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柳随想(东湖柳随想)
东湖柳随想(东湖柳随想)曾听人说,古人在清明节时男女头上戴柳、车马轿上插柳,以此装扮踏青迎春,互话吉利,不然“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其实春日插柳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他坚决不出仕而被晋文公烧死在绵山一棵老柳树下,后人爱他敬他,在清明节通过插柳,替他“招魂”。他们的千年沧桑抒写着青年苏轼初仕凤翔时的勤政爱民、疏浚扩池、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的飒爽英姿、热情厚重与诗情画意。他的伟岸高大见证了林则徐被流放伊犁之时仍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从容淡定和无畏无惧。他的挺拔遒劲诉说着清末“中兴名将”左宗棠抵御沙俄侵略凯旋归来,新栽杨柳三千里的意气风发和豪迈通达。温软的春风轻拂过脸颊,横斜过发梢,落在娇嫩婀娜的柳枝上,然后悠游自在地荡起秋千。如镜的湖面上嵌下了温暖的春意和柔美的剪影,恍惚间又回到了儿时的杨柳婆娑之时。每当下午放学,小伙伴们都围在古老的柳树下,看着一个敏捷如猴的同伴爬到树上,几枝铅笔粗细的
春意盎然中,东湖越发妩媚,越发优雅了。走在阳光灿烂的小径上,不觉神清气爽、满心欢喜。
桃花红,梨花白,拂堤杨柳醉游人。缕缕嫩黄的柳条随风婀娜起舞,曼妙生姿,惹人眼中星星点点。干净纯粹的绿,柔弱细致的嫩,勾起味蕾汹涌澎湃:“太鲜美了,我想吃!”折几枝柳梢,拌几片梨花,缀点点碧桃,该是怎样的赏心悦目,该是怎样的美味佳肴啊!
友人们闻之,欣欣然,一片欢声笑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盘中美味是此君,人间难得几回闻。”“春色汩汩深浅枝,碧水幽幽柳色新。”“东湖暖阳随风舞,湖畔柳枝傍水长。” “杨柳青青惹人馋,带雨带烟香不香啊?”“哈哈……哈哈哈……”
品一盘春日杨柳,便可邀帝王同乐。据说,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之时,亲自在大运河两岸种植柳树,并御书赐柳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今日我何其幸哉,竟能与东湖之柳同行同在!“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很是契合眼前的景致。
温软的春风轻拂过脸颊,横斜过发梢,落在娇嫩婀娜的柳枝上,然后悠游自在地荡起秋千。如镜的湖面上嵌下了温暖的春意和柔美的剪影,恍惚间又回到了儿时的杨柳婆娑之时。每当下午放学,小伙伴们都围在古老的柳树下,看着一个敏捷如猴的同伴爬到树上,几枝铅笔粗细的柳条就会被扔向地面,大家随即拿起一枝自觉满意的枝条,撸掉上面的叶片,一手将柳枝握紧,另一手在柳枝上段反向用力拧柳枝上的表皮。眨眼间枝皮分离,枝干从表皮“筒”中被抽出,青绿色的表皮被切切剪剪之后,一支能发出声音的柳笛就做好了。小伙伴们摇头晃脑地奏响属于自己的曲子,脸红脖子粗地评选最好听的笛音。笛声伴着欢歌笑语声,在晴空白云间飘出很远很远。
“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东湖之畔的杨柳牵着行人的衣袂,挽着游人的臂弯,恰似如风女子一低头的温柔。想起《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难分难离之时,“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泪花点点滴滴中依依深情难付。但春天又是出发的季节,新生的季节,不论多么地愁肠千千结,也要车马劳顿前行,最好让三杯两盏淡酒醒于杨柳岸、晓风残月里。而情意绵绵的“折柳赠别”更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希望去国离乡的他到了新的地方,能“人生春常在”,能如离枝的柳条一般很快地生根发芽,昂首立足。
绕湖而居的千百岁古柳,柔弱如斯,深情如斯,坚韧如斯,大气磅礴亦如斯!
他们的千年沧桑抒写着青年苏轼初仕凤翔时的勤政爱民、疏浚扩池、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的飒爽英姿、热情厚重与诗情画意。他的伟岸高大见证了林则徐被流放伊犁之时仍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从容淡定和无畏无惧。他的挺拔遒劲诉说着清末“中兴名将”左宗棠抵御沙俄侵略凯旋归来,新栽杨柳三千里的意气风发和豪迈通达。
曾听人说,古人在清明节时男女头上戴柳、车马轿上插柳,以此装扮踏青迎春,互话吉利,不然“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其实春日插柳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他坚决不出仕而被晋文公烧死在绵山一棵老柳树下,后人爱他敬他,在清明节通过插柳,替他“招魂”。
忽然想到,我们当地逢丧事祭奠时,一袭白衣的孝子手持缠着白孝纸的柳棍哭丧,把所有柳棍插上坟顶的举动,也应该是为死去的亲人招魂吧!那么今天,请允许我折下东湖畔的一枝柳,面向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立尔村的方向,向壮烈牺牲的30位救火英雄泣喊一声:“一路走好!”
……
你来,或者他往,东湖柳就在这里,不卑不亢。她们宛如俏丽俊美、柔情似水的女子,在美丽的东湖之滨憧憬做梦;他们更如内敛含蓄、临风沉思的哲人,在静静观望人世间的纷纷扰扰。
作者简介:冯媛,凤翔县西街中学优秀教师,市级教学能手,民革党员。爱读书学习,闲暇时写写文字,记录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