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最新(好书推荐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最新(好书推荐麦田里的守望者)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阶段,对事物开始有自己的看法,总是鄙夷大人的行为,想要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空间。霍尔顿是矛盾的个体,是精神世界与物质社会的斗争,是很多读者青春的缩影。他鄙视周围的一切,鄙视只知道寻欢作乐的同学、鄙视道貌岸然的学校,鄙视纸醉金迷的社会。现实生活让他想要逃避,精神世界又让他无所适从。他渴望一种全新的生活,又不知道的该怎么做,愤怒和焦虑包围着他的身心。
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曾评论《麦田里的守望者》说:“这是本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而能掩卷沉思的书,也有另一种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读完后你就会把它抛到九霄云外,难再忆起。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不是,它总能让人心有所动。“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书中讲述了觉得世上一切都是虚伪、肮脏的,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希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做一个纯粹的人的中学生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后,独自一人在外游荡一天两夜的经历。
- 故事的开始,霍尔顿站在山顶看学校里的橄榄球赛,像上帝俯视众生一样,他也站在山顶俯视底下身躯渺小的同学。
霍尔顿瞧不上周围的同学。
家长和老师让他好好读书,他也不感兴趣。
他鄙视周围的一切,鄙视只知道寻欢作乐的同学、鄙视道貌岸然的学校,鄙视纸醉金迷的社会。
现实生活让他想要逃避,精神世界又让他无所适从。
他渴望一种全新的生活,又不知道的该怎么做,愤怒和焦虑包围着他的身心。
霍尔顿是矛盾的个体,是精神世界与物质社会的斗争,是很多读者青春的缩影。
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阶段,对事物开始有自己的看法,总是鄙夷大人的行为,想要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所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出版,便受到当时青少年的追捧。许多读者在霍尔顿身上得到共鸣,把其当做精神上的偶像。
- 霍尔顿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不仅仅是他们有着一样的烦恼,更重要的是霍尔顿叛逆表象下隐藏着的纯真。
如果霍尔顿只是一个看见虚伪的现实后,就脏话连篇,想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浑噩少年,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当作者写完霍尔顿和室友打架,去酒吧厮混甚至找妓女这些丑陋的一面后,笔锋一转,描写起霍尔顿内心脆弱美好的一面,他给修女捐钱,和女朋友分手,思念妹妹以及最后孤寂又温馨的选择留下陪妹妹。
这些温暖纯真的一面,才是读者觉得在霍尔顿身上找到共鸣的原因。
作者对霍尔顿的刻画是先抑后扬,也可以说欲扬先抑。
很多人第一次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往往没看几页,就读不下去了。因为他们看见的是一个满嘴粗话,像个疯子不停咒骂的主角。
主角通篇的粗话和没有逻辑的青春期叛逆想法和行为,确实会增加读者的阅读障碍,但也对读者做了筛选,能够忍受前面霍尔顿,坚持阅读,等看见后面他美好单纯的一面时,怎么会不被感动,怎么会不被这样的主角吸引。
- 部分读者从霍尔顿的烦恼中得到启发,开始思考起自己的生活。
“金钱至上”,为了出人头而读书,成人虚伪又丑陋的世界。
觉得现在的社会和书里的也差不多,而他就应该是霍尔顿,满口脏话,辍学去流浪。
其实有些地方你们并不一样。
不一样的是,霍尔顿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有一个在好莱坞写剧本的哥哥,可以多次被学校开除却依然有学上,可以有一笔存款,在纸醉金迷的纽约游荡上一天两夜。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霍尔顿显然是需要自我实现的那部分人,他的读者呢?
有多少是因为九年义务教育才能上中学的?有多少是不读书就得进厂的?
你和书中的霍尔顿有共鸣,讨厌世俗,讨厌虚伪。
霍尔顿可以被退学,他父母会为他找新学校,你呢?父母给你找一个好厂吗?
霍尔顿批判的是物质极度满足下人们精神世界的匮乏,在像他一样批判之前,请把你的物质先极度满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不一定是你进步的阶梯。
希望从《麦田的守望者》中,坏孩子能学点纯真,好孩子能学点叛逆。
叛逆和纯真,这两样青春期的孩子都得有点,不然对家长来说都是件麻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