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早年经典唱段花木兰(缅怀常香玉大师)
常香玉早年经典唱段花木兰(缅怀常香玉大师)
十四年前的儿童节,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去世了,走完了她备受争议也充满荣耀的一生。伴随她的数不尽的江湖恩怨,人们总是纠缠在她与包括豫剧皇后陈素真在内的众多豫剧名家的争斗隔阂,更因为她与政治的“过分”亲密而遭到不少人非议其艺术水准
但,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一个让人叫绝的女子,她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化为自己奋斗的动力,将“谁的是谁的非,天在上头”作为自己人生的无悔格言。不论别人如何非议常老,都无可否认她所创立的豫剧常派的魅力。从十五岁时一曲西厢红遍省城开封,并打破门户之见,拜师学习祥符调,豫剧流派之间的壁垒从此开始被打破,流派之间开始相互借鉴融合。而不屈不挠的常香玉的艺术人生也正式起步,在开封逐渐形成了与豫剧皇后陈素真、桑振君并称的三鼎甲局面。之后又活跃在西北,为流离中的故乡人义演义捐,这种铁肩担道义的英雄气铸就了这位奇女子,她始终将自己与劳苦大众联系在一起,并将“戏比天大”作为自己一生的艺术格言付诸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她更成为名骚一时的“红顶艺人”,而这一切的名誉的取得取决于当年香玉剧社为抗美援朝所捐献的那架飞机,一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硬是让这样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子咬着牙完成了。当然,不可否认,捐飞机不是常一人的功劳,她也从未独吞过,但她的带动性是不容忽视的,甚至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建国后,常香玉不断吸收其他剧种和流派的优点,并与先生一起着力改造打造了一批唱作俱佳的作品,其代表作《拷红》、《断桥》、《花木兰》,及《大祭桩》、《大破洪州城》等都是这一时期改良后的杰作,凝聚了常大师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也成为其常派最具特点的剧目。
有着红顶艺人的名号,常香玉自然不缺乏优秀传人,但不可否认,常大师至死都在抱憾常派无人传承,更声明要收回陈佰玲“小香玉”艺名。常大师的遗憾已成为众识,不少戏剧界人士都认为常派弟子众多,但千人千声,距离常大师都有一定距离。而戏迷抱怨的是,常派弟子仅仅发扬了常大师所谓的“吼”,其实这是对常大师的一种误解,更是对常派的曲解。很多外省人一提及豫剧,就知道常香玉,然后印象就是高亢。其实,这种“吼”也是为人物服务的,是特定环境特定心境下的一种爆发,而不是现代这些传人的一种滥用,而忽略了常派中细腻与典雅,而这种柔美在常大师的几出代表作中都有很好的诠释,只是传承时发生了偏离。常二代尚还在舞台上的仍有王惠、李金枝、汪荃珍、索海燕等,但这些人也基本改行当领导了,网间对这些弟子骂声不绝,更有小香玉像跳梁小丑一样,在电视屏幕上壮怂卖假,一点流派传承人的责任感都有没了。这些年,常大师的女儿们终于看不过去了,站出来要为常派拨乱反正。一批优秀的弟子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那种久违的常韵再次回响在耳畔。宋淑睿、沈萍、朱旭光等优秀传人成为人们对常派的期望。此外,两年《梨园春》“名师高徒”中汪荃珍、虎美玲、王希玲三位常派高徒也领着自己的弟子向观众致敬,尤其是虎美玲老师的弟子,多演出常派经典剧目,可见其对常派传承的重视,其弟子中像连德志、杨红霞、马红艳、武巧菊等,都是不错的流派传承人,也被广大戏迷所接收。
马上又要过儿童节了,十四年只是一瞬,但在这一瞬间,却逝去了太多,常二代们一个个远离了舞台,成为当年老师的角色,默默站在舞台的一角为舞台上的弟子打拍子的师傅,恐怕此时也深刻懂得了老师的恨铁不成钢和临终遗憾祝福常派,在不断找回属于常派的感觉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