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整体规划和功能疏解(北京34)
北京整体规划和功能疏解(北京34)从目前看,从2021年-2025年的五年将是“非首都功能”大规模疏解落地的五年了。第二,“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北京户口将长期存在,并同时将“严格控制落户规模”,这种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至少在2025年之前不会改变。北京在“人口政策”上唯一的变化,就是要“引导人口布局优化”,直白一点说,就是要把“城区人口”引导到“近郊区”,实现城市内部人口在各区的“有序流动”,这种就叫做“人口调结构,优化布局”。所以未来五年,北京的人口策略一是“持续严控增量”,二是“重点实施空间优化”,人口净流入“想都不要想”了。
2022年2月17日,北京市政府官网公布了《2021-2025年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在这个规划中,详细介绍了北京城市未来五年,也就是从2021-2025年的“重要发展策略”。
通过这个“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我们可以对北京未来五年的城市发展策略总结成“三大策略”:
第一,“严守人口规模上线,引导人口布局优化,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总结起来就是到了2025年北京常住人口不能突破2300万的“人口上限”,而且要求是要控制“2300万以内”。
也就是说,未来5年北京依然会严格控制“外地人口流入”,北京落户政策像上海、杭州那样出现大规模松绑的“可能性不存在”。
北京户口将长期存在,并同时将“严格控制落户规模”,这种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至少在2025年之前不会改变。
北京在“人口政策”上唯一的变化,就是要“引导人口布局优化”,直白一点说,就是要把“城区人口”引导到“近郊区”,实现城市内部人口在各区的“有序流动”,这种就叫做“人口调结构,优化布局”。
所以未来五年,北京的人口策略一是“持续严控增量”,二是“重点实施空间优化”,人口净流入“想都不要想”了。
第二,“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从目前看,从2021年-2025年的五年将是“非首都功能”大规模疏解落地的五年了。
那么什么是“非首都功能”?
其实在2015年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就曾经粗略提及“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大功能”:
第一类是“中低端制造业或者叫做一般制造业”,
第二类是“小商品批发市场或者是一般的农贸市场”,
第三类是“一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
第四类是“一批教育功能,包括部分大学和职业教育学校”,
第五类是“一批医疗卫生功能,主要是大医院”,
从近期的消息来看,其实还包括了“第六类,央企总部”。
其实第一类、第二类的“非首都功能”已经疏解的差不多了,一般制造业和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都已经大规模离开了北京。
而第三类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其实已经开始迁入北京通州区,到2025年将会完成“北京行政中心全部迁入通州”的基本目标。
所以未来五年,从目前来看,最重要其实就是三大功能的疏解:部属重点高校、三级甲医院及央企总部。
规划中就提及“制定市属医疗机构疏解提升工作计划”,说明还会有一批城区的医院将会被疏解出去,疏解的方向分别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近郊区,雄安新区及北三县地区”。
同时规划还提到“加大长安街沿线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以长安街沿线为主形成政务功能相对集中布局地区”,这就很明显了,长安街沿线的很多央企国企肯定要疏解出去了,长安街才是真正的“国家政务中心轴”。
由此可见,未来五年才是北京“大疏解”的重头戏!
第三,“大力承接城区功能疏解,打造首都发展新增长极”,这里其实主要是特指北京的未来要打造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北京自贸区等多中心格局。
这些外围地区将大力承接城区功能的外溢和人口外溢,打造成为首都经济的“新增长极”,这样未来的北京就从原来的“单中心”变成了“多中心”。
这些“多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三大科学城地区”,包括海淀中关村科学城、昌平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
第二,“两区”地区,亦庄经济开发区和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和亦庄“并列”。
第三,“两大机场临空经济区”和“北京自贸区”。
由此可见,其实北京“城区”的产业功能已经被“分解及疏解”,传统的“职场中心”,包括CBD、金融街、丽泽商务区、运河商务区等等,都变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重要性其实有所下降,毕竟北京的未来重在“科技研发和中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的重要性反而要“退而求其次了”。
服务业,从规划上来看,虽然依然是重点,但已经不属于北京发展的“产业核心”,毕竟四大中心功能中,“科技创新中心”才是核心。
北京未来的“科技研发产业、中高端制造业”全部在城市外围的“多中心地带”,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将会带动北京“多中心格局”的快速形成。
综上所述,从2021-2025年的“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来看,我们重点强调三点:一是控人口,二是强疏解,三是多中心。
在未来五年,北京的人口增量依然没有“政策空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松人口上限”的可能性出现,首都依然“严监管,控流入”。
同时“强疏解”也是未来五年北京的最大看点,主要就是大学、医院、央企总部这三大功能可能会陆续迁出北京城区。
这将会引起市场的“极大轰动”。
最后就是“多中心”的城市格局会在2025年形成,除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之外,包括亦庄、顺义、海淀北、昌平南、首都机场周边、怀柔、大兴机场等地区,都会形成自己的“中心化格局”。
这些地区在未来五年,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区,吸引更多的城区人口入住,将承接城区的医院、优质中小学进入,形成“区域发展中心”。
这种“多中心”格局的形成,必将改变北京房价的“环线定价逻辑”,未来的北京房价,并不是越靠近核心区,房价就越高。
所谓的“房价环线鄙视链”将会被打破,而逐渐形成了“区域中心级”房价定价逻辑,北京新的投资逻辑将会在未来五年逐渐重建。
(加入北京群,请私信大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