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训全文100篇(家学与渊源记钱氏家训)
钱氏家训全文100篇(家学与渊源记钱氏家训)钱王钱镠治家有家训,今天我们看到的钱氏家训,便是出自于钱王的治家八训,当然现在读到的版本,应该是清末整理后的新版本了。这不仅是一份简单的家训,更是钱氏家族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说起钱氏家族的起源,要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年了,吴越国(今浙江一带)的创始人钱镠先生,也是吴越国王,他除了治国有方,治家更是严谨,而且他并无江山要据为己有的野心,临终时他对子孙说,如果遇到明君,要去归顺。而他的后代,也谨记他的教诲,在他的孙子辈(钱弘俶),大宋18年,吴越国归顺大宋,不动一兵一卒,和平让渡,真正让百姓富庶,远离兵戈,江浙也成了富裕的鱼米之乡。钱老先生悠悠地说,这些成就不仅和他们家族留下的钱氏家训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亦是祖父、父辈言传身教的结果。听过以后,我们感慨万千。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孟子也曾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钱氏家族,却兴盛千余年,人才济济,不得不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是
有幸听了一次钱江柳先生的讲座,听他说说他的老祖宗是怎样把他们的钱氏家学——钱氏家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直到今天。钱江柳先生今年73岁,是钱王钱镠的第35代孙,他把从父辈那里了解到的家族史,向我们娓娓道来。
原来并没有在意,听了钱老先生的讲述,才意识到钱氏家族近代的确是人才辈出。比如,我们崇拜的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却常不知其父钱基博先生,一直教导钱钟书,饱读诗书,他自己也是教学家,并著书《现代中国文学史》,他对钱钟书的影响相当深远;物理学家钱伟长,在叔叔钱穆的教导下发奋图强,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他的父亲钱均夫是他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位博学的人,钱学森与钱伟长和钱三强(核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学生)一起,俗称三钱;钱三强的父亲正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大将钱玄同先生,他民主的教育思想堪称开风气之先,他并不强调孩子要学文,而是尊重他的选择,他只是把好钱氏家风的关:生而在世,品格为先,弱则发奋图强,强则振兴中华。
近代钱氏名人
钱先生告诉我们,正是因为这些杰出的钱氏后人谨遵家训,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才一步步走向辉煌。文学理论及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他一生勤奋专注,他的著作可谓等量齐身,最著名的著作《中国文学史》,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全面的详尽的讲义,无人能出其右,他创办了香港中文大学(原新亚书院),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外交家钱其琛、社会活动家钱复、水利专家钱正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等等,不一而足,多不胜数。
钱老先生悠悠地说,这些成就不仅和他们家族留下的钱氏家训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亦是祖父、父辈言传身教的结果。听过以后,我们感慨万千。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孟子也曾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钱氏家族,却兴盛千余年,人才济济,不得不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是靠每一代人的努力传承创造的。农耕时期,虽然是父父子子的大家庭,然因家训,一代代井然有序。到了近代,随着帝制的瓦解,家庭都成了最小的成员单位了。越来越多的现状是,一般的孩子基本上都不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姓名了,因为没有人告诉他呀,若是祖父去世得早,更是无从说起了。
所以即使祖上有好的家训,却也未必能传承下来。钱氏家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有关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一些训道和规则。在今天看来,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值得发扬光大。
吴越国王钱鏐像
说起钱氏家族的起源,要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年了,吴越国(今浙江一带)的创始人钱镠先生,也是吴越国王,他除了治国有方,治家更是严谨,而且他并无江山要据为己有的野心,临终时他对子孙说,如果遇到明君,要去归顺。而他的后代,也谨记他的教诲,在他的孙子辈(钱弘俶),大宋18年,吴越国归顺大宋,不动一兵一卒,和平让渡,真正让百姓富庶,远离兵戈,江浙也成了富裕的鱼米之乡。
钱王钱镠治家有家训,今天我们看到的钱氏家训,便是出自于钱王的治家八训,当然现在读到的版本,应该是清末整理后的新版本了。这不仅是一份简单的家训,更是钱氏家族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家训个人篇的开篇就讲到“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这一为人之根本需要奠定的基础,起点就很高。也就是起心动念或为人处世不可得罪天地,心术虽可不言说,但言行能道出一切。宇宙及世间,总有一种形而上学的“道”,这大概也是中国哲学的起源,就如我们常说的“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对天地的“道”要存有敬畏的心。而言行的指导榜样便是圣贤之人。
钱氏子孙寻根祭祖,照片选自网络。
就个人而言,见贤思齐,而不是看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而自得,这便是修身了。不忘曾子的一日三省,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持躬谨严,临财廉介;处事决断,存心宽厚;蓄养道德才会有好的福报。现世常听到一些抱怨,诸如时运不济、怀才不遇或者遇人不淑等等,其实都没有仔细想想自己做了些什么,有没有一直蓄养道德呢?如果没有福报要从哪里来呢?这部家训向我们道出了缘由。
在家庭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虽说小家庭单位已经很少有正式的祭祖活动,但心中是否仍对祖先存有深深的敬意呢?现在的子孙,无论聪明的愚笨的,几乎很少有读诗书了(《诗经》和《尚书》),读的都是有用的科学知识,当然这也是时代的发展需要,但若从小学的基础教育开始放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不又是一个好的开端吗?当年砸烂孔家店及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消除尽怠,这是中国人民极大的精神损失。建国以后几代人的教育体系里再没有孔子、老子、孟子,更加不知道他们的论著和思想,于是所谓的“批判地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成了一句空话。
在娶妻嫁女的家训里,更加值得今人反思。今人嫁娶的观念与此相去甚远,看看钱钟书的妻子和钱三强的妻子,我们便知道了什么是最贤的妻。我们在忧心高不婚率和离婚率的时候,有没有想一想是否是自己的价值观出现了偏误呢?当我们难得因为母亲不逼女儿要车房钱交往男友而赞叹时,殊不知一千年前的钱氏家训,已经明确地列出了这条。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自己走错了路。
家训之社会篇中提出的“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社会人的要求,此为我辈应该汗颜的,一千年前钱氏家族就以古圣先贤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而今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是滑坡的。当一个社会热点的问题出现时,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指责社会制度或者政府行政部门,很少去反省自身,而且最乐意做的事情就是以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或环境,而非自己。其实社会风气也好,全民素质也罢,不就是我们一个个的个人的集体组合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家训的要求去做的话,社会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美好。
家训的最后是国家篇,是讲社会政治、为官治国之根本。放在今天,如果官场能以此家训为守则,并且这样逐条要求自己,会少多少的贪官污吏啊。
所以一部朴素的家训,明白地告诉我们中国儒家文化的总结——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原文出自《礼记大学》),作为中国人,真的需要去了解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因为这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根基所在。
如果有机会,我们都应该去学习一下这个家训,对于为人、处世、交友、成长有着极大的裨益。这部家训,也让我们去思考,我们短暂的一生转眼即逝,我们究竟要留给子孙后代怎样的遗产呢?
附:钱氏家训原文个人篇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家庭篇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同烹);忠厚传家,乃能长久。社会篇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国家篇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蠧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