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对莫言作品的简单分析(在不同角度讲评同一个)

对莫言作品的简单分析(在不同角度讲评同一个)根源一:是由于新中国接手的是一个经过100多年战争创伤而一贫如洗、满目疮痍、手无寸铁、负债累累的乱摊子所致。如何向现今的社会,讲述共和国的前30年的那个“苦”。无非是有以下三种人,站在三个角度,运用三种方式讲述和呈现当年那个“苦”,达到三种各不相同的目的。当年进行的忆苦思甜、吃忆苦饭等活动,就是为了教育当时的年轻一代,不忘旧社会的苦难;懂得毛主席、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历程;深知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重要性。讲完了故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共和国的前30年的那个“苦”。现今的人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沿用60~70年代那种忆苦思甜、吃忆苦饭的方式,向现今的年轻一代讲评共和国的前30年的那个“苦”。如果是真有,那是不合适宜的,或是别有用心的。

对莫言作品的简单分析(在不同角度讲评同一个)(1)

相较于现今各种建设飞速发展、国民生活富足优越的中国,共和国前30年的人民衣食住行等各种方面,那真叫是一个字:“苦”,两个字:“真苦”。但是,作为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如何看待那个“苦”;如何客观公正地评论那个“苦”;站在什么角度、要达到什么目的的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后人讲述那个“苦”;在国际大舞台上,是采取有益于国还是有损于国的方式,呈现那个“苦”……所有这些,对现今全体国人和国际社会,科学、客观、合理的了解和认知那个“苦”,在不同的角度是有着各不相同的社会影响的。

对莫言作品的简单分析(在不同角度讲评同一个)(2)

这里,先讲个题外的故事

上世纪60~70年代的广大农村地区机关、学校、各生产队经常开展忆苦思甜教育活动。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学校师生和社员群众吃忆苦饭。让在旧社会受苦受难深重的老贫农讲述他们曾经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史。

对莫言作品的简单分析(在不同角度讲评同一个)(3)

一首《想起往日苦》,一曲《翻身道情》唱岀了旧社会过来人曾经的苦难和对旧社会的揭露与愤恨。

建国前的旧中国苦不苦?肯定是苦。而且是比共和国的前30年的“苦”还要苦好多倍。

怎么样看待和评价旧中国的苦,在不同的角度所起的对新社会影响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当年进行的忆苦思甜、吃忆苦饭等活动,就是为了教育当时的年轻一代,不忘旧社会的苦难;懂得毛主席、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历程;深知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对莫言作品的简单分析(在不同角度讲评同一个)(4)

讲完了故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共和国的前30年的那个“苦”。

这个“苦”跟旧中国的“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苦”的程度、“苦”的根源、“苦”的目的和“苦”的结果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本质区别的。

现今的人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沿用60~70年代那种忆苦思甜、吃忆苦饭的方式,向现今的年轻一代讲评共和国的前30年的那个“苦”。如果是真有,那是不合适宜的,或是别有用心的。

如何向现今的社会,讲述共和国的前30年的那个“苦”。无非是有以下三种人,站在三个角度,运用三种方式讲述和呈现当年那个“苦”,达到三种各不相同的目的。

第一种人他们会十分客观的向社会讲述共和国的前30年中人民生活贫穷及各种物资匮乏的程度。他们会十分公正地讲述造成当年那个“苦”的根源。

根源一:是由于新中国接手的是一个经过100多年战争创伤而一贫如洗、满目疮痍、手无寸铁、负债累累的乱摊子所致。

根源二:是由于弱国无外交,在国际社会处处受压、举步维艰的国际环境所致。

根源三:是由于当年国情国力不及,无力抗拒巨量的自然灾害所致。

根源四:是由于新生的国家经验不够,在摸索着前进过程中的失误所致。

他们会讲明当年那代人,乐于吃那个“苦”的根本目的。

他们那代人乐于吃那个“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祖国早日走岀贫困、融入世界、扬眉吐气地雄居于世界;他们扎紧腰带紧衣缩食吃尽那个“苦”,就是为了不让后人再吃同样的“苦”。

他们会无比自豪地讲岀当年那代人,吃了那个“苦”的最终结果。

结果就是:在以毛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奋发图强。把一个饱受100多年战争创伤,一贫如洗,满目疮痍的乱摊子旧中国,经过短短30年的时间,就建设、发展、管理成为一个各类工业门类齐全、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牢固、各项尖端科学技术初具雏形、国防军事成就敌闻丧胆、国际外交朋友遍天下、党群干群关系超强和谐、奋斗目标超强一致、社会风气风清气正、国人精神面貌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共和国后4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飞速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积累了重金难买的丰富经验。

为中华民族这艘飞速前行的巨舰,设立了一连串的耀眼航标。

第二种人

他们是在共和国的前30年中的少数既得利益受相对受损者。从骨子里就对那个时代不友好甚至生有抵触情绪。

所以,他们在向社会、向后人、向世界讲述、呈现、评价当年那个“苦”的根源、程度、目的和结果的时候,都是有选择性的和敌视性的。这个不难理解。

第三种人

他们是有意或无意间迎合了美西方意识形态,而座歪了屁股的公知、学者。

他们把那个时代的“苦”,选择性的讲述或是有意识放大当年的那个“苦”。带歪了不明真相的国人和国际友人以及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当年那个“苦”的扭曲认知。也给外部势力抹黑中国、打压中国递给了无形的刀。

对于这一点,凡有点良知的国人都是最反感、最不能原谅的。

话说到这里,已避不开、躲不掉地要谈及到莫言老师获“洋奖”的热门话题了。

笔者不懂文学,也没有读过莫言老师的书,没有资格评价莫言老师的作品。

看了近段时间众多有关莫言老师的热门话题,很多都已把莫言老师划到了本文提到的“第三种人”了。

莫言老师的作品很多都专门写了当年的那个“苦”。他究竟是属于本文中的哪一种人,可能还得让历史这个最公正的裁判官去评说。

我们作为普通民众,如何看待莫言老师的作品,如何看待他的“洋奖”,如何看待他的为人?笔者认为不能断章取意、单篇定性、单一言论定一生。一定要做到客观、全面和公正。

如果是基于此的结论,否定了莫言老师的“第三种人”的属性,那现在还热度不减的对莫言老师的恶评,是不是对其太不公了呢!

当然,经历史公正评判,他确属“第三种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对莫言作品的简单分析(在不同角度讲评同一个)(5)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现今的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应做“第一种人”,公正、客观地认知当年的那个“苦”,讲评那个“苦”,感谢吃过那个“苦”的过来人,为了今天的国富民强做岀的贡献。

同时传承好那代人的吃苦精神。因为现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他们的那种吃苦精神永不过时。

对莫言作品的简单分析(在不同角度讲评同一个)(6)

#头号周刊#​

———好学枫叶c

2022年6月27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