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一颗糖(让人彻夜难眠的一颗糖)
难以忘怀的一颗糖(让人彻夜难眠的一颗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将人的内在本性分成了由低到高的五个需求层次,其中第四层次就是说人们都有对尊重的需求,一个人既有内部尊重,又有需要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外部尊重。作为成年人,好像没有人会真正在意糖果的数量,在意的只是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给我两颗糖,而你,什么都没给过我。"生活当中,我们的苦与乐竟然这么简单,就在一块糖还是两块糖之间。
看过这么一段话,话语简短,又寓意深刻。
"我给你一颗糖,你很高兴。
当你看到我给别人两颗,
你就对我有看法了。
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给我两颗糖,
而你,什么都没给过我。"
生活当中,我们的苦与乐竟然这么简单,就在一块糖还是两块糖之间。
作为成年人,好像没有人会真正在意糖果的数量,在意的只是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将人的内在本性分成了由低到高的五个需求层次,其中第四层次就是说人们都有对尊重的需求,一个人既有内部尊重,又有需要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外部尊重。
每个人在心里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跟糖果甜蜜的味道相比,我们应该是更加满足于自己能得到的更多一些,因为那样不但满足了自尊,又获得了外部的尊重,觉得有面子,虚荣心就占了上风。
当你发现自己虽然获得了尊重,不小心得到了一颗糖,但另外一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人却得到了两颗糖,于是嫉妒心就悄悄地来了,没有经过你的允许,甚至连门都没有敲一下。
在这里你会发现一件事儿:
虚荣心能让你高兴一会儿,嫉妒心却能让你一直不快乐,简直整夜无法入睡,茶不思饭不想。
这里不开心、不快乐的前提,就是我们内心的不知足和不懂得感激别人。
一个只知道索取,却不懂得付出和感恩的人,怎么能明白快乐的真正含义?
唐代王梵志《布施生生富》说:
布施生生富,悭贪世世贫。意思是以财物施舍于人,自己到哪一辈子也都是富有的;一毛不拔,并觊觎别人的财物,世世代代都逃脱不了贫穷的境地。
更多的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幸福,并不是生活对我们不公,而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
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这样告诉我们:
“要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快乐,就必须先给别人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只有真心实意的付出,才会获得回报。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
这就是最现实的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春天不播下种子,秋天自然没有收获。
你今天吃的粮食,一定是昨天种下的。
更多的时候,幸福是一种感觉,需要用心去感受。
摇滚教父崔健,在他的歌曲《一块红布》中唱到:
“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
崔健看见了幸福,一定是来源于他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视觉赋予的。
拉罗什福科说:
幸福在于趣味,而不在于事物。我们幸福在于我们拥有自己的所爱,而不在于我们拥有其他人觉得可爱的东西。
一个人如果身在福中不知福,眼睛里只能看到自己得不到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拥有的,自然不会开心。
我们不能只看自己缺少什么,而是要看自己拥有什么,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风光,要学会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
歌德说:
无论帝王还是百姓,在自己家里能找到幸福的人为最幸福。
我们如果总是觉得不开心,并不是得到的太少,往往是想要的太多。
今天的我们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但我们相信一件事:明天一定会有太阳。
请相信:
付出不一定马上有回报,但不愿意付出一定没有回报。
播种跟收获,本来就不在一个季节。
我是柏桐老师,关注我,人生路上看的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