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你要读的十本书(以书之名你读的那些书)

你要读的十本书(以书之名你读的那些书)《平凡的世界》是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路遥的呕心沥血之作,可惜路遥英年早逝,中国文学界痛失一位实力派作家。我那时正读初中,同是贫穷家庭的孩子,我一度就把孙少平当作榜样,为了在生活中更接近孙少平,我在暑假时去当地窑场干苦累的翻砂工,晒得背上脱了一层层的皮也不叫苦,现在看来有点为了吃苦而吃苦的意思,还耽误了不少功课。后来我自己也有了一些小人书,最多的时候有满满两大纸箱,和同学换着看,每到周末,总有三五个同学特意来我家看书。我记得有过一整套四十八本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后来也不知怎么就丢失了,一同丢失的还有那两箱小人书。2007年的时候,我在一家旧书店见过一整套《三国演义》连环画,老板说要八百多,十六年过去了,也不知道现在涨到多少钱了。其实,那时父母也没有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意识,主要是那个年代能消遣的东西太少了,所有人的生活都很乏味啊,在父母的带动下,我们兄妹几个渐渐地爱上了阅读。也正是因为

关于读书,说来话长。

作为鲁中平原上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庭长大的孩子,在温饱尚成问题的上世纪70年代,在贫贱家庭百事哀的生活氛围里,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我爱上了读书?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贫穷,因贫穷而显得毫无用处,这曾一度是我的偏见和误解,但是我不能忘记并且将永怀感恩,是他们让我在贫穷且孤寂的少年时光里见识了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读书。

你要读的十本书(以书之名你读的那些书)(1)

父亲的书数量有限,印象最深的是《三侠五义》,还有一本《书剑恩仇录》,父亲读完后便以评书的形式每天晚上给我们讲。我上小学时,大部头的书还没有能力读下来。

但小人书受到大人孩子的一致欢迎。每一本新的小人书进入我们家,都是一件大事,谁能借到书在兄弟姐妹中是很引以为豪的,书是从同学那里借的,约好了明天一定要还,所以全家人要抓紧时间看,阅读常常从父亲开始,因为他速度快,他坐在八仙桌的一侧,在煤油灯下一页一页地翻着,我在旁边瞄上几眼报一下进度,然后是兄弟姐妹们再看,等到母亲看时已经很晚了,母亲就只好挑灯夜读,无数个夏日里凉风习习的夜晚,在如豆的煤油灯光下,在铺着草席的土炕上,我的母亲小声地读着一本本小人书,我虽然看过了,我还是喜欢跟着母亲再看一遍,我趴在炕上支着身子听母亲读,听着听着困了就趴下打个盹,母亲并没有停止阅读,她也爱看那些小人书啊!在母亲轻声读书的召唤下,我又醒过来,继续看,继续听,母亲已经看到哪吒痛打东海龙王了,我强打着精神听下去,母亲的声音那么平缓柔和,可我实在太困了,又沉沉地睡去。无数个这样的夜晚,我们家看过了无数的小人书。

其实,那时父母也没有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意识,主要是那个年代能消遣的东西太少了,所有人的生活都很乏味啊,在父母的带动下,我们兄妹几个渐渐地爱上了阅读。也正是因为阅读量大,文字感觉好,我的语文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高考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是680分(标准分)

每逢赶集,镇上新华书店旁边一座老屋的外墙是孩子们的乐园,小人书花花绿绿地挂满一面墙,地上宽大的塑料布上也摆满了小人书,《哪吒闹海》、《螳螂拳》、《铁弓缘》、《三国演义》、《燕子李三》、《偷拳》密密麻麻,卖书的老头坐在小马扎上严格地监视着孩子们的行动,花二分钱就可以挑一本来读。那时候,连环画的作者都是绘画大家,刘继卣、顾炳鑫等等,每幅画都是倾心之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现在一些精制滥造的漫画没法比的。

你要读的十本书(以书之名你读的那些书)(2)

侵删

后来我自己也有了一些小人书,最多的时候有满满两大纸箱,和同学换着看,每到周末,总有三五个同学特意来我家看书。我记得有过一整套四十八本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后来也不知怎么就丢失了,一同丢失的还有那两箱小人书。2007年的时候,我在一家旧书店见过一整套《三国演义》连环画,老板说要八百多,十六年过去了,也不知道现在涨到多少钱了。

《平凡的世界》是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路遥的呕心沥血之作,可惜路遥英年早逝,中国文学界痛失一位实力派作家。我那时正读初中,同是贫穷家庭的孩子,我一度就把孙少平当作榜样,为了在生活中更接近孙少平,我在暑假时去当地窑场干苦累的翻砂工,晒得背上脱了一层层的皮也不叫苦,现在看来有点为了吃苦而吃苦的意思,还耽误了不少功课。

《平凡的世界》一度影响了我的爱情观,孙少平在铜城大牙湾煤矿,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为生存而挣扎奋斗时,田晓霞来看他了。我永远记得书里的这段描写:“他们十几个人,像苦役犯一样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井口下面,等待上罐。所有人的脸上看不见一丝笑影,也不说任何话,身上都像墨汁泼过,只有从眼白上辨认出这是一群活物。少平最后一罐上井。当罐笼在井口停下以后,他一下子惊呆了。他看见:晓霞正微笑着立在井口。”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禁不住一次次地眼含热泪,这将是我阅读生涯里永难忘记的经典场景。那时我刚刚认识了一个女孩,她家境富裕,父母都是镇上吃商品粮的,我把她想象成田晓霞,我渴望有一天,我在窑场里满头大汗地苦干时,我的心上人也来看我,我将是多么激动和幸福啊!这样的的场景并没有发生,那个女孩暑假一开始就到南方旅游去了。

《辽宁青年》和《读者》陪伴了我从初中到大学十几年的时光,《读者》从四块钱、六块钱涨到现在九块钱一本,每次到书店,还是有禁不住想买的冲动。仔细分析,杂志里的文章短小精悍,含意隽永,能即时抓住读者的兴趣点,正如甜点心,滋味立现,但都是瞬间的,而且点心吃多了不见得有营养,不具备经典著作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强大震撼力,而且每一期杂志的文章风格都差不多,读一本和读十本的本质区别并不大,余华在《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这篇文章里引用杰克伦敦的话:“宁读济慈或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一千本文学杂志” 他还写到:“我心里充满了对杰克·伦敦的感谢。我觉得自己20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地去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应该相信历史和前人的阅读所留下来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此话于我心有戚戚,阅读面的单一,使我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沉下心更多地阅读传世经典,《红楼梦》近几年才完整地看过一遍,初中普及读本《羊脂球》也是近几年才看完,不过《羊脂球》的风格深刻地影响了我以后的写作,我极其喜欢莫泊桑那种冷静客观、不露声色的笔调。

你要读的十本书(以书之名你读的那些书)(3)

2013年前后,我喜欢上了池莉的小说,市面上能买到的池莉小说集都买了,《致无尽岁月》看了不下五遍,大毛是俗世里平凡男性的英雄梦,在精神上我们偶尔会向他靠近,但永远成不了他,哪怕十分之一。喜欢池莉作品还是喜欢她的语言,冷眼旁观的超然,不露声色的幽默,是莫泊桑的风格。《围城》也看了不止一次,钱钟书的语言同样幽默,但他的幽默意图是明显的,你看得出他想逗你笑,你就真的被逗笑了,那些妙趣横生的比喻,凭借的是作者广阔而坚实、精深又微妙的想象力。

2015年我加入了市作家协会,一度痴迷于小说阅读和创作,关于小说写作的一系列工具书看了不少,主要是王安忆的作品,例如《小说课堂》《故事和讲故事》《王安忆散文》,外国作家的《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还是王安忆的《小说课堂》对我的帮助最大。如今,我的书架上大部分是文学书籍,两面墙上的大书架满满当当全是书,坐在书房环视四周格外满足。夜深人静,躺在床上静静地看书是最大的享受,不仅是看书,就连临睡前的选书都有帝王般的感觉:今晚,我要翻谁的牌子呢?

回想自己,教书半生,读书半生,书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读书并没有带来物质上的实惠,相反买书倒是花了不少钱。可读书带来的宁静和充实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在我漫长的阅读生涯里,很多书的题目、内容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如食物的营养是不知不觉作用于身体一样,我们读的那些书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潜移默化为我们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血液、思想、语言、眼神、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夫复何求?2015年前后,我的一系列散文和小说在本市举行的文学大赛上获得了优秀奖,这坚定了我的写作信心,我相信对文字的良好感觉都得益于长期的阅读,这也使我对自己的写作保持着较大的野心。

我承认有时候也抵挡不了手机的诱惑,各种精心设计的视频和段子让人欲罢不能,在昏天黑地的一番刷屏后总是伴随着无法摆脱的空虚感和失落感,甚至还有浪费时间的罪恶感,所以对手机我总保持着较高的警惕,特别是下班回家后尽量不碰手机,以免给孩子做了坏的榜样。当然,手机也能看电子书,但看电子书绝没有看纸质书的那种亲切感和仪式感,读书是神圣的事啊:夜深人静,如水的灯光,泡一杯热茶,轻轻打开一本书,就象和一位敞开心扉的老朋友对谈,总能引起你无尽的遐想、回忆或者灵感,那一页一页哗哗翻书的声音,使我想起儿时无数个夏夜里母亲给我翻看小人书的场景,那时夏天的夜真安静啊!

你要读的十本书(以书之名你读的那些书)(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