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生是自己选择的(自主选择的人生)
自己人生是自己选择的(自主选择的人生)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家一样,在女儿出生之前,一切都还美好,吃好喝好睡好,老公也天天陪着去散步,那时候的日子简直是太上皇般的生活,要多美妙就有多美妙。我老公对婆媳关系是这么理解:男人呢,跟自己的父母生活了几十年,加上这血缘关系,他们在相处上不会存在特别不可调和的状态,但这儿媳妇不同。首先,儿媳不是女儿,这关系上来说,已疏了一层。其次,儿媳与婆婆没有共同生活过,在生活方式上肯定不同,不管饮食或是待人接物等方面。所以,两者相处,是要有一个调和阶段的。这看着是这个理,没毛病,但我对这个调和阶段,听着总觉得怪怪的。我的理解是,毕竟是两个陌生的女人,因为这个男人才成了一家人,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所以大家相处起来,要保持相应的距离感。说白了就是相互理解、适应,非原则性问题,能睁只眼闭只眼的,就别紧抓着不放。亲父子还会有不同意见呢,何况是婆媳。
妻,是一个温馨的字!
因有妻,才显得家的温暖;因有妻,才体现家的完。然而,妻,却又似乎是一个难以靠岸的角色。为何如此说呢?只因,于婆家而言,妻是一个嫁进来的外人;于娘家而言,那是泼出去的一瓢水。
婆媳关系,总是处于争议的顶端。两者之间,总是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这最终的结果便是,让女人觉得自己在婆家娘家两头里外不是人,也因而总能引得主旁观者轻叹:女人何苦难为女人啊!
婆媳关系,说真心话,其实大都家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婆媳矛盾,只不过呢,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决定着这些矛盾是否会进一步激化。
我老公对婆媳关系是这么理解:男人呢,跟自己的父母生活了几十年,加上这血缘关系,他们在相处上不会存在特别不可调和的状态,但这儿媳妇不同。首先,儿媳不是女儿,这关系上来说,已疏了一层。其次,儿媳与婆婆没有共同生活过,在生活方式上肯定不同,不管饮食或是待人接物等方面。所以,两者相处,是要有一个调和阶段的。
这看着是这个理,没毛病,但我对这个调和阶段,听着总觉得怪怪的。我的理解是,毕竟是两个陌生的女人,因为这个男人才成了一家人,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所以大家相处起来,要保持相应的距离感。说白了就是相互理解、适应,非原则性问题,能睁只眼闭只眼的,就别紧抓着不放。亲父子还会有不同意见呢,何况是婆媳。
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家一样,在女儿出生之前,一切都还美好,吃好喝好睡好,老公也天天陪着去散步,那时候的日子简直是太上皇般的生活,要多美妙就有多美妙。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女儿的出生,公公婆婆一家子几乎全黑了脸。老公虽然嘴上说着男女都好,但我还是发现了他那晦暗的脸色。于是,痛恨重男轻女的我也变了脸,我的孩子不求着谁来稀罕,我自己稀罕就得。
因为不满婆婆家重男轻女的态度,所以生女儿时坐完月子我就回了娘家。就像人们常说的,最疼爱自己的,永远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永远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即使产假结束,我不得不去上班时,也请自己的父母帮忙照顾女儿,并不向婆家说半句。
像我这样的情况估计很多,我也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想法和态度,我呢,虽然没给孩子公公婆婆带,也不满他们重男轻女的态度,但我并不怨他们,毕竟这样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而且老人帮我们带孩子那叫人情,是理解和帮忙,却不是义务。
在自己经济独立的情况下,我始终坚持着:我既然有勇气生她下来,那我也要有能力把她养育成人。所以,虽然和女儿分隔两地,但我基本是隔天就跟她通一次电话,即使她听不懂我说什么,我也听不懂她说什么,但我们娘俩还是聊得不亦乐乎。
都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父母的不应缺席。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常态是:抱起孩子,我就搬不了砖,搬不了砖,就没有经济来源,没有了经济收入,又拿什么来养育教导孩子呢?这似乎是和争辩“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般难解。
幸运的是,我和女儿虽然无法见面,但通过电话的频繁交流,这物理上的距离并没有生分我们的母女感情,所以不管我什么时候回去,小家伙还是一下就能认出我来,与我亲昵,这让我这个老母亲表示很是欣慰。
都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母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那些不幸福的家庭呢,却是各有各的鸡飞狗跳,家庭成员吵闹起来,那是一个比一个厉害,那些不吵的,冷暴力处理的,那也是各有千秋。
其实,家庭里,彼此之间相互理解包容,相互尊重信任,才是一个幸福家庭的根本,而这样的根本不仅仅体现在口头语言上更体现在彼此的实际行动上。
愿大家都有幸福美满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