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除颤仪能对正常人使用吗(救命神器AED又救2人)
aed除颤仪能对正常人使用吗(救命神器AED又救2人)AED是什么?研究表明,猝死后一分钟有人去做心肺复苏,七分钟之内能有体外除颤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救助,抢救成功率往往能达到90%以上,甚至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而事情发生后很多专家也指出在心跳骤停时,只有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才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骤停而离世。当一个人心脏骤停,如果身边人能够在“黄金四分钟”内实施抢救,可以大大增加生存几率。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不足1%,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不到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一。被动等待救护车和医护人员到现场,往往意味着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高强度、高压力、高度紧张、持续过劳的工作状态正成为年轻人猝死的重要诱因。专家呼吁,保持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普及心肺复苏急救技
近日,深圳接连有2个好消息传出——罗湖区先后有2个年轻人心脏骤停,现场有人第一时间出手施救!2个年轻人成功逃离鬼门关,目前均已恢复良好准备出院!
这两个小伙子倒地之后,如果现场没有AED,如果现场人员没有急救知识,如果救护车没有及时赶到...他们年轻的生命就可能定格在了那一天。
小湖、小楠都是幸运的,但他们的幸运并不是偶然。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群体越来越广泛,常年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的司机、白领、IT人士、创业人士等,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群体。
我国每年有5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骤停而离世。当一个人心脏骤停,如果身边人能够在“黄金四分钟”内实施抢救,可以大大增加生存几率。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不足1%,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不到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一。被动等待救护车和医护人员到现场,往往意味着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
高强度、高压力、高度紧张、持续过劳的工作状态正成为年轻人猝死的重要诱因。专家呼吁,保持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普及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尽最大可能减少此类意外事件发生。
研究表明,猝死后一分钟有人去做心肺复苏,七分钟之内能有体外除颤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救助,抢救成功率往往能达到90%以上,甚至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而事情发生后很多专家也指出在心跳骤停时,只有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才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
AED是什么?
所谓AED,即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是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简称,适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除颤和心肺复苏,能有效制止猝死。多数心脏骤停患者在发病时,会存在一个常见症状,那就是——室颤,室颤简单理解就是心肌不协调地乱颤,此时需要通过电击除颤,帮助患者恢复心跳。
AED需普及
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而猝死的人数超过了54万,但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心脏骤停的救治率却连1%都达不到。救治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心源性猝死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分钟,在这个时间内若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患者生存率可达40%-50%,否则凶多吉少。
二是AED在我国推广和使用的时间不长,公共场所尚未普及AED,加上急救宣传薄弱,民众不熟悉急救流程,从而让患者的生命无法得到挽回。
为救回更多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命,普及AED势在必行!
AED怎么用?
AED是一种救命神器,但很多人由于并非是专业医护人士,因此往往会陷入一种不敢用、不会用的多重困境中。AED分专业型和公众型两种,专业型供急救医师用,而公众型供普通人用,使用者可以是学生、医生,也可以是清洁工、上班族。学习使用公众型AED通常只需要几小时时间,简单的使用步骤如下:
第一步:开机;
第二步:按语音提示连接电极片,将电极片分别贴在病人相应位置上;
第三步:AED自动分析心率,若建议除颤会自动充电,身边人远离患者。
第四步:按语音提示,按下放电除颤键,AED会瞬间放电一次完成心脏电击,之后需继续心肺复苏。
注意:从疲劳到猝死 仅六步!
如果你经常头痛腰痛、四肢乏力、失眠,做检查又没发现大毛病,那么你可能处在“慢性疲劳”中。如果不及时调整,大病可能找上你!从疲劳到猝死,仅仅只有六步!打拼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自测疲劳值↓↓
(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意外,随时可能到来,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遇到意外伤害时,生命和健康才能得到尽可能的保护。所以,掌握AED知识,不仅能救别人,更能救自己!
为了预防猝死的机率,我们要从根本上进行机体的抗衰老,减少因为健康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身体是自己的,再忙再累也要注意休息,不要再透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