尚界趋于保守,此时的中国时尚,据《良友》上世纪40年代的一篇文章所说:“旗袍高度到了二十年(1931年)又向下垂,袖高也恢复了适中的阶段,皮鞋发式都有进步,旗袍到了二十三年(1934年)又再加长,而叉也开得更高了”。等到西方女性的裙服再变时,旗袍也紧跟潮流,“二十四年旗袍的扫地,到了二十五年,物极必反,旗袍叉高降低了,长度又向上回缩,袖长回缩的速度更是惊人。”这些变化至多比西方同时期的时尚晚两到三年,有些甚至于同时。
那是一个上海有四百家电影公司,本土女星代替名妓形塑了新女性的形象,好莱坞影片同步上映,模仿成为都市生活重要一部分的年代,那个年代之前没有,之后也没有了,旗袍,堪称一段传奇文化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