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古时将米粮发酵后压榨的酒汁,称“米酒”、“糊子酒”,经过蒸馏而成的称白酒。长沙民间酿酒原料多用谷或米,故俗称“谷酒”。用醇正的谷酒浸泡的药酒,以湖南商药局的虎骨酒、劳九芝堂的参茸酒最为著名。在节庆时长沙民间还习惯做糯米甜酒,用甜酒冲蛋是长沙市民的一大喜好。早在战国时期,长沙就有酿酒、饮酒习俗。《楚辞》中的“楚沥”,即酒的原始称呼。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云“春酿之,孟夏始成”,即指流传于长沙的“桃花酒”、“桂花酒”和“重阳酒”。市井民间的禁忌和“口风”习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超自然力的敬畏,是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来避祸求安,祈福消灾。最初禁忌也带有迷信的色彩,随着社会进步,文化文明程度的提高,禁忌也远离了迷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存在于民间市井的生活传统习俗。在远离了迷信之后,长沙人对某些禁忌也习惯称之为“口风”,意指语言中包含隐藏某种兆头的意思,如“你这句话口风不好咧”。酒文化的习俗和禁忌

文/刘曙文

消失的民间生活习俗和消失的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小工匠,是长沙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市井烟火的真实写照,也是长沙市城市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页。

接前文《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七)| 划渡与轮渡》: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1)

禁忌和“口风”习俗

市井民间的禁忌和“口风”习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超自然力的敬畏,是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来避祸求安,祈福消灾。最初禁忌也带有迷信的色彩,随着社会进步,文化文明程度的提高,禁忌也远离了迷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存在于民间市井的生活传统习俗。

在远离了迷信之后,长沙人对某些禁忌也习惯称之为“口风”,意指语言中包含隐藏某种兆头的意思,如“你这句话口风不好咧”。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2)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3)

酒文化的习俗和禁忌

早在战国时期,长沙就有酿酒、饮酒习俗。《楚辞》中的“楚沥”,即酒的原始称呼。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云“春酿之,孟夏始成”,即指流传于长沙的“桃花酒”、“桂花酒”和“重阳酒”。

古时将米粮发酵后压榨的酒汁,称“米酒”、“糊子酒”,经过蒸馏而成的称白酒。长沙民间酿酒原料多用谷或米,故俗称“谷酒”。用醇正的谷酒浸泡的药酒,以湖南商药局的虎骨酒、劳九芝堂的参茸酒最为著名。在节庆时长沙民间还习惯做糯米甜酒,用甜酒冲蛋是长沙市民的一大喜好。

长沙人饮白酒的爱好者也不少,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收入增加了,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爱好喝白酒的人也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到了痴迷酒的程度。

我熟悉的原长沙印染厂动力车间书记周运辉,就酷爱喝酒。1980年代初,我和他一起在望城县政府招待所主持长沙市锅炉工人执照考证学习班,就眼见了他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喝酒。也耳闻了他喝酒的许多趣事。有一天,他韵足了酒味,笑眯眯地对我说:“我-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酒能像自来水一样用管道送到千家万户……”听后真令人忍俊不禁,失笑喷饭。

中国的酒桌文化历史悠久,喝酒的历史传统也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禁忌。酒席上不守酒桌规矩犯了禁忌也会惹人笑话。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4)

一般来说圆酒桌正对大门的座位为主人位,主人位左边的为主宾,右边为副主宾,然后依次以职位高低或年龄大小,分别交错安排主客两方人员的座次。主人位正对面的座位称副陪位,也就是买单结账的人专座。在正规的酒席宴会上,没按规矩坐相应座位,如果坐在了主人位或买单位都会令人尴尬不已。坐错位是酒桌文化中第一禁忌。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家庭、朋友、同学、战友等聚会酒桌上的座次相对随意些,聚会酒桌上的座次,一般也会按照辈分高低、年龄长幼来排序的。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5)

酒桌上主人举杯提议开席的时候,所有人都应端起酒杯站起来,互相碰一碰杯,或以杯底轻叩桌面,长沙人称之“打个电话”,意指隔空碰杯。按通行的做法,这杯敬酒不一定要喝干,除非主人有特殊要求。即使平时滴酒不沾的人,也要拿起茶杯抿上一口,以茶代酒,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如此时不积极响应主人的邀请,自顾吃喝,可是酒桌上的又一大忌。

在自己的座位上向全桌客人敬酒时,特别要注意应在主人敬酒之后,如抢在主人之前敬酒也是酒桌上大忌。

无论是主人还是来宾敬酒,都要起身微笑,手拿酒杯,面朝大家,说说祝酒词,其时酒桌上所有客人均应该停止吃喝。敬酒时,要站起来右手端酒杯 ,左手托着杯底,在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否则被认为犯忌失礼。

碰杯、敬酒要有说词,说一句让人开心的话就行,一句话不说的敬酒方式会令人尴尬。不看敬酒对象,胡乱套用祝酒词也会引起不愉快。


有一次我参加一位百岁老人的寿诞宴席,席间,众人纷纷向百岁老人举杯祝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长寿,春秋不老”等祝寿词乐的老人笑开了怀,当老人听到“祝您长命百岁”时笑容顿失。原来,长久以来长沙人办寿诞宴,即有“男做进,女做满”的习俗,99岁时举办百岁宴,而选择“祝您长命百岁”的祝酒词,这显然是祝酒词套用不当,失误犯忌了。

敬酒最好能按顺序逐个进行,不要漏人或跳过某人回头再敬,也不能把“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常挂嘴边,孰深孰浅,谁能说个明白?这也就会造成酒桌不和谐气氛。这也是酒桌上的禁忌之-。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6)

酒桌上最后一杯结束酒,就是酒酣耳热之际所说的“满堂红”、“大团结”,这一杯酒是一定要干掉的。这也是酒桌规矩。

最后一杯酒喝完后,主人会通知服务员上点心,也会热情地询问客人:“有哪位要饭吗?”这种询问方式显然“口风”不好,会引起某些讲究口风的客人不满,这也是酒桌上的大忌。为规避口风,现在人们一般都改口为“上饭”。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7)

日常生活禁忌和口风

长沙人送礼忌送钟,因长沙话“钟”与“终”谐音。

我有一位朋友就是因为不懂这个禁忌,曾经得罪了领导。那是1980年代初期,他单位的领导分了新房,同事们纷纷带上小礼品前去贺乔迁之喜,我这位朋友也在长沙国际钟表店精选了一座时尚的电子钟去道喜。

可是自那以后,这位领导从不正眼看他,还常常脸色冷淡。他自我反省,仍百思不得其解,后经单位长沙老班子点拨才恍然大悟,然来他犯了长沙人送礼忌送钟的禁忌。当然,不知者不怪,矛盾后来自然也就化解了。

在长沙还有一个大众认可的习俗和禁忌,如去探望病人,所送水果中不得有梨子,也忌讳梨子分开吃, 因梨谐音“离”送离、分离毕竟口风不好。尤其是病人自忧联想,更会郁闷恼怒。据我所知,这种习俗和禁忌仍在当今流行。

当不小心摔坏了碗或其他物品,长沙老班子则会及时口念 “打发,打发,越打越发”,巧妙地用吉祥语化解“摔破”的不吉利。

信禁忌的人对眼皮的跳动也认为是一种预兆,认为“左眼跳财,右眼跳祸”,他们往往会在跳动的右眼皮上贴一张小红纸条。虽然觉得怪怪的,但他们认为用红色冲喜,可以避祸消灾,而全然不顾他人异样的眼光。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8)

做生意亏了本或被人骗了钱财,长沙老班子会不断口念“破财消灾…破财消灾”。旁人关心开导,如此念来,是一种宽慰;而当事人自己念叨,也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世人都认为,人在世上有失就必有得,失去了钱财,也就图个破除了灾难的吉利。这也是所谓口风在长沙民间现实生活中的巧妙利用。

长沙很多家庭正月初一扫地时,都信奉只能从门口朝屋里扫,图个“扫进不扫出”的吉利。初一整天不向外倒垃圾,怕撞上“倒了财喜”的口风犯了禁忌。逢年过节长辈们更是忌讳讲“死”字和“鬼”字,如有家人不小心讲出该字,则会连声“吥!吥吥”,或以黄草纸抹其嘴,以避口风。

长沙市井俗语中常有人以“死”字表示极端,如“热死人”、“冷得要死”。而长沙人又很忌讳讲“死”字,信禁忌的人听到后,会立即补上-句“热得很”、“冷得利害”以避口风。

长沙也有很多信禁忌的人认为芹菜读音(“芹”谐音“穷”)口风不好,而改称为“富菜”。常有不知就里的外地菜贩子反应不过来,不知所措。

煎亨中药后的药渣,许多人特意要倒在路上,认为可以让人踩去“凶煞”踩断病根。这种习俗近年来已是少见了。

晨起听到乌鸦叫预示不吉利,故常有人听到不顺心的语句会堵上-句“你咯杂乌鸦嘴”。听到喜鹊叫则预示喜事临门,大吉大利。打牌时如有围观者伏肩膀、踩凳子,则认为被踩压必输。故现在很多人打麻将牌时仍不喜欢有人在旁围观。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9)

林林总总的禁忌习俗和口风讲究,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并且与世界现代先进文化高度融合,致所禁忌和“口风”也就在市井民间渐渐淡化了。而相当一部分现代的年轻人早已摒弃了这种习俗。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10)

几近消失的儿时游戏

“杂子”(或称啄子):上世纪50、60年代在长沙小朋友中流行的一种多人参与的小游戏,由一只布缝的小沙包,5颗麻将子组合而成一套小玩具。玩时,用手把沙包向上抛起,同一只手迅速把桌子上麻将牌改变姿态,横立,竖立,翻边,按平,再把沙包接住。当时的小朋友不分男女都喜欢参与这种手眼并用,考验协调能力的游戏。

“洋菩萨”:当年,在长沙小朋友中风行的“洋菩萨”指的是一种一寸多长的、矩形的纸质小画片,画片正面印有诸如《隋唐演义》中的十八条好汉、三国刘关张桃园结义、水泊梁山108将、《白蛇传》中的人物等历史故事等。背面印有一些相关的说明文字。小孩们可从在流动小摊和杂货铺,买到整张或拆零的洋菩萨。

洋菩萨可用于自我观赏增加知识,也可与小伙伴们“对赌”。“对赌”一般在两人之间进行,吆“铜坨、剪刀、布”后,先放一个洋菩萨在地上,用手在旁边轻拍,或用自己的另一个洋菩萨向对方的洋菩萨的侧下方“拍”去,如把对方的洋菩萨“翻”了边就蠃了。

三角板:又叫“油板”,是用香烟纸盒折成的,它和“洋菩萨”的玩法和差不多。以油板吹或拍让对方油板翻边者为胜。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11)

水上打漂漂:简称“打水漂”,这种游戏一般是住在郊区或农村的小孩玩的居多,城市里的小孩在河边或者是到烈士公园游玩时也时兴。它的玩法很简单,就是手握一块小瓦片或者是扁平的小石子,斜着身子用力将小瓦片向水面投掷,以瓦片和石子跳跃在水面上的次数决定胜负。这个小游戏也派生出了一句长沙俗语“打水漂”,比如形容某人投资或借出去的钱收不回了,谓之“咯又打水漂哒”。

斗蟋蟀:蟋蟀,又称“蛐蛐”,上世纪50年代长沙小朋友中盛行养蟋蟀,蟋蟀名目繁多,一般以体形颜色而命名,如“象牙嘴”、“棺材头”、“梅花翅”、“三段锦”等。白露前后捕捉的蟋蟀常称“白露将军”斗蟋蟀时还得用一种叫〝霸根草"剥出的须去逗引指挥蟋蟀斗架。

有的小朋友为捉蟋蟀常常弄得灰头土脸,满身邋遢,回家后必遭一顿臭骂或“聊刷伢子炒肉”(挨打)。

还有诸如打跪碑、打蛋蛋、老虎进洞、挤油渣子等等儿时盛行的小游戏,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由机械、声控、电控和现代的电子游戏逐步淘汰而消失了。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12)

消失的叫卖吆喝声

上世纪50年代生活在长沙老城区的朋友们,回忆起儿时街头巷尾小商贩、小工匠们吆喝声至今仍然津津乐道;有叫卖土特产食品、生活用品及收买废品的商贩,还有各类走街串巷上门服务的小工匠。他们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主要靠挑担、摆摊等方式活跃在街头巷尾,是靠双手讨生计的小手艺人。他们极具个性特色的吆喝声也是各自行当的广告语。

不同的行业,吆喝的习惯、方式、语调也不尽相同,回忆、整理小商贩、小工匠们各具特色吆喝声,也是一件趣事。

补锅匠,长沙人称之为“镥锅匠”,他们的吆喝声人们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前,长沙市的大街小巷常见补锅匠的身影,他们肩挑小火炉和工具箱游走在长沙市的大街小巷,是旧时游走在大街小巷以小手艺讨生活的一支大军。其吆喝声调高昂,带有韵味,边走边悠悠地吆喝:“补…锅…咧…”“补…锅…喃,有搪瓷脸盆、洋瓷霸缸,饭锅、炉锅、菜锅要补的不咧,补…锅…”,嘹亮又带有韵味的吆喝声常常响彻在街头上空。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13)

“整伞不喃…整洋伞,布伞、纸伞、钩把子伞咧!”在长沙谋生的修伞匠以湘乡人居多,故他们的吆喝声透出浓浓的湘乡口音。

“修整皮…鞋. 修皮靴、套鞋、凉靴不喃”,是修鞋匠肩挑工具箱走街串巷招揽生意的吆喝声。

肩挑小萝筐,里面码了几层小钵子甜酒的卖甜酒人以宁乡人为多,宁乡口音 “甜…酒!…糯米甜酒…小钵子糯米甜酒”老沙人耳熟能详。

家庭主妇们最熟悉的打酱油的吆喝声:“酱油…有军区酱厂的黄豆子酱油…打酱油喃!”

还有小孩们最爱的卖冰棒的叫卖声:“果露纸包冰哎——过得敲的白糖冰棒、绿豆冰棒!”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14)

80年代前,还有小手工匠吆喝上门服务。有修综棚子的“修综棚子嘞…综棚子换绳子喃”,有修篾垫子的“整修篾垫子嘞…修篾垫子喃……”

更早时还有“芝麻糖、糯米糖、扯麻糖嘞…扯麻糖”、“白粒丸哎…还有麻油猪血喃”、“ 馄饨…饺儿”、“白糖…盐醋藕”,等等五花八门的小吃小贩各具特色的吆喝声。

上世纪80年代前,城乡人民收入普较低,手头紧张,生活简朴,购物多是即用即买,故小商小贩很有市场。小商贩们推车挑担,走街串巷其各色叫卖吆喝声是长沙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场景。

上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后,自贸市场、大小超市进入市场,市民开始自由选购,小商小贩的市场需求日渐萎缩。2000年后,能够在市内街头巷尾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仅限于“夜市”这一类幸运行当了,而走街串巷地吆喝买卖的小商贩,则基本消失了。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15)

长沙衣着服饰习俗变化

上世纪50年代由于物资短缺,长沙市社会风尚俭朴,那时人们衣着服饰的品种、款式和面料几乎无可选择,以简朴为主流。民国时期风行的西服、旗袍基本绝迹了。男式服装类似现代的中山装 那时称“干部服”。女士则爱穿从苏联流行并传到中国的小披领,两侧有斜形口袋的“列宁装”和“布拉吉”花色连衣裙。男女服装大多以朴素的蓝、黑、灰为主基调,故有“近看蓝黑灰,远看一大堆” 的戏谑之言。

1960年代后期,草绿色军服风摩全国。长沙也不例外,不论男女均以穿一身绿色军服为荣,尤以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为傲,甚至成了“老革命” 后代身份的象征。1970年代后,在“工人阶级领导必须领导一切”的口号鼓舞下,生产领域的工人阶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穿着工作服也成为长沙市的一种时尚。那时青年工人相亲时,常有意穿上左胸上方印有“××××厂”的工作服以显荣耀。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16)

197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化纤布料产品进入市场,长沙市青年女性开始大胆穿上花格、花条衣服。花色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了市场服饰的色彩,一时间“讲排场,的确良;讲阔气 三合一” 成了时尚。

1980年代后 物流业逐渐发达,从广州、香港进入长沙的服装式样增多,特别是年轻人趋向欧美时尚,长沙市民一度流行喇叭裤、牛仔裤、夹克衫等。以后又以新款式的春秋衫、T恤衫、蝙蝠衫、超短裙为时髦。女士还爱穿健美裤,以显示曲线美;长沙男士们则风行穿西装,打领带。

长沙人风土人情(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17)


当年,长沙年轻人结婚时能穿上九龙服装厂生产的西装,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但因西装价格不菲,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倒也催生出了一项“出租西装”的业务,一些公园景点、照相馆也开设了西装出租业务。

另有一些低收入者为赶时髦,则自己买布料请裁缝师傅制作,导致西装式样五花八门,不伦不类。并且由于历史上穿西装曾有段时间脱节,民众对西装正确的穿戴也不是很清楚,一窝风穿上西装后笑话百出。有的穿西装带军帽,有的穿西装挽起袖子裤脚,还有的小商贩穿西装系布围裙,穿长统套鞋,花样百出,令人笑掉牙。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国际国内时装品牌成衣大量涌入长沙市。时装杂志和广告也遍布于长沙城区各公共场所和电视屏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时装款式信息。人们参照杂志和广告的推荐,依据自己的审美趣味选择购买不同颜色、款式的服装。穿着开始向款式多样化、色彩多样化发展。虽然已出现了“睡衣”外穿之社会现象,但是长沙人的穿着大体都步入上班穿正装,下班穿休闲装,锻炼时穿运动衫的穿着时尚得体时代。

在历史滚滚前进的洪流中,丰富多彩的长沙生活习俗也实现了取其精毕,去其糟粕的进化。长沙生活习俗积极演变和部分习俗悄然消失,也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

生活习俗的积极演变,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活的建设,保持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后记:有关“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系列文章至此全部完成,衷心感谢您的阅读,因个人能力、水平有限,难以一概而全地反映长沙生活习俗演变的全部信息,也衷心希望您能热情续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