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楚庄王为什么没能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为什么没能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楚庄王以陈国大臣夏徵舒作乱为名伐陈,诛杀夏徵舒,陈伯索索发抖,立即表示归顺楚王。楚庄王十五年(前599年),晋楚爆发颖北之战,楚庄王伐郑,晋国派士会率军救郑,击败楚军。楚庄王当上大王后,“韬光养晦”了三年,终于在伍举、苏从等忠臣的进谏下,决定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自此开启了楚庄王的霸业。他首先平定了公子燮(庄王傅)和子仪(庄王师)的“二子之乱”,肃清了国内不安定因素。继而亲自御驾亲征,率军指挥楚、秦、巴联军一举歼灭了庸国,为楚国巩固了大后方,为全力北上图霸奠定了基础。楚庄王果然是“三年不蜚,蜚将冲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楚庄公那几年的征战历程。

《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

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

公元前596年九月,楚庄王围攻宋国。战争非常惨烈,郑国因缺粮“易子而炊”,郑国大将华元晚上悄悄潜入楚国军营,向楚国子反描述了城中惨状,楚庄王知道了,眼里泛着泪光说:“这是君子啊!”言下之意,对于这样的君子之国,孤实在是不忍下手了,于是撤军离去。

好一个仁义的君主跃然纸上,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呢?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看看当年的楚庄王究竟是为何会被“易子而炊”感动,继而退兵。

楚庄王为什么没能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1)

雄心勃勃的楚庄王

01、多年的征战,楚国已经兵疲,且自身粮草不足

楚庄王当上大王后,“韬光养晦”了三年,终于在伍举、苏从等忠臣的进谏下,决定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自此开启了楚庄王的霸业。

他首先平定了公子燮(庄王傅)和子仪(庄王师)的“二子之乱”,肃清了国内不安定因素。继而亲自御驾亲征,率军指挥楚、秦、巴联军一举歼灭了庸国,为楚国巩固了大后方,为全力北上图霸奠定了基础。

楚庄王果然是“三年不蜚,蜚将冲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楚庄公那几年的征战历程。

楚庄王十五年(前599年),晋楚爆发颖北之战,楚庄王伐郑,晋国派士会率军救郑,击败楚军。

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楚庄王以陈国大臣夏徵舒作乱为名伐陈,诛杀夏徵舒,陈伯索索发抖,立即表示归顺楚王。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开春,楚庄公再次领军北伐郑国,经过三个月的激战,楚军占领郑国,郑襄公袒胸露臂向楚军请罪以求和。于是楚、郑结盟,楚军后退三十里。

楚庄王在伍参的建议下,与姗姗而来的晋国援军展开了正面交锋,最后楚叔孙敖率军出战,大败晋军,楚军进驻邲地(今河南郑州西北),楚、晋在此决战,就是有名的邲之战,楚胜。

楚庄王十九年(前595年),楚庄王遣申舟使齐,经过宋国却不借道,宋君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就杀死申舟,楚庄王大怒,率三军攻打宋都睢阳。

楚庄王为什么没能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2)

楚庄王北上图霸

经过了连年征战,士兵疲惫,后方粮草难以为继了。而此时楚国国内因多年征兵,田地无人耕种变得荒芜,这势必酿成来年粮灾。而且这次楚军攻打宋国,想不到宋国坚挺了九个月,完全出乎楚庄王的意料之外,后方粮草供应非常吃紧。

在这种严峻事态下,楚庄公已经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左传.宣公十五年》

正在进退两难之际,宋将华元夜晚潜入楚军营地,对楚将子反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楚庄公自然就见好就收,不!应该说是求之不得。楚庄王说:“我们楚军也只有两天的粮食了,撤兵吧。”

楚军退兵,宋、楚结盟,皆大欢喜。长达九个月(从公元前595年9月到公元前594年5月,《史记.楚世家》误记为五个月)之久的攻坚战终于画上了句话。这场战役让中原诸侯谈楚色变,对周围各诸侯国也起到了震慑作用。

楚庄王决定退兵之际,还不忘打着讲信用的名义。真不愧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凡事讲究个利益最大化,里子和面子都赚足了,看来政治家首先就是个好的经济学家

楚庄王为什么没能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3)

楚国欲问鼎中原

02、晋国在一旁虎视眈眈,准备坐收渔利

楚庄王不但有雄心壮志,且对国际形势了如指掌,他深知楚国北上问鼎中原最强劲的敌人就是晋国。晋国当时西抑秦东制齐,晋灵公上位后虽然国力有所衰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晋国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楚、晋正面交锋邲之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意见不和,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但是楚国依然忌惮晋国的实力,楚庄王未再和晋国发生正面冲突,当然晋国也不敢轻易发动对楚国的战争,可以说当时两国的实力旗鼓相当,也许双方都在伺机蛰伏,寻找一个有利的机会给予对方致命的一击。

双方也从来没有放下称霸中原的野心,楚国多次讨伐郑、许、宋几个国家的过程中,总可以看到晋国的身影。原来陈、郑、宋几个国家地处楚、晋中间地带,故晋楚争霸,必首先争夺陈、郑、宋的依附,为自己的国家增加一个屏障。

其中宋国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为了彻底降服宋国,在邲之战后,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宋国。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假道于宋。”……“杀女,我伐之。”《左传.宣公十四年》

其实在我看来这次战争是楚国故意挖好了坑,等着宋国往里跳,只为自己有个名正言顺的机会攻打宋国。

楚庄王为什么没能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4)

六年,楚伐宋,宋来告急晋,晋欲救之,伯宗谋曰:“楚,天方开之,不可当。”乃使解扬绐为救宋。《史记.晋世家》

在楚国此次讨伐宋国过程中,宋国再次向晋国求援,晋国虽然没有直接派出援兵,也许有了上次战败的教训,晋国这次决定持观望态度。这招厉害呀,坐收渔翁之利。试想一下,如果楚国一旦攻破宋国,晋国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到时疲惫不堪又缺少粮草的楚军与晋军正面交锋,胜算不大。

楚庄王早已洞察晋国的小心思,自然不会让他得逞。

此外楚庄王清醒的认识到,他不但有晋国这个强劲有力的对手,还有悄悄崛起的秦国和齐国在一旁窥视,而宋国正处于这几个国家的往来交通要道,如果自己一旦灭了宋国,将会迎来各诸侯国的围殴,后果不堪设想。

果然几百年后,齐王灭了小宋,立刻遭到群起而攻之,燕国大将乐毅率燕、秦、魏、赵、韩五国联军,被攻破后来虽然复国,但是从此一蹶不振,基本无力再图霸业了。

当然,卓有政治远见的楚庄王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让自己国家置身如此危险处境。

楚庄王为什么没能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5)

楚庄王问鼎

03、楚国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以德服人,止戈为武

楚庄王这人有点意思,他既想称霸中原,可是又想披上一件“仁义之师”的外衣,这和他的老祖宗熊渠可是大相径庭,他老人家可是铿锵有力地说: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楚世家》

每个字都掷地有声,可是几百年后他的子孙楚庄王却变得仁义有加了。

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楚庄王是受了那次“问鼎”事件的影响,公元前606年,楚国讨伐陆浑戎晋国洛阳,在周都郊外阅兵,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楚王,楚王问鼎轻重,王孙满说:

“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於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於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史记.楚世家》

楚庄王为什么没能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6)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地图

楚庄公豁然开朗,要想问鼎中原,必须要师出有名,若能披上“仁义之师”的外衣,就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才能真正长久称霸中原。

他审时度势后,确立了核心军事外交策略:争取郑、陈、宋等中小国家的联盟和依附,联合秦齐实力相当的两国,孤立晋国以动摇它的霸主地位,最终达到称霸目的。

楚庄公的这一策略卓有成效,郑、蔡、陈、宋这些中小诸侯国纷纷畔晋附楚,晋国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力大大削弱,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而此次伐宋战役,楚国更是取得了军事和外交双重胜利,一来楚国可以有如此强有力的后方粮草支援,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可见一斑,令各诸侯国刮目相看,二来最后楚庄公不忍郑国“易子而炊”,故同意结盟退兵,那可是大大的仁义,自然使远近诸侯归服,大大增强了同盟力量,这就是《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核心意思吧。

总结语:

楚庄王是一位难得一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果然是一鸣惊人,不过遗憾的公元前591年,楚庄王与世长辞。年仅十来岁的太子审为楚君,是为楚共王,楚国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

也许这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永远在历史长河中做常胜将军,取得永久话语权,你方唱罢,我登场。


资料来源:

司马迁《史记》

左丘明《左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