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吐蕃为什么可以跟唐朝抗衡(争霸西域攻破长安)
历史上吐蕃为什么可以跟唐朝抗衡(争霸西域攻破长安)除此之外,中原王朝之所以一直都未能有效地控制青藏高原,还与其统治成本有关。路途遥远,运输艰难倒还是其次,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游牧、半游牧地区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根本就是两套互不兼容的运行系统。搁现在,即便是有燃油机和高速公路的加持,进藏依旧是能够让人脱一层皮的挑战,更不要说古代那种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了。在青藏高原这地方,别说是长途奔袭,挥动兵器作战了,即便走得快些,动作频率大些,都会头晕眼花、气喘吁吁。在这里,您只需要知道,吐蕃这个国家很能打,也很难被征服。能打不难理解,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氧气含量低,生存环境相对比较恶劣。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吐蕃人吃苦耐劳,体格强壮,打起仗来非常的生猛。关于这一点,参照一下现如今藏族同胞们的体格造型就明白了。至于说很难被征服,除了吐蕃人骁勇善战,战斗力强以外,还与它所处的高原位置和气候环境有关。作为吐蕃本地人,从小生活在这里,已经完全习惯适应了,可是外来的
拿起大唐巅峰时期的疆域地图,相信许多人在感慨大唐幅员辽阔,武德充沛以外,肯定还会对造型诡异的河西走廊,以及青藏高原上那一片“灰色区域”感到纳闷:为什么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能够与牛X哄哄的大唐对线二百多年呢?
说起吐蕃这个国家,相信许多人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货在公元7世纪到9世纪,大唐存在的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如影随形,出场频率极高;而陌生是因为对于这么一个崛起于青藏高原,北控西域,南达恒河流域,西杠阿拉伯帝国,东怼大唐的区域强权,除了文成公主、布达拉宫以外,竟然完全说不上什么细节来。
历史上的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从公元633年松赞干布正式建立,到公元842年覆灭,历时两百多年,是我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关于它的起源历史、风土人情,因为文章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言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学习一下。
在这里,您只需要知道,吐蕃这个国家很能打,也很难被征服。
能打不难理解,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氧气含量低,生存环境相对比较恶劣。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吐蕃人吃苦耐劳,体格强壮,打起仗来非常的生猛。关于这一点,参照一下现如今藏族同胞们的体格造型就明白了。
至于说很难被征服,除了吐蕃人骁勇善战,战斗力强以外,还与它所处的高原位置和气候环境有关。作为吐蕃本地人,从小生活在这里,已经完全习惯适应了,可是外来的人们来说,那种高原缺氧的环境简直就是噩梦。
搁现在,即便是有燃油机和高速公路的加持,进藏依旧是能够让人脱一层皮的挑战,更不要说古代那种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了。在青藏高原这地方,别说是长途奔袭,挥动兵器作战了,即便走得快些,动作频率大些,都会头晕眼花、气喘吁吁。
除此之外,中原王朝之所以一直都未能有效地控制青藏高原,还与其统治成本有关。路途遥远,运输艰难倒还是其次,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游牧、半游牧地区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根本就是两套互不兼容的运行系统。
游牧地区的生存规则放到中原农耕地区完全行不通,中原王朝的那一套管理模式搁到游牧地区同样不适用。
纵观华夏历史,在大一统的王朝中,也只有元、清两朝对游牧地区实施了有效统治,其它时候大多只是采取了羁縻政策。
不过纵然吐蕃这边各种BUFF光环叠满,但对于巅峰时期的大唐而言,尤其是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依旧是有机会、有能力灭掉吐蕃。
要知道,大唐初年的唐军可谓是名将如云,战力爆表,经常出现己方几千人,团灭对面数倍敌军的光辉战绩,例如在虎牢关,李世民就曾统率三千多唐军铁骑,硬是打爆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在灭亡东突厥、薛延陀的战役当中,同样是几千唐军撵着对方十几万人在打。
拥有如此恐怖实力的唐军,基本上是打谁谁崩,逮谁灭谁,根本就不存在打不过、灭不掉的情况。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松州之战中,唐军轻而易举就打服了吐蕃。
关于这场战役,咱们多聊几句。
在贞观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38年7月,吐蕃的统治者松赞干布在击败党项之后,自我感觉十分的良好,他觉得偌大的青藏高原,已经不足以满足他日益膨胀的雄心壮志,于是便开始花样作死,图谋大唐剑南道的松州,期望取得更加广阔的天地。
对此,“天可汗”唐太宗自然是不能够忍。同年8月,他便派遣侯君集和牛进达等人带兵前去揍吐蕃。
战争过程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聊的,唐军只是稍微一用力,先锋牛进达领兵搞了一波突袭,甚至连侯君集统率的主力都还没上,吐蕃军队便崩了。
《资治通鉴》记载,“吐蕃攻城十余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
见识到了唐军恐怖的战力之后,松赞干布不禁倒抽一口凉气,明白以自己的小身板,肯定不是大唐“恶势力”的对手。于是赶忙认怂,立刻下令从松州退兵,让出了已经吞下的党项、青海、白兰羌等地区,然后派出使者,携带厚礼向大唐称臣谢罪,并且还语气诚恳地向太宗表达了希望与大唐联姻,缔结“秦晋之好”的心愿。
眼见吐蕃认罪态度良好,诚意满满,唐太宗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依照以往的惯例,休战罢兵不打了,并且还本着伸手不打笑脸人的原则,同意了两家和亲的事。
于是,也就有了松赞干布开山凿石,大修布达拉宫,迎娶文成公主的事情。
可以说,随着文成公主的嫁入,大唐与吐蕃进入了“蜜月期”。这一时期的两家其乐融融,关系极为融洽。
考虑吐蕃这个“女婿国”对自己那是极为恭顺,丝毫没有什么威胁。所以,大唐也就渐渐放松了对吐蕃的压制。自打松州之战后,大唐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付高句丽、薛延陀,以及西域地区开疆拓土上了。
结果就是吐蕃趁着大唐忙于忙于其它方向战事,无暇顾及,悄没声息地积蓄实力,搞事情。唐高宗继位之后,野心勃勃的吐蕃再一次吞并了白兰羌、吐谷浑等,并且占领了青海大部分地区,自身实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回过味后的大唐立刻决定再去敲打一下不大老实的吐蕃,不料却因为内讧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十万唐军精锐折戟沉沙。
再然后武则天掌权,一番折腾内耗下,大批优秀将领被清洗迫害,唐军战力大幅下滑,已然丧失了以往那种碾压型的优势了。这也造成了这一时期,唐军在面对吐蕃的进犯,多采取防守的态势。
直到唐玄宗时期,大唐的军力再度强大起来,这才逐渐开始转守为攻,对吐蕃展开了攻势。此时的大唐采用了逐步推进的战略,左右开弓,分别在吐蕃东北的青海地区,和西北部的大小勃律国方向上同时发力,一度打得节节败退,不断收缩,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突然爆发的“安史之乱”,奄奄一息的吐蕃被灭国,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深陷藩镇割据的窘境,整个国家已经陷入了实质性的分裂,也因此丧失了再与吐蕃继续对线的精力与实力,被压制许久的吐蕃,终于开始的崛起暴走。
公元763年,吐蕃二十万大军长驱直入,攻破长安,然后在城中烧杀抢掠,大肆破坏,历经15天方才离去;
公元764年,吐蕃军队开始向西行进攻,很快便攻陷凉州;
公元766年,吐蕃攻陷甘州,将势力范围推到了回纥的地盘;
公元766年至781年,吐蕃先后攻克了肃州、瓜州、沙州、伊州等西域重镇;
公元790年,吐蕃再度进军,攻陷了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很快帕米尔高原也被吐蕃所占。自此,吐蕃彻底切断了大唐和西域的直接联系,大唐丧失了西域地区的所有领土。等到下次这片汉家故土的光复,那已是千年之后的事情了。
然而,暴走后的吐蕃也没嘚瑟多久,在李泌“平蕃策”的指导下,大唐充分利用了回纥、天竺、阿拉伯帝国、南召等国与吐蕃之间的矛盾纠葛,穿针引线,挑拨利诱,以极为高超的手段促成了规模空前的“反吐蕃联盟”,成功将吐蕃孤立围困起来。
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几乎所有的环吐蕃国家,都在持续不断地骚扰袭击吐蕃,不断地给吐蕃“放血”,试图让吐蕃这个“战争猛兽”,一点一点地被耗死。
而事情的结果,也正如李泌所设想的那般,陷入孤立环境后的吐蕃,由于常年征战,疲于奔命,国内生产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冲突不断,最终随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曾经那个威震西域的吐蕃,走向了四分五裂的结局。
吐蕃覆灭后,大唐西部的边防压力骤减,动荡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大唐帝国也迎来了一缕回光返照般的曙光。
文末,引用一段网友对于李泌和“平蕃策”的评价作为结尾吧,“无双之国士,惊世之阳谋,为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续命百年。(全文完,谢谢阅读)#大唐#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