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民窑瓷器特点分析(古瓷奇葩------寿州窑)
珍稀民窑瓷器特点分析(古瓷奇葩------寿州窑)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隋代黄釉瓷唐代寿州窑黄釉瓷也不例外,它以独特的烧造工艺和色彩上的大胆创新,创烧出一种独树一帜的黄釉瓷,为我国陶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早期作品
简介
千年尘埃中烁烁闪光的历史
权伯华在《古瓷考略》中曾指出,“唐寿州窑在今安徽寿州。”
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色紫”,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寿州窑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并具有地方特色。
器型主要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 兴盛于隋唐,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名列唐朝各大窑口第五,存世350年,失传1200年。
黄釉瓷
唐代寿州窑黄釉瓷也不例外,它以独特的烧造工艺和色彩上的大胆创新,创烧出一种独树一帜的黄釉瓷,为我国陶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早期作品
隋代
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
寿州窑遗址、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 在马家岗、余家沟发现唐代圆形窑炉,窑壁用砖砌或用窑棒砌成,直径约3米,匣钵上下叠置,匣钵相互之间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内装一件或数件,皆仰烧。早期使用的窑具有圆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后,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钉支捧三角支托等。
中晚期作品
唐代
唐代寿州窑改烧黄釉瓷后,技术上有所创新。精致产品装在匣钵中入窑烧造,从而避免了窑中高温烟火对胎釉的直接熏染,使釉色纯净光亮,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寿州窑是较早使用匣钵的窑口之一。普通产品直接入窑叠烧,受到窑中高温烟火的熏染和冲击后,造成釉与胎的色泽不匀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不同几种,往往在器物转角积釉较厚的部位,呈现翠青色的窑变釉。
博物馆藏品
寿州
博物馆藏品
寿州窑在唐代中晚期,用还原焰烧成了黑釉和降红釉。寿州窑的黑釉产品有些烧造得十分成功。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的寿州窑黑釉瓷注、黑釉盂口胆式瓷瓶及黑釉瓷枕等,不仅造型美观凝重端庄,而且釉色纯净均匀,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二级藏品。黑釉盂口胆式瓷瓶还是首次发现的寿州窑新品种,堪称寿州窑黑釉瓷器的代表之作。
寿州窑黄釉瓷是我国唐代陶瓷百花园中异军突起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瓷工业发展史上,隋代曾一度风行烧造青釉瓷,到了唐代许多瓷窑争相烧造白瓷,寿州窑既没有盲目崇尚去烧白瓷,也没有沿着青瓷烧造的老路走下去,而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另辟蹊径,烧造出别具一格的黄釉瓷。寿州窑黄釉瓷对当时安徽白土窑、河北曲阳窑、山西浑源窑、河南密县窑、陕西铜川窑以及湖南长沙窑等均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瓷噐产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寿州古城旅游
#安徽消费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