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三宝同人图画师(认识同人系列敦煌画工)
墨家三宝同人图画师(认识同人系列敦煌画工)敦煌莫高窟始开凿于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尊的和尚行至此处,见三危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有萌发开凿之心,随后一直到元代的一千多年间,在三华里长的崖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按照1米的宽度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敦煌藏经洞的宝藏几乎已经全部被流失掉了,但幸运的是,敦煌492个洞窟中的壁画虽然经过了大量的破坏和损毁,但主要壁画和彩塑仍然保留了下来,从此敦煌莫高窟被全世界所知晓,一扇世界艺术文化宝库从此被打开。当时的中国,正是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王道士尽了很大努力,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他都一一向当地官方报告了藏经洞的事,也为他们送去了可以亲眼一观的宝物。文人老爷们只是玩玩,没有人重视,但得到实惠者从中获取经卷归为己有的大有人在,小到敦煌县令,大到甘肃
我不懂绘画艺术,亦不会作画。但当七年前参观敦煌莫高窟时,却为洞窟中气势恢弘的绘图格局,庞大的场面,流畅的线条,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和绚烂饱满的色彩所震撼,尽管这些画面已经经过了一千多年风霜的洗礼。从此,远在河西走廊,戈壁荒滩中的敦煌莫高窟成为了我心中一个圣地和“难解之谜”,时时会浮现在脑海中,难以割舍。
中国的绘画艺术和西方世界绘画艺术在风格上大有不同。西方的油画雕塑讲究“写实”和“逼真”,我们所看到的《蒙娜丽莎》和雕塑《大卫》都非常接近真实的生活中的人物,甚至强调一定要符合解剖学的比例,色彩也非常接近真实的生活。而中国的绘画更强调“写意”,突出的是意境,经常采用水墨作为原料来绘画,到了宋代以后,所谓的“文人水墨画家们”更强调“写意”,画面风格越来越简单,色彩越来越单调,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画面的构成越来越简单成几棵竹子,几座山,一两个人物。像《清明上河图》这样大格局写实画面越来越少,绘画渐渐远离了日常的生活,也无法从绘画中探究到当时更多的历史风貌。而众所周知,中国的人物画出现的顶峰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但到了清末的20世纪初,已经很难在中国大地上找到隋唐的绘画真迹,人们已经不知道中国绘画巅峰时代的艺术形式是什么样子了。中国的绘画艺术创造源泉正逐步走向枯竭,伴随着被西方坚船利炮沦为半殖民地带来的文化自卑感,中国艺术家渴望从西方的古典油画中学习寻找变革的力量。
而此时的西方世界,现代派画家也逐渐厌倦了传统的古典油画风格,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画派风生水起,他们希望从东方的传统绘画艺术中得到启发和灵感。
正在此刻的1900年,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地,位于古丝绸之路的敦煌莫高窟被世界所发现。故事源于一个驻守在敦煌石窟名叫王圆箓的道士。这一年的5月26日的清晨,王道士在清理第16号洞窟时发现一面墙壁空洞有回音,怀疑墙壁后藏有暗室。于是和另外一位叫杨果的文案悄悄来到壁画前,把墙壁扒开。随着尘土逐渐散去,两人惊讶地看到,从地面一直堆到房顶满满的经卷文书和各种佛像文物。沉睡了九百年之久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就这样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当时的中国,正是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王道士尽了很大努力,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他都一一向当地官方报告了藏经洞的事,也为他们送去了可以亲眼一观的宝物。文人老爷们只是玩玩,没有人重视,但得到实惠者从中获取经卷归为己有的大有人在,小到敦煌县令,大到甘肃省学台。发现藏经洞的事情,不仅国内民间迅速传开,而且也传到外国人耳中。首先是探险家、考古学家和艺术家,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1907年来到了敦煌。为了看到日夜盼望的藏经洞,斯坦因想了很多办法接近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见。后来他了解到王圆禄对唐玄奘非常崇拜,便把自己装扮成唐玄奘的信奉者,并欺骗王圆禄,说他是沿着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来的,这一招很灵,是宗教信仰把他们的思想沟通了。最后斯坦因以四块马蹄银(共重二百多两)骗买了敦煌写卷印本古籍二十四箱,佛画、织绣品等五箱。
斯坦因盗运文物走后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注意,官方的态度使王道士更加放心地可以随意出售藏经洞的文物。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到了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买走6000余件写本。由于伯希和精通汉文,所以他挑选的卷子更有价值。伯希和将这些宝藏运往法国时,在北京将其部分卷子装裱,并且在北京六国饭店展览了这些文物。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买走了经卷600多件,装满了5大箱。在此期间,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买走了不同数量的经卷。
敦煌的宝藏流散于国外,自然是伤害了中国人的自尊心。但是,流散于国外的敦煌卷子都是由国家级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并得到妥善的保护,无一损坏。而当时的中国则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在1907年斯坦因到来之前,无论王道士怎么呐喊和报告都无人重视,而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政府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方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本流失严重。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就失窃一部分。“十年浩劫”中,敦煌本地也曾有一捆捆经卷在抄家时被抄了出来,其下落可想而知。
敦煌藏经洞的宝藏几乎已经全部被流失掉了,但幸运的是,敦煌492个洞窟中的壁画虽然经过了大量的破坏和损毁,但主要壁画和彩塑仍然保留了下来,从此敦煌莫高窟被全世界所知晓,一扇世界艺术文化宝库从此被打开。
敦煌莫高窟始开凿于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尊的和尚行至此处,见三危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有萌发开凿之心,随后一直到元代的一千多年间,在三华里长的崖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按照1米的宽度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
用现在眼光看来为什么地处戈壁荒滩的敦煌会存在一个巨大的人类艺术宝库呢?
翻开地图和历史会不难得到答案。在明代世界大航海技术发明之前,中国对外的联系只能通过陆地进行。元代以前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处于河南陕西一带,通往中亚和欧洲的道路只能通过西边的“河西走廊”到达西域、中亚和欧洲。这段长达1200公里的狭长地带南面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和祁连山脉,北面是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狭长且直,形如走廊。黄河途径甘肃呈南北走向,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在1500米左右。祁连山的白雪冰川融化的黑河水滋养了戈壁滩,在黑河水域流经所地,平原面积较大水流较缓,水流容易聚集的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形成了戈壁中的四大绿洲和四个历史名城。敦煌处于河西走廊的最西段,我们所熟知的大唐盛世,敦煌正是唐帝国所能控制到的最西边。要进入大唐帝国,就必须经过处于“咽喉要道”的敦煌,在当时敦煌是全世界文化和经济交汇的“枢纽地带”。在盛唐时代,来自欧洲、波斯、中亚、西域等数不清的国家在敦煌建立了办事机构和外交使馆,无数的商队带着丝绸、茶叶和瓷器经过敦煌到达西方世界,而西方世界的奇珍异品也正是通过敦煌到达中原。各种达官贵人、文化名流、商人巨贾和来自西方的传教人士通过敦煌到达中原,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产生孕育了敦煌文明。
1941年3月,被誉为画家中的全才,“画家中的画家”,五百年一遇的奇才张大千带着妻儿以及准备好的80多架马车和牛车的纸张、原料和生活用品到达了敦煌,目的是将敦煌中的壁画临摹回去。
一到莫高窟,张大千便迫不及待地提着灯入了洞。在微弱的灯光下,石窟内的所有墙壁,从头到脚,都充满了五彩缤纷的各种壁画。在连接洞口的甬道的墙壁上,也精细地画满了壁画。整个莫高窟铺天盖地有一座金碧辉煌、玲珑满目的艺术宫殿!
莫高窟壁画的面积非常大,有的高达十二丈,张大千带去的纸太小了,所以他从西宁塔尔寺雇请了几位喇嘛画师拼缝画布、粘接蜡纸。由于壁画上的人物的高低大小尺寸不一,高的至天花板,低的离地二尺。张大千为了完整地再现壁画作品,他要求自己和随行学生严格按照壁画的大小来临摹。因此大家有的蹲着画、有的架着梯子画、有的仰卧着画、有的悬空着画。张大千说:“临摹壁画的原则是要一点不差地地描绘,绝对不能参渗入自己的思想,这是我一再告知门生们的工作信条,……临摹的每幅壁画,我都要题记色彩尺寸,全部求真。”张大千一行持续在莫高窟工作了两年多,总共画成了276 幅作品。为了完成这些作品所花费的纸张、布料、昂贵的天然矿石颜料,加上运输任务路费和生活成本,张大千共耗费了5000多两黄金,欠下了巨额债务,连一家为其贷款担保的小银行也宣告破产。后来,张大千花了20多年才还清了这笔债务。
敦煌莫高窟的绘画,巧妙的融合西方油画“写实”和东方水墨画“写意”的特点。敦煌延续一千多年的壁画长廊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四大文明的交流融合,涵盖了中古时期中国绘画技法与风格的千年流变,表明了中国绘画在中古时期就已近达到了极其昌明精深的的阶段。延续10个朝代的绘画真迹,中国艺术全盛时期无数壁画杰作,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大奇迹。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远远突破了常人的想象力,大量大幅的多人物和大场景画面构图,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等绘制的《最后的审判》等著名画卷。敦煌壁画色彩绚烂,尤其是盛唐时节的绘画人物造型饱满,线条华丽流畅。张大千曾说:“敦煌壁画所绘之人物,可以考究隋、唐之衣服制度,可以补唐末五代史书之阙文,我认为其历史考证之价值,重过艺术之欣赏!”张大千从莫高窟壁画上的学习中增进了他对隋唐衣冠文物、乐器歌舞等内容的了解,充实了他在历史方面的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绘画技法获得极大的提升。后来他反复说:“在艺术方面的价值,我们可以说,敦煌壁画是集东方中古美术之大成,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达史。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佛教文明的最高峰……,敦煌壁画早于欧洲的文艺复兴约有一千年,而现代发现尚属相当的完整,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奇迹!”
最令人深思和神秘之处是,在敦煌492个洞窟当中,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几乎没有一位画家留下自己的名字。因此,我们也不知道创造了敦煌文明的这一代代大量的无名民间画工究竟是谁?用绘画的观点看,敦煌画卷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大师级水准。从绘画和数学角度来计算,一个画家毕其一生的临摹面积不会超高120平米。试想,而45000多平米的艺术长卷和代表人类绘画最高艺术造诣的敦煌,是多少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大师,在戈壁荒漠中用尽一生的心血所完成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信仰”力量,用简单的“奉献精神”恐怕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1935年的秋天,一位叫常书鸿的中国画家在巴黎塞纳河畔散步,这时他已经来到法国学习油画8年了。偶然间他看到了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约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他十分震惊,方知在自己的祖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而且在国外引起了轰动,中国人却不知,他内心感到极为震撼。因为敦煌的缘故,他后来放弃了法国优越的生活,回到了祖国。回国之后,他一直挂念着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向往着早日能实现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建议下,经多方努力,促成了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设想,常书鸿担任首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再后来,在常书鸿的感召下,一批批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来到了人烟稀少的戈壁荒滩,放弃了成为名画家的可能,成为临摹和传播敦煌画卷中的一员,很多人临摹了一生,和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被淹没在敦煌壁画后的敦煌画工一样而默默无闻。
历史的经验表明,但凡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们,如爱因斯坦、牛顿、达芬奇、但丁、米开朗基罗、张衡、苏东坡……,他们的创作过程基本与名利无关,完全是发自本性的热爱,对自然和美的热爱的天性,他们享受和沉浸于喜好和创作本身,所以才能“聚精凝神”的专注一某一事物,达到别人所不能项背的高度。一旦和名利关联起来,就会患得患失,思想和精力就无法聚焦而达到更高的高度。
中医用“聚精会神”来形容一个人从事某项专业的身心状态和深入程度。如果你对你所从事的事业或者爱好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好或者享受,说明你只是为了某种名利或者“身份认同”而从事这项工作或爱好,那么请试着放弃它,去寻找能令你愉悦和享受的爱好或者事业。如果你已经不能找到任何令你愉悦和享受的事业和爱好,说明你的身心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和“神”来令你聚焦,或许,你的生命已经在无聊的生活琐碎中、在愤怒中、在忧虑中、在患得患失中……,耗费掉了生命能量。
这时,你或许应该从接受中医治疗和学习中医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重新凝聚起被消耗掉的“精气”和“神气”……
距离第一次游览莫高窟已经过去了7年,我一直魂牵梦绕着渴望第二次的拜访。因为第一次的游览太匆忙,那时还太年轻,那时对生活的还缺乏更深入的认知,对艺术、美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不理解。如果再有充足的时间,我会用心去仔细感受莫高窟中飞天的轻盈优雅,佛像嘴角露出的微笑,菩萨婀娜多姿身段……,尽管我并不懂得美术,但我坚信,真正单纯、原始的美是不受表现形式和专业类别所限制的,是所有的人用心用眼都可以体悟到的。
本文章为公众号“四圣弘医”同人原创文章,文章转载已获得同人书面授权,且为原作者在今日头条唯一正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