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六交响曲的最佳版本(名曲首演的意外)
马勒第六交响曲的最佳版本(名曲首演的意外)首演时候,乐团用了一般的大鼓,据说马勒自己被这部作品蕴含的奇异内涵感动不已,在看台上走来走去,演出开始前就已经泪流满面了。打击乐手最后用上了吃奶的力气去敲击这面超级大鼓,依旧不能达到马勒想要的效果。气急败坏的他甚至跳下指挥台,亲自上阵;但大鼓始终只能发出混沌的声响。那一刻,马勒终于意识到,擅自把鼓加大反而会让声音变的松弛。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悲剧)虽然没有合唱,却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标题感。这部作品是他从1903年起用了近四年时间创作完成的。这段时间是马勒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作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导演可谓名利双收,还迎娶了美丽的艾尔玛为妻子,有了自己可爱的女儿……不过,在《第六交响曲》中马勒要展现的主题是“人在面对命运所进行的抗争是多么的不济于是,命运总有一天会把人类击垮”。在这四年里,他自比那个最终倒在命运脚下,随之失去一切的英雄——在面对健康的孩子时,他总是执拗地幻想着女儿夭折的惨
西方音乐史是否就是教科书讲的模样?
西方音乐史是否只有一个版本?
让我们给你不一样的内容,
古典音乐意外史!!!
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悲剧)虽然没有合唱,却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标题感。这部作品是他从1903年起用了近四年时间创作完成的。这段时间是马勒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作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导演可谓名利双收,还迎娶了美丽的艾尔玛为妻子,有了自己可爱的女儿……
不过,在《第六交响曲》中马勒要展现的主题是“人在面对命运所进行的抗争是多么的不济于是,命运总有一天会把人类击垮”。在这四年里,他自比那个最终倒在命运脚下,随之失去一切的英雄——在面对健康的孩子时,他总是执拗地幻想着女儿夭折的惨状,一遍含泪一遍作曲。妻子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只能独自哀叹。
为了能营造出那种袭面而来的命运打击效果,马勒特意为管弦乐团定制了一种超级大鼓。但从彩排的效果上看,远远没能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他想营造出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中那种大炮的感觉。于是他终止排练,再次把订制的鼓加大到一个成人身高的尺码,并要求乐手用棒球棍那样的鼓槌去敲。
打击乐手最后用上了吃奶的力气去敲击这面超级大鼓,依旧不能达到马勒想要的效果。气急败坏的他甚至跳下指挥台,亲自上阵;但大鼓始终只能发出混沌的声响。那一刻,马勒终于意识到,擅自把鼓加大反而会让声音变的松弛。
首演时候,乐团用了一般的大鼓,据说马勒自己被这部作品蕴含的奇异内涵感动不已,在看台上走来走去,演出开始前就已经泪流满面了。
不过被命名为“悲剧”的《第六交响曲》就像一道诅咒应验在自己身上——1907年,他的大女儿不幸夭折;同年,他也查出了先天性心脏病……
普罗科菲耶夫对于钢琴的感觉就像约翰·菲尔德所期盼的那样,对“旋律性”似乎一点儿感觉都没有。所以他的钢琴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如何将钢琴处理成“打击乐器”。当然,在本质上将他并没有真的把钢琴当做打击乐,否则那首《触技曲》又怎么解释呢?
在这种“打击乐器”效果上加和声又会是怎样呢?感觉一定很奇怪吧……特别是在俄国这种擅长伤感旋律的国度,之后的反响不难想象吧……
不过普罗科菲耶夫真的这么做了:1913年,在用比较传统、温柔的方式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之后,赶在自己毕业之前,这位天生具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终于释放了自己内心的小野兽,创作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于1913年9月5日在帕布罗夫斯克首演,这种绝对超前的创作手法没有把观众吓的四散奔逃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首演像《春之祭》那样,到场的观众瞬间像炸了锅了马蜂窝,大家叫喊着表达愤怒,摇着头四散离席,还有人不忘高声咒骂:“见鬼去吧!该死的未来派……”
可怜的普罗科菲耶夫,可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但如果放到今天,得到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当然,有人不禁要问:“真的有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吗?”其实,首演时的乐谱在火灾中已经付之一炬了,现在的乐谱只是十几年后写的“相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