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苗歌(苗族歌鼟在新时代传承)
苗族苗歌(苗族歌鼟在新时代传承)由于苗族没有文字, 从稼穑农事到婚丧嫁娶,事事都用歌来表述,许多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靠“歌鼟”来传承。因此,苗族歌鼟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承载着苗族人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如今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大多数一年才回来一次,想学也没有时间,为了让年轻人学习歌鼟,苗乡人想到了互联网。苗族歌鼟通过互联网传唱一进靖州藕团乡老里苗寨,醇厚的歌声飘来,高低起伏,纯正古朴,这是他们唱着歌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午餐席间,歌声再起,一阵响过一阵,举杯祝福,欢快热闹。歌唱队伍里有一位苗族歌鼟市级传承人名潘学文,出生于靖州三锹乡一个偏远的苗寨,自幼在被誉为“歌的海洋”的苗乡长大。她告诉记者,逢年过节,全村男女老幼都会聚集在村口的鼓楼里教歌、学歌、唱歌。在浓郁的环境中成长,她8 岁起就开始跟母亲学唱苗歌。在老里,像这样大家聚起来唱歌已不多见了。记者在村子里走了走,发现这里的房子大都依山而建,是苗家特有的吊脚楼
苗族歌鼟走进校园 ( 周永红 摄)
怀化新闻网讯 11 月26 日,来自福建省三明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的余达忠教授、贵州省凯里学院的谢景连博士、湖南省苗学会领导以及黎平、锦屏、通道等县的“锹人”研究专家学者来到靖州开展“锹里”田野调查活动,探究锹里地区历史文化渊源。记者有幸同行,参观了靖州职业中专苗侗文化传承基地、上锹塘保苗寨、老里苗寨等地,并从同行的专家那了解到,历史上的湘黔48 寨,其核心是靖州锹里24 寨。这些古寨留存至今,村民依然在讲锹话、唱锹歌、崇锹俗、行锹礼。在这里,孕育了国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如今,“久藏深闺”的苗族歌鼟通过传承人的传播开始走出靖州。
老里苗寨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留守
群山耸立,公路盘山。千百年来,苗族先民在这青山绿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植耕作之余模仿百鸟叠鸣、流水潺潺、林涛声声,创造了高低重叠、婉转悠扬的苗族歌鼟。苗族歌鼟是苗家人用歌声来传情达意的多声部合唱艺术。
一进靖州藕团乡老里苗寨,醇厚的歌声飘来,高低起伏,纯正古朴,这是他们唱着歌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午餐席间,歌声再起,一阵响过一阵,举杯祝福,欢快热闹。
歌唱队伍里有一位苗族歌鼟市级传承人名潘学文,出生于靖州三锹乡一个偏远的苗寨,自幼在被誉为“歌的海洋”的苗乡长大。她告诉记者,逢年过节,全村男女老幼都会聚集在村口的鼓楼里教歌、学歌、唱歌。在浓郁的环境中成长,她8 岁起就开始跟母亲学唱苗歌。
在老里,像这样大家聚起来唱歌已不多见了。记者在村子里走了走,发现这里的房子大都依山而建,是苗家特有的吊脚楼,不过部分吊脚楼已显破旧,没有人居住的样子,沿路只碰到几位老人在砍柴、喂鸡。“大都出去打工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村支书谢第贵告诉记者, 老里村190 多户,900 多人,大概只有三分之一人留守村庄。其他的苗寨大都是这种情况,年轻人不在家,如潘学文小时候那样口耳相传的歌会,平日里已是难见,唯有过年时,村民们才能聚在一起学歌,唱歌。“随着年岁已高的歌师逐渐逝去,真担心我们的歌鼟失传。”
苗族歌鼟通过互联网传唱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 从稼穑农事到婚丧嫁娶,事事都用歌来表述,许多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靠“歌鼟”来传承。因此,苗族歌鼟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承载着苗族人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如今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大多数一年才回来一次,想学也没有时间,为了让年轻人学习歌鼟,苗乡人想到了互联网。
苗族歌鼟省级传承人龙景平拿起手机点开QQ,向记者展示苗族歌鼟群。
龙景平出生在靖州平茶镇棉花村。在家族长辈们口口相传的熏陶下,龙景平10来岁时就掌握了苗族歌鼟的曲调和唱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歌师。
“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就连大山里也有手机互联网信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最经济、最快捷的现代化手段来传播我们的文化。”龙景平说,“既然年轻人喜欢上网,那么就可以投其所好,通过互联网来教授歌鼟。”
从2014 年开始,苗族歌鼟爱好者陆续在网上找到了精神家园。如今,关于苗族歌鼟的QQ 群已经有接近20 个。最有名的是广西梧州的爱好者建立的“靖州宝石苗族歌鼟”、浙江杭州爱好者建立的“苗乡会”和靖州本地人建立的“苗族歌鼟”等。群成员少的有400 人,较多的已达700 余人,其中年纪大的50 多岁,年纪小的只有10多岁,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间,群友们随时随地,想唱就唱。“不少20 多岁的年轻人就很会唱了。”龙景平说,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几乎没落了的苗族歌鼟,又渐渐时兴起来。
苗族歌鼟画成壁画,走进课堂
历时一个多月,周永红老师创作的苗族歌鼟壁画终于完成了。壁画是为苗族歌鼟之乡——三锹乡中心学校文化墙而作,长40 米,以《茶歌调》《酒歌调》《担水歌调》等经典曲目为题材绘制,并且加以民族历史、家乡风貌内容,为第一幅全景式的苗族歌鼟欣赏画卷,起到极好的教学辅助和精神培养作用。
周永红是靖州职中民族艺术团团长,中教高级美术教师,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平日里利用美术和音乐传播宣传苗、侗文化。“我们要求学生会唱民族歌、会跳民族舞、会着民族装、会讲民族语。”周永红老师说,近年来靖州职中在弘扬、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如学校在每个班每周开设一节苗族歌鼟课,要求“人人会唱一首苗歌”,并修建了民族音乐室、民族舞蹈室、民族乐器室、民俗展览室等,利用学校这个基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民族文化传承新人,可有效打破村寨在民族文化传承上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状,拓展民族文化传承阵地。
近年来,为加大对“苗族歌鼟”的保护力度,靖州统一印发《苗族歌鼟简易教材》,组织全县各校的音乐教师参加了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师资培训班,在全县各中、小学开展“苗族歌鼟”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不断培养和壮大传承队伍。
龙景平在靖州县城附近盖了一栋三层楼的木房子,专门用作苗族歌鼟的传习基地。每到寒暑假和节假日,他都会在学堂里免费教授苗族歌鼟。
潘学文义务教中小学生唱苗族歌鼟,有演出的时候,她还会组织村里人一起练歌。她说,老祖辈留下的苗族歌鼟要永久传承下去……(记者 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