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终南山的修行者在哪里(终南山是真正修行圣地)

终南山的修行者在哪里(终南山是真正修行圣地)在终南山隐居修道人并不少,本地的村民最开始很尊敬到此修行之人,这些修行的人自己在山中盖上茅棚,便长久的住下了。这一行为往往能得到村民们的支持,当地的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正是因为终南山的道佛文化,使得这里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文人志士、官场仕途的退隐之地。古代在这里山上修仙隐居的名人很多,如姜子牙在出名做官前曾在山上隐居;张良建立功业后最终上了终南山,在这里度过了剩下的人生;唐朝诗人王维在终南山写诗作画礼佛,潇洒自在。终南山不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它还拥有许多奇特的景观,诸如秀峰、异石等,当然终南山的气候也是很舒适的,因此,国内外游客都将此作为旅行圣地,并且流连忘返。终南山不仅以风景秀丽、环境清幽而闻名,它更以人文历史而著名。“终南山”最早出现在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中。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终南山是中国道教的起源地之一,终南山现在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的讲授经书的地方。再者,全真教属于道教,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悠闲山川村落生活,这种的隐居生活令无数现代人欣然往之

终南山的修行者在哪里(终南山是真正修行圣地)(1)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好工作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有的工作要选拔考试,甚至要从几千个竞争者里挑一个出来。网络热词“内卷”已经成为了工作人群、学生群体中耳熟能详的词汇了,许多人也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过大选择离开一线城市,去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和远方

终南山的修行者在哪里(终南山是真正修行圣地)(2)

位于陕西的终南山,在古代时候就是一些厌烦官场世俗人士仕途不得志人士隐居修行的首选之地,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也成为许多年轻人逃避生活压力,甚至是搜取钱财、招摇撞骗的场所。

终南山是我国一个4A级景区,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位置分界线,它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终南山在秦岭中间的一段上,这造就了终南山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动物资源

终南山的修行者在哪里(终南山是真正修行圣地)(3)

终南山不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它还拥有许多奇特的景观,诸如秀峰、异石等,当然终南山的气候也是很舒适的,因此,国内外游客都将此作为旅行圣地,并且流连忘返。

终南山不仅以风景秀丽、环境清幽而闻名,它更以人文历史而著名。“终南山最早出现在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中。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终南山是中国道教的起源地之一,终南山现在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的讲授经书的地方。再者,全真教属于道教,它也是在终南山创建的。

终南山的修行者在哪里(终南山是真正修行圣地)(4)

此外,终南山还是佛教的第二个起源地。中国佛教包含有八个宗派,其中终南山有五个宗派的祖庭或中心寺院。所以在终南山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修行的和尚

正是因为终南山的道佛文化,使得这里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文人志士、官场仕途的退隐之地古代在这里山上修仙隐居的名人很多,如姜子牙在出名做官前曾在山上隐居;张良建立功业后最终上了终南山,在这里度过了剩下的人生;唐朝诗人王维在终南山写诗作画礼佛,潇洒自在。

终南山的修行者在哪里(终南山是真正修行圣地)(5)

在终南山隐居修道人并不少,本地的村民最开始很尊敬到此修行之人,这些修行的人自己在山中盖上茅棚,便长久的住下了。这一行为往往能得到村民们的支持,当地的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

这里隐居的环境也是十分艰难和清苦的。深处山中交通不便捷,山中也没有收入来源,吃喝米面粮食往往靠村民的施舍,懒惰的或者没有坚定意志的人,是无法在终南山里生活下去的。这些甘于清苦的修行者,或许才是真正的得道高人。

终南山的修行者在哪里(终南山是真正修行圣地)(6)

而在当代,隐居之风越刮越盛,借“修行隐居”之名前来终南山的人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修行隐居也就变了味道。近年来,上终南山修行的道士超过了五六万人,这其中有少许真正意义上清修的人,但绝大多数是打着骗人的幌子、以敛财为目的的假道士,或者是另有所图的人。

假道士们很早就在入口处,或者是山上道路中间等候前来的游客,以“相见皆是有缘人”的借口进行诓骗,甚至以算命为由头进行敛财,初来的游客有的不知情,就会上当受骗

终南山的修行者在哪里(终南山是真正修行圣地)(7)

由于上终南山寻求清净的隐居者越来越多,为了迎合这些“假道士”的需求,山上房子的租金和价格几乎翻倍的增长,以前只需要几百块,现在有几千块钱的甚至几万块钱的房子。尽管房屋价格昂贵,但前去打听的人很多,有的人甚至炒房炒到了终南山,和炒房生意相伴而生的还有山中的“民宿”生意。一些网红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也上了终南山。

终南山的修行者在哪里(终南山是真正修行圣地)(8)

现在社会有许多虚假修行之人,他们的一些见财眼开、破坏传统的行为严重污染了终南山的纯粹文化,导致终南山不再如同诗人笔下那般“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净土模样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无论你身在何处,走了多少地方,看到了多少风景,只有保持自身所想,心中所念,才能使得自己不受环境所污染,所谓“大隐隐于市”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