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宋仁宗几段感情(从清平乐仁宗和熙春的两次对话中)
清平乐宋仁宗几段感情(从清平乐仁宗和熙春的两次对话中)缘之所起,情之所钟。毋庸置疑,如小娘娘预料的那般,仁宗是欢喜熙春的,从她对一众围绕的宫女侃侃而谈所做木车开始,从那句“茂则,那是哪宫的女官”开始,一见钟情就埋下了伏笔。接着,熙春解答了仁宗的疑问,缘何一个女孩子会懂得机括。母亲早逝,从小就跟着什么生意都做、北边西边都跑的爹爹,学习了造马车木船等物件,在说到改装缫车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向官家分享图纸,起身才恍悟,此时此刻是在宫中,是在同官家讲话。仁宗问熙春,是否知道父母将其送入宫中的原因,熙春回答:“他们希望我以后,能被选做官家的娘子”。仁宗接着问:“那你自己呢?你自己愿意吗?”,熙春答:“女子总要嫁人的,若能嫁给官家,自是无上尊容,光耀门楣且富贵一生,官家仁爱厚道,况且,又……年轻”。熙春的回答,干净、率直,那一句几乎不假思索的“年轻”,让我哑然失笑,虽说大家心里都这么想,可是真敢说出来的怕也只有这样的熙春了吧。
【引言】
《清平乐》中,仁宗将一见钟情的陈熙春拒之门外,令我深深遗憾,由此引发思考,如何看待逝去的感情?亲密关系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两次对话你听懂了什么?】
对话一:
仁宗问熙春,是否知道父母将其送入宫中的原因,熙春回答:“他们希望我以后,能被选做官家的娘子”。
仁宗接着问:“那你自己呢?你自己愿意吗?”,熙春答:“女子总要嫁人的,若能嫁给官家,自是无上尊容,光耀门楣且富贵一生,官家仁爱厚道,况且,又……年轻”。
熙春的回答,干净、率直,那一句几乎不假思索的“年轻”,让我哑然失笑,虽说大家心里都这么想,可是真敢说出来的怕也只有这样的熙春了吧。
接着,熙春解答了仁宗的疑问,缘何一个女孩子会懂得机括。母亲早逝,从小就跟着什么生意都做、北边西边都跑的爹爹,学习了造马车木船等物件,在说到改装缫车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向官家分享图纸,起身才恍悟,此时此刻是在宫中,是在同官家讲话。
缘之所起,情之所钟。毋庸置疑,如小娘娘预料的那般,仁宗是欢喜熙春的,从她对一众围绕的宫女侃侃而谈所做木车开始,从那句“茂则,那是哪宫的女官”开始,一见钟情就埋下了伏笔。
仁宗可谓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好喜欢这样的仁宗,虽然温文的态度是他的内核,但这样的问题,两人临行时仁宗自然的搂住了熙春的肩膀,这种种的表现,这样笃热的情感在喜欢的女子面前,也是大可不必掩藏的,此为仁宗的真。
此刻的熙春,在官家面前也是透明的,说起她的机括世界、她喜欢的一切,整个人都在发光,身上肆意流淌着生气与灵动,仁宗眼里有光、面带微笑饶有兴致的看着熙春,对说到尽兴处,甚至起身忘记场合的失仪给予无限的理解与包容,他感谢这样的熙春,给他早已注定寂静的世界带来了自由洒脱的声音,那是缤纷的色彩。
她失仪甚至失态在仁宗面前都可以是率直可爱,是见到官家的欢喜,可是,从熙春的成长环境、言谈举止、性格底色,甚至从茂则的言语和行为中,都能看出她都是不适合这幽幽深宫的。
熙春得知官家没有召她进宫,眼中含泪,几近失态,同样是女子的伤心。我却不由自主想到曹丹姝,大婚之夜官家都未曾露面。在误以为官家不喜欢自己悲痛欲绝之时,想的仍旧是“他是官家,我不止是他的妻,更是他的臣,不,他不想让我做他的妻,那我便好好做他的臣。”“我不能明天红着眼睛,我不能失仪”。
任何时刻,绝不会失了体面和体统,曹丹姝成为曹皇后,每一天不是在工作总结就是在总结的路上,这是欣慰还是悲凉?或许这也是群臣一致推荐的原因吧。
群臣反对曹皇后升迁三位娘子的提议,曹皇后有一句话说得让人心疼:“他们看故交家的小女儿,是文武双全,直率可爱。作为朝臣看皇后,却是任性胡为,没有规矩”。可以写入国史名臣之家的丹姝尚且如此,况熙春!
在不必面对外人和环境道德约束的时候,人才会坦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此时的仁宗和熙春,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即便澄明如仁宗,明知熙春与这深宫格格不入,却也执拗贪心的努力试图将皇后之位给予熙春,最后却徒叹奈何,不得不面对冷冰冰铁一样的现实。如果可以选择,仁宗惟愿的应当只是与斯人同在,山河皆可抛的爱情吧。
对话二
仁宗引用了欧阳修的诗词“始之所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金丝雀在笼里,黄鹂莺儿在园中,都不如每年春天,偶尔会在后院湖中暂留些时日的天鹅,天一暖,它们就飞走了。
仁宗说:“熙春,你自有机会,看见它们在天地间,翱翔的样子,定然更美”。
灵透如熙春,她向前一步:“熙春喜欢官家”,这是熙春为着自己的心意勇敢争取的一步。
然,官家退后一小步,低头,注视别处的回应着:“中书已经议定皇后的人选,方方面面,都是照着国母的标准去比对,他们觉得,这个曹姓女子最适合做朕的皇后,过几日,台谏若无异议,朕便要大婚了”。
这是仁宗说出口的答案,始之所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仁宗亲自送走了眼中含泪的熙春,此次谈话之后的那个摸头杀,茂则的那句“官家这么喜欢陈姑娘,其实可以过些日子,再接回宫里,便是做不了皇后,做个娘子,陪官家一生”,击中了多少观众的心啊,可怅然之后也不禁释然,正如仁宗所言“小娘娘精心选中她送到我面前,自是有私心,而商人之家,对宫廷全是绚丽想象,不知其中艰难,到时候,难免会有逾矩的欲望,这些贪念,到时害的是谁”。便足可见,这样的结果,是偶然下的必然。
- 一方面,如此率性真挚的熙春,的确与威严的宫殿水土不服,北宋重文轻武,仁宗仁爱厚道,他的努力刚刚萌芽就被无情的掐灭。或许,即便心有偏向也不能如实表露情感的体验,最亲的禾儿为了避免其他妃子不高兴人前人后再也不叫六哥的现实,连禾儿自己当初也和太后说,愿做这宫中许多无趣女子的一个。这所有的一切,都让管家无能为力吧。
- 他只能放手,透过欧阳修的诗词,让她能在属于她的适合她的广阔天地里遨游。
- 虽然熙春没有选择,我还是揣度着她的内心,她喜欢管家,这样温文尔雅遗世独立的君子,似乎只在云端,她当然想陪伴管家左右。不过之后,看到她与官家离别时的那一抹微笑,她更应当是庆幸并感谢的吧,庆幸自己迎接了更广阔的属于她的天地;感谢这样的一份爱,当她也有了如意郎君,纵马驰骋的时候,每每想到仁宗,她一定也是带着微笑眼角含泪的。
- 另一方面,其实仁宗并没有拒绝熙春,“到底谁才拥有这四海呢?我一辈子去的地方、见过的东西,怕不及她所见的一两成”。从一开始,熙春就是仁宗自由的化身,他把向往自由的信念寄托在了熙春身上,仁宗的爱应当是混杂了怜爱、悲悯、向往和愧疚的集合体吧。
- 都说喜欢仅仅是开始,克制才是爱。仁宗在更高的层面接受了熙春,接受了自由的信仰。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豁达,也是看破规律后的无奈。
有句话说两个人在一起都是有所图的,深以为然。感情双方本质上是一场价值的交换。
《亲密关系》将一段情感关系划分成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亲密关系。
根据这四个阶段,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感情?尤其是面对一段无法失而复得的感情?
1、接纳
接纳的前提是觉知,在月晕的阶段基本不会有什么觉知,我们一般都会沉浸在多巴胺的分泌中不能自拔,终于找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感情中的觉知,有时是主动有时是被动的。随着双方的世界全面交叠,之前的美好不复存在,由此进入了幻灭阶段,“他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他对我没有之前用心了,他变了!”,出现了很多面目全非甚至是鸡飞狗跳的事情。
于是,人们反思、后悔,进入最黑暗的自省阶段。有人提出分手,有人被分手。曾经在书中看过一个故事,一个人问老师,自己走不出去很痛苦怎么办。老师问了他两个问题:你还想活多少年?余生你想背着这个包袱活着还是轻装上阵?
其实答案很明显,只有承认他、接纳他,才有可能继续往前走。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如果面对失败的感情结果,陷入自责或者他责,觉得是自己没有经营好,或者觉得都是对方的责任,他不在意我的感受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只会深陷其中。
樊登老师曾经讲过她姥爷和妈妈的故事,姥爷一辈子没有尽到抚养妈妈的义务,所以妈妈一直到晚年都很怨恨自己的父亲,直到心理出了问题去看心理医生,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原谅,樊老师的妈妈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原谅了她的父亲,同时也接纳了自己,才彻底解决掉了心理问题。
我曾经任性妄为,曾经肆意挥霍情感,曾经不懂得珍惜。我曾经无怨无悔,曾经付出所有,曾经被伤得体无完肤。是的,我承认并接纳,接纳是改变的前提。
2、感恩
所有的体验都是一种经历,所有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命中注定应该遇到的,你一定会在他的身上学到一些什么。
我是个80后,初中时候《还珠格格》红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如痴如醉,那一句“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全民标配。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夏雨荷的那句“等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可依然感激上苍,让我有这个可等、可恨、可怨、可想的人,否则,生命将会是一口枯井,了无生趣”。
无论如何,一段逝去的感情都会带有遗憾,这是不可否认的,也许是爱而不得的无奈,也许是阴差阳错的错过,也许是久处之后的情感破碎。但否认、愤怒、埋怨只能让自己在苦痛中越陷越深。
虽然它就如扁舟一般匆匆而过,但它存在过,证明我们真挚过并且爱过,这份曾经,是生的证明。
唯有接纳之后的感谢,会让这份曾经的感情升华,沉淀在自己生命的长河里,回首往事,感谢曾经这样一个人出现在生命中,包容青涩的自己,陪伴自己走过独一无二的青葱岁月。
3、祝福
如果情感双方的合作不能带来共赢,那么洒脱的放手不失为爱的另一种表达。
可现实偏偏不尽如人意,多少夫妻恋人分道扬镳后面目可憎,从网上流传的戏谑的所谓前男友的葬礼,到明星及普通人的前任大战,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就像仁宗目送熙春离开,以仁宗之睿智,自然可以预见得到他和熙春的未来。就像他的那一句自嘲“我又糊涂了,我哪里有什么家务事”,如果可以自由自在任性洒脱,他当然想双宿双飞,然而只能徒叹一句“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如果足够幸运一起走过了最黑暗的自省阶段,将获得启示进而获得真正的亲密关系。
如果没有,就让我们也像温润如玉的宋仁宗那样,给与对方最深切的祝福吧。
苍茫世界,天涯路远,他日若有缘得见,千言万语也不过就是那一句——还好吗?
屏幕前的你,有过仁宗和熙春这样唯美的经历吗?欢迎留下你的心事,让我们一起“始之所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作者】80后宝妈,读书学习、育儿育己,期待我们在温暖的尘世中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