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笑点越来越奇怪了(年轻人的笑点是越来越奇怪了)
我的笑点越来越奇怪了(年轻人的笑点是越来越奇怪了)搞笑就是重复 非也。更有人发明了废话武器的加强集合版—— 好家伙,上次看到这么有用的评论还是上次了!为啥例如“听君一席话,胜读一席话,“你搁这儿搁这儿呢”这几款当今的爆款评论金句,明明看起来很弱智无厘头,连谐音都算不上,也没有递进......光靠重复说过的话当个复读机就能收获这么好的“笑果”,如今的搞笑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来实习的壹读君 丨 蓝饼
过去说废话,人家要骂你是九曲桥上拖毛竹——拐了半天弯,啥也没说清。
现在说废话,人家能回敬一句更没用的: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呵呵,我不仅损,还能把你逗乐。
更有人发明了废话武器的加强集合版——
好家伙,上次看到这么有用的评论还是上次了!
为啥例如“听君一席话,胜读一席话,“你搁这儿搁这儿呢”这几款当今的爆款评论金句,明明看起来很弱智无厘头,连谐音都算不上,也没有递进......光靠重复说过的话当个复读机就能收获这么好的“笑果”,如今的搞笑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非也。
搞笑就是重复
其实在搞笑界里,“重复”的地位向来不容忽视。
关于重复的作用,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评论——搞笑就是重复。无论是国内外的喜剧电影、肥皂剧、综艺节目还是脱口秀、相声等,这条金律几乎无差别地出现在所有的场合。你叫他前后联系也好、埋梗、call back(字面意思是“回叫信号” 脱口秀术语 就是对前面提到某事物的呼应 话题形成闭环)也好,本质上都是重复先前出现过的内容。
在综艺《脱口秀大会》上,郭展豪开场吐槽了在脱口秀中加入乐器的行为:捍卫脱口秀的“纯正性”,坚决不搞歪门邪道:
他说,你就在你的段子里,加一个乐器——我说加乐器那能叫脱口秀吗?
之后话题转向,说到小时候过年过节,在七大姑八大姨面前被迫表演才艺的经历,他又迅速回收了开场的梗:
我说我什么也不会,那就给大家跳一段广播体操吧…….我心想我小妹比我都小,她能表演什么,表演眼保健操吗?只见我小妹优雅地站起身,打开了钢琴盖——
我就不明白,这么公平一场比赛,为什么要用乐器你知道吗?
这个吐槽也马上赢得了领笑员杨澜的认可。
重复梗的魅力不分国籍。
美国网球传奇阿加西(Andre Agassi)在他的自传《网》中也用上了“重复”这个妙招来自我调侃。
阿加西在书中描写自己退役前最后一站比赛,由于严重的伤痛经常要使用一种叫做“可的松”的药物,比赛准备非常艰难,然而他的孩子们最关心的却是——他退役后家里能不能养条小狗。
阿加西就用调侃的口吻自嘲道,“也许那条狗应该叫‘可的松’”,让读者又想笑,又感到心酸。
日本搞笑双人漫才组合超级马拉多纳在 2017 年的 M-1 漫才大奖赛第一轮上使用的段子,也充分体现了埋梗的“笑果”。
田中作为装傻(装傻,日本漫才术语,类似于对口相声中的逗哏)模仿联谊会上的场景,戏说见到的一位女生长得像螃蟹,武智(吐槽,相当于捧哏)在一旁配合吐槽:
田中:您长得好像那个,螃蟹。
武智:螃蟹?那会是张什么脸?
来源,哔哩哔哩,人力字幕 zu
这个比喻本身并没有形成很大的爆点,反而是梗的重复引发了观众的爆笑——
田中:炒面还剩着呢…….来猜拳吧!
武智:直接让给女孩吃吧喂。
田中:我赢了!我吃!
武智:你还赢了,真让人生气…….
田中:(一边吃)那女孩怎么老出剪刀呢?
武智:不是你说人家像螃蟹的吗?
来源,同上
重复即差异?
也有人要说了,诶不对啊,我记得六小龄童大师说过,艺术最忌讳的就是重复?
六小龄童谈演戏体悟,图源,北京卫视
事实上,大师所说的重复,是指在表演艺术创作当中不分情况和用途的简单重复——要是孙悟空啥时候出场都跟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动作一样,未免也太单调乏味了些。
搞笑段子中的重复并非简单重复,绝不是复读机那么简单。
柏格森曾说:“将行动和事件安排得使我们产生了一个幻象,认为那是生活,同时又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那是一个机械结构时,这样的安排便是滑稽的”。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由于种种巧合或者设计,一个事件的结果没有按照我们所一贯拥有的因果或概率的逻辑发生,却按照另一种莫名其妙的逻辑发生了,从而我们感到了讶异和滑稽。
重复的效果正是如此——突然的回溯让人摸不着头发,整件事首尾呼应,呈现出一种戏剧感和设计感,真好像变成某种“机械结构”了。
因此无论是埋了五分钟才回收的梗 ,还是诸如“我直呼我直呼”这样简单直接模式的重复,都是试图制造一种你预想之外的逻辑发展。
常见废话梗的笑点也是如此。
当我们听到“听君一席话”,自然而然想到“胜读十年书”,再不就是“高数还得挂”之类的调侃,但是很难想到竟然还能接续上一句的重复,“听君一席话,就是一席话”,这个重复就变成了和预想结果之间的“差异”。
重复的笑点恰恰在于差异,这是不是够悖谬的?
幽默的形成机制——失谐
其实幽默的形成机制当中,差异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差异也被称为“失谐”,指的主要是幽默语句与听者预想的不和谐。
林语堂先生在《论幽默》中,也谈到了两点幽默形成的要素:
第一条,是所谓“预期的逆应”,即笑话中一段出人意外的下文;
第二条,幽默要求有一种“距离感”和优越感——当嘲弄的对象与自身利益相关联时,人是不会发笑的;看到别人跌倒自己却发笑,这笑就来源于一种优越和距离。因此越宽泛,越笼统的幽默,越能避免让听者产生被针对的感觉,从而达到效果。
而重复梗,往往就应了这条要求:一方面重复出现的出人意料,另一方面避免直接辛辣的讽刺,保持和听者的距离感。这两点当中,又属第一条更为核心。
科学家们则试图从人的脑部活动来印证失谐的作用。
尽管目前对幽默的概念还有诸多争议,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幽默的产生和理解都与失谐(Incongruity)有关:例如有逆心理常规,出现和期望不同的或者相反的因素,也就是让感受者感到惊讶(surprise)的因素。
在幽默加工理论中,失谐-消解论的双阶段模型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认可。
该理论认为,幽默的认知加工,需要第一步,先探测“失谐”,紧接着第二步,在重新评价并消解失谐。也有“三阶段”理论认为在最后还存在一个“情绪加工”的环节,也就是我们获得幽默的愉悦感的环节。
脑科学家们常用的方法是观察人在幽默材料刺激下的脑电位变化(专业术语 ERP,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来进行研究。研究者们通过具有不同心理意义的刺激材料,引起被试者脑电位的变化,从而得以观察到脑部活跃区域,从而论证刺激材料和脑电位活动之间的联系。
在幽默感的测试当中,人脑的前额叶区域和颞顶区域被激活,前者被推测与幽默加工中的失谐的消解有关,后者作用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有研究认为该区域与失谐消解有关 但也有研究认为该区域与探测失谐有关 。
而杏仁核被认为与幽默加工中的情绪体验有关,也有研究显示同失谐探测有关。
图源,维基百科
那么…….说了半天,连科学家也不能肯定失谐就是幽默加工的主要机制呗。
没错,我就是搁这儿搁这儿呢。
总之,幽默是个复杂的东西,人脑也是个复杂的东西。对于幽默感产生的生理机制,科学家们还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任何绝对化的结论都是武断的,不过失谐-消解论在目前而言是一个对幽默感产生的合理解释。
网络上流行的重复梗,不过是众多“失谐”式幽默当中的一个例子,也许哪天用的多了,大家也觉得乏味起来。
细究起来,废话梗尽管没有什么清淡笔调或是独特之见,算不上机智妙语、更说不上品味或者意境,但也够得上幽默的门槛了。人们重复着重复的笑话,是偶尔的自嘲和调侃,猛然看到,哈哈一笑,也就罢了。
【参考资料】:
[1]张灵聪 杨凤娟.不同幽默感层次的个体在幽默加工脑机制的差异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7 4(51):292-293.
[2]鲍震培 1 张鹏 2. 相声中四种主要幽默技法的失谐理论分析[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9 第 33 卷(3):2-6,89.
[3]聂其阳 罗劲.“啊哈!”和“哈哈!”:顿悟与幽默的脑认知成分比较[J].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02):219-227.
[4]涂燊 马艺丹 赵光 张庆林 邱江.幽默加工中不一致探测与解决的脑机制分离[J].心理科学 2014 37(03):555-558.
[5]林语堂,《语堂幽默文选上册——论幽默》,林太乙编,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
[6]安德烈·阿加西,《网:阿加西自传》,刘世东译,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