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寨豆腐(比洼垤豆腐还耐人寻味的)
老村寨豆腐(比洼垤豆腐还耐人寻味的)2016年,彝族“阿哩”入选玉溪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哩”源于彝语曲调名称,是元江洼垤彝族撒摩人在生产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体裁,彝族撒摩人用这种文学体裁为媒介,表达感情,展示心愿,讲述彝族撒摩人的民间故事。“阿哩”在彝族撒摩人长期的社会发展历史中用以教化风俗,是彝族撒摩人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它融合了彝族撒摩人民歌、谚语、民间故事、经书等元素,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伦理道德、婚姻爱情、文学艺术等,以五言和七言为主(类似汉语里的五言、七言诗),表现力丰富,质朴自然,历史气息浓郁,近年来倍受关注。“阿哩”传承人方学志与父亲一起表演阿哩由于彝族人居住在边远山区,交通闭塞,“阿哩”传播的媒介是本民族的语言和古老的彝族文字,因此,长期以来,彝族撒摩人的“阿哩”很少有人知晓。解放后,党和政府
点击上方“热情元江”会让您开心哟
元江县洼垤乡的彝族群众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民间艺人弹四弦、唱“阿哩”,用朴实的表演、动听的调子,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将“阿哩”延续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洼垤乡,聆听民间故事,探寻“阿哩”文化。
“阿哩”是彝族的人生百科全书
据元江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倪银权介绍,居住在元江县洼垤乡的彝族自称“尼苏”,他称“撒摩”或“阿卓”,据史料记载,原系彝族撒摩人。彝族先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刀耕火种,不仅开发了这片土地,也在这片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撒摩人“阿哩”文化。
“阿哩”传承人方学志与父亲一起表演阿哩
由于彝族人居住在边远山区,交通闭塞,“阿哩”传播的媒介是本民族的语言和古老的彝族文字,因此,长期以来,彝族撒摩人的“阿哩”很少有人知晓。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挖掘与整理工作,元江县文化工作者曾多次对“阿哩”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
“阿哩”源于彝语曲调名称,是元江洼垤彝族撒摩人在生产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体裁,彝族撒摩人用这种文学体裁为媒介,表达感情,展示心愿,讲述彝族撒摩人的民间故事。“阿哩”在彝族撒摩人长期的社会发展历史中用以教化风俗,是彝族撒摩人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它融合了彝族撒摩人民歌、谚语、民间故事、经书等元素,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伦理道德、婚姻爱情、文学艺术等,以五言和七言为主(类似汉语里的五言、七言诗),表现力丰富,质朴自然,历史气息浓郁,近年来倍受关注。
2016年,彝族“阿哩”入选玉溪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北京的著名歌手阿朵曾带着资生堂社会公益系列项目之“寻找阿哩调的灵魂”音乐创作活动来到元江,来到洼垤。
关于“阿哩”产生的年代,汉文史料中记载甚少,但从整理的彝文书籍《笃慕子孙谱系》《母吾奕支叟》《阿非叟》《喜作叟》《莫合》《黑朵番》《尼施传彝文》等相关内容考证推断,“阿哩”起源的年代,应在部落王国时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在千百年的传承演变过程中,“阿哩”经历代民间艺人的加工、创作、丰富、完善,通过民间艺人口耳相传、毕摩经文记载流传至今。
如今,得到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一部分被做成彝、汉两文同现的新彝文本;一部分虽然没有被翻译成彝、汉两文同现的新彝文体,但相当一部分被各级档案馆或图书馆收藏;还有一部分依然流落在民间艺人或其子女手中,有待进一步搜集,因为古彝文也是研究人类学或民族学的一个重要史料依据。
叙事“阿哩”与抒情“阿哩”有异同
据曾翻译过洼垤阿哩彝文书籍《阿哩夺堵候》和《笃慕贝哲朔》的洼垤人白仲和介绍,彝族“阿哩”主要通过讲、说、吟唱的方式,用以记忆历史、传承知识、抒发情感、表达心声。可分为“阿哩”彝文唱本和民间口头唱词,主要有叙事、抒情两大类,它们也有区别。
吟唱曲调上,叙事“阿哩” 有固定的调式,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天地起源、万物生成、人类繁衍、忠贞爱情、祖先业绩、道德规范、四季生产等;抒情“阿哩”借景抒情,随机应变,灵活多样,没有叙事“阿哩”那样严谨的情节结构,可以有多种调式,借景抒情张口就来,并能借助三弦、四弦、竹笛、蓖哩、口弦、烟盒等乐器,将抒情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现形式上,叙事“阿哩”有篇幅较长的叙事史诗,多达四五千行,少则千余行;抒情“阿哩”洋溢着浓厚的生产生活情态,短小精干,少则数行,多则数十行,可借助“讲”“唱”“跳”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表达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示彝族人民的生活风貌。
“阿哩”民间艺人杨正才夫妇对唱“阿哩”
它们在故事情节上的区别就更明显了。叙事“阿哩”植根于彝族人民的生活中,表现其悲欢离合的爱情生活,多数有彝文记载。它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事件具体、篇幅较长、故事完整,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故事情节优美感人,带有神奇色彩,人物鲜明;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引人入胜。
如《葬吉喜花妮》,反映一个美丽的贵族姑娘,偏偏爱上了穷苦的小伙子娄斗色。为了追求幸福,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大胆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无所畏惧,毫不退缩。这样的长篇叙事阿哩,情节优美,感情细腻。好的歌手,一般都能唱十多部阿哩唱本 唱起来如江河滔滔,可以连唱几天几夜。叙事“阿哩”,为彝族文学的发展和清末民初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
抒情“阿哩”是恋爱的男女双方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的抒情调子。是男女青年在“赛歌会”上相互斗智 谈情时唱的歌。据了解,彝族青年寻找伴侣并不草率,而是在上山砍柴或在田里劳动中、街场上、节日歌舞中,通过多次接触,互有好感,才确定相爱。一旦爱上了,就愿为对方献出忠贞的爱情,所以唱词多为倾吐肺腑之言。随着“哟一”的一声呼喊,大胆的小伙子欢乐地先上场,开口就唱,然后姑娘对唱。
在白仲和的书案上,看到了他翻译的抒情“阿哩”对唱:
对面树旁是山坡,山坡当阳好开花。有心想把花朵采,担心生刺怕戳手。
男
女
不是生刺怕戳手,只因郎哥无心采。如果诚心想采花,树长尖刀也敢采……
读着这些以物喻人、以物喻事、抒发感情、表达心声、歌唱爱情的青春诗句,仿佛听到了月光下的山坡上传来男女对唱的歌声,那是他们用口弦吹奏出的音乐,是他们流淌在月光下的甜蜜心语。
“阿哩”文化有传承
彝族“阿哩”的传承主要有师徒传承和社会传承两种,也有部份依靠彝族文字的记载进行传承。
“阿哩”传承人杨志林弹四弦唱“阿哩”
据了解,洼垤乡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对彝族“阿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每年举办以彝族撒摩人的“阿哩”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民间艺术活动,建设传承基地,由老艺人向年轻人传授彝族“阿哩”文化,定期对在保护传承彝族“阿哩”文化工作中作出贡献的传承人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举办培训班,培养年轻的传承人,形成活态传承的良好机制。
洼垤乡彝族协会民间文艺队队长、“阿哩”文化传承人方学志,先后师从过“阿哩”文化省级传承人普友来等多名老师学习“阿哩”、三弦、四弦和彝文。2014年3月方学志获得“阿哩”文化县级传承人称号。回忆起自己学习“阿哩”的经历说,因自己小时候有一定的天赋,看到别人婚丧嫁娶唱“阿哩”觉得喜欢,就想学,父亲不愿意教他,觉得“阿哩”都是些男女之间表达情感的东西对小孩影响不好。有一次夜里,父亲出门迷路,母亲整夜着急抱着儿子哭。第二天,父亲回来后,想了很久,觉得教会儿子至少以后能听到儿子这一辈的人唱“阿哩”。方学志说:“8岁开始,父亲就让我边走路放牛,边吹笛子边跳‘阿哩'。对于还是孩子的我来说很难,不明白父亲为何这样做?后来才知道,这对气息变得平稳帮助真是很大,也因此明白了很多学习的道理。”方学志带头组建了洼垤乡彝族协会民间文艺队,利用业余时间每月号召彝族同胞学习“阿哩”。整支文艺队共22人,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12岁。
73岁的“阿哩”文化县级传承人杨正才和同一年出生的妻子李文能一同表演“阿哩”,一起管理村里的文化室,参加各级演出,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传播“阿哩”。
杨正才说
“14岁时因为有不起钱,就把弦绷在放牛戴的竹篾帽弹着玩,现在条件好了能玩上花钱买的二胡、三弦、四弦,跟着大家一起到文艺队唱‘阿哩'。”
71岁的“阿哩”文化传承人杨志林,除了搜集整理“阿哩”唱调,积极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平时在家还带了两名12岁的小徒弟:杨雄、杨秋国。
杨雄说:
“‘阿哩'最早是让我听到了很多故事,认识很多汉字。我平时利用课余时间跟杨志林爷爷学‘阿哩',弹着三弦、四弦跳‘阿哩'很有意思,我会把它学好,将它传承下去。”
洼垤乡彝族协会民间文艺队的成立以及撒摩“阿哩”文化节的举办,为各个村寨的民间艺人搭建了平台,也让“阿哩”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弦子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山歌就“飞”。“阿哩”架起了各个村寨文化交流、增进友谊的桥梁,有效促进全乡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在的洼垤乡,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村各寨到处能听到优美的歌声和乐声。
图文来源:玉溪日报记者 沈杰
编辑: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