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敬伟山水画入门(体道图真笔补造化)
韩敬伟山水画入门(体道图真笔补造化)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以《雄浑》篇居其二十四诗品之首,“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备具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久匪强,来之无穷”。司空图以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备具万物,横绝太空,为诗之“雄浑”的风格标志。我们借此来形容韩敬伟的绘画创作生涯。韩敬伟从学院艺术中,从大自然中,从沿黄河寻根民族文化之中,从对中国传统哲学与画论的解读中,从对敦煌壁画和民间艺术独特形式的洞悉中,从对笔墨及其视觉形式的重构中,广泛吸收营养,并融入他的水墨人物与水墨山水的创造中,可谓广种博收,真体内充。他能吸收各种文化与艺术营养,积健为雄,使其艺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均达到很高的层面和水准。积健为雄山乡的和音180㎝×200cm第二届中国画展银奖山妹子获首届加拿大枫叶奖书画大展银奖韩敬伟1978年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打下了笔墨语言和造型能力的扎实基础,1986年起他用
中国画进入20世纪后,在变革中发展,在探索中跨入现代,变革与探索成为现代中国画创作的内驱力。20世纪初,陈独秀、康有为、徐悲鸿呼吁美术革命和国画改良,力主用欧洲的写实主义方法来改造中国画。林风眠、高剑父亦主张中西结合,陈师曾等人坚守文人画的学统,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则从中国画传统中开创现代性之路。50年代至70年代的三十年中,现实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倡导的创作方法,徐悲鸿、蒋兆和用西方素描造型来改造水墨人物画的新方法,成为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主导。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开放,西方的现代主义成为冲击和变革中国画的强大外力,画家们无论在创作观念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三十年的鲜明印记是借用西方的抽象、表现、变形、象征等方法,来反叛中国画传统,使中国画成为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70年代末80年代初,无论是油画还是国画,呈现出一股新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创作倾向,我认为是以人文现实主义对政治现实主义的一种反拨,使用的方法仍然是写实方法,变革的层面主要在表现内容和观念层面上,突破了50—70年代的主题先行之重大题材与歌颂建设的模式。当然这种突破也为85新潮作了思想准备。新的三十年又开始了,中国画进入新的沉思与综合创造的时期。
国画家们既要反思50—70年代的三十年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国画创作的得失,也要反思80年代以来最近三十年国画创作的成败。画家们要在理解、借鉴中国画二千多年来的老传统,以及分析、吸纳20世纪以来中国画形成的某些新传统中,包括借鉴西方古典和现当代艺术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中,进行新的综合创造。这一新的时期的沉思和综合创造的切入点之一,就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中国画的视觉语言形式的重新认识,以期在观念和形式的结合中,对中国画进行新的创造,这一创造体现出的是中国画的新的当代学术力量,以及中国画发展的勃然生机。在这一新的探索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韩敬伟走在前列。
山鸣谷应180㎝×200cm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山乡的和音180㎝×200cm第二届中国画展银奖
山妹子获首届加拿大枫叶奖书画大展银奖
韩敬伟1978年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打下了笔墨语言和造型能力的扎实基础,1986年起他用四年时间造访黄河文化,吸收民间传统艺术精神和表现方法,并创作出一批色彩鲜明,造型夸张,富有浓厚民间美术特点的装饰性极强的彩墨画。1995年起他开始转向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和视觉语言特点,2000年以来,他进一步拓展山水画创作空间,形成自己的山水画表现形式方面的特征。三十年来他尝试用西方古典写实方法和中国笔墨形式结合创造写实性人物画;探索用民间艺术形式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交融创造装饰性人物绘画;他对宗炳、王微、荆浩、郭熙、石涛的画论进行深入解读,将中国画的内在精神,转换到现代山水画新的视觉形式的创造中。韩敬伟厚积薄发,进入综合创造的新的时期。
积健为雄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以《雄浑》篇居其二十四诗品之首,“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备具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久匪强,来之无穷”。司空图以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备具万物,横绝太空,为诗之“雄浑”的风格标志。我们借此来形容韩敬伟的绘画创作生涯。韩敬伟从学院艺术中,从大自然中,从沿黄河寻根民族文化之中,从对中国传统哲学与画论的解读中,从对敦煌壁画和民间艺术独特形式的洞悉中,从对笔墨及其视觉形式的重构中,广泛吸收营养,并融入他的水墨人物与水墨山水的创造中,可谓广种博收,真体内充。他能吸收各种文化与艺术营养,积健为雄,使其艺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均达到很高的层面和水准。
日出日落 360cmx145cm 2012年
浮云绕孤村 145cmx360cm 2015年
林间老村 145cmx360cm 2015年
韩敬伟1957年出生,21岁时即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于1982年毕业。在大学学习的四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年月,草木复苏,万象更新,知识重新成为青年人的精神食粮,大学生们满怀理想,憧憬未来,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韩敬伟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中从事学习的。按照学院教学的要求,他学习素描,从石膏像到人物写生,从着衣人物到人体写生,他都认真地画,练就了扎实的造型能力。这种素描练习,对于学中国画的学生来讲,其显著效果就是在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中,可以增强人物形象的结构比例的准确性,以及明暗对比所造成的立体逼真感。徐悲鸿在民国时期提出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用欧洲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学术主张,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我们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情况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契合,成为新中国国画人物画创作的基本模式,产生了诸如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杨之光的《激扬文字》等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中国水墨人物进行现代变革的阶段性成果。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国画人物画教学,仍然沿袭着这套教学观念与方法。
山空云净 145cm×360cm 2012年
山润清风 498cmx191cm 2013年
韩敬伟在大学二年级已初露头角,创作了《上学去》,这件作品于1980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获得美术界好评。1982年他毕业时,创作了水墨人物画《开采光明的人》《矿工》。二张作品均以煤矿工人生活为题材。前者表现煤矿工人紧张劳动的场面,他们辛勤地在矿洞中挖掘煤炭。作者题记“煤矿工人牺牲了自己应当享有的那部分阳光,而把光和热献给了人民”。这张作品显示了韩敬伟对生活场面和人物动态把握的能力。《矿工》塑造了五位矿工的形象,特别是面对观众的一位站立者和一位蹲坐者,脸部造型坚实,用水墨晕染方法形成明暗立体效果,人物表情刚毅质朴,画面整体效果粗犷有力。这二张作品至今已时隔三十年,今天看来仍是水墨人物创作的上乘佳作。
陕北秋色 145cm×360cm 2012年
太行风韵 360cmx145cm 2013年
韩敬伟不但勤于绘画,而且勤于读书和思考,“我入学的第一天就决心在四年里把图书馆里的画册全都翻一遍”。他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既学习和探讨中国画的基本创作技巧和特征,也学习西方古典绘画方式和艺术理论,同时开始关注西方现代艺术,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从马蒂斯到毕加索,他都进行研究,不断开拓他的学术视野,这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1982年韩敬伟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画院工作,他开始画工笔人物,创作了《家庭》《少妇》《矿工浴室》等作品,重点放在对色彩、画面构成和平面装饰性方面的探索上。
依山傍水 125cmx245cm 2003年
云去云来 498cmx191cm 2013年
1985年,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展开,西方现代哲学思潮介绍到中国,一时间,尼采、叔本华、萨特、海德格尔、佛洛伊德、尧斯等人的哲学美学在中国学术界得到广泛传播,与此同时曾在中国20世纪20—30年代已被介绍过的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再一次被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潮,在中国得到追捧,青年画家们受其影响,鼓吹反传统艺术,叫嚷要和中国画传统“断裂”,认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及其中国画都该进博物馆寿终正寝了。青年画家们开始反判现实主义,运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与观念进行新的艺术试验,爆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这就是所谓的“八五美术新潮”。韩敬伟没有盲目地去“跟风”,而是冷静地思考。一方面,他感到,横亘在他和艺术之间的是辉煌而伟大的传统,这种传统包括中国的和西方的。传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视为一种资源,作为我们今天创作的借鉴,也可成为一种障碍,成为不能轻易超越的一道屏障,常常使画家们感到无路可走。青年画家们画出一张画,有可能在复制某种传统。这也使韩敬伟感到苦恼,这种苦恼也正是他艺术自觉的开始,因为由此他开始寻找突破传统的新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八五新潮”,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摹仿半个世纪之前西方的现代主义,他并不愿意步其后尘。在这样一个创作的十字路口,韩敬伟将何去何从呢?
远山 180cmx200cm 2004年
韩敬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用四年时间,即1986年至1989年,分四次骑自行车沿黄河考察,途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他来到黄河源头玛多,他骑着骆驼行走在河西走廊,到过长城尽头嘉峪关,凭吊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观摩狼山岩画……。他在发表于1991年第4期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上的文章《从回归自然中获得艺术自由》中,总结了黄河考察的收获:“我曾先后四次到黄河流域去考察,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生或体验生活,我是把我自己作为黄河的一部分,作为这条雄浑的生命之河的一条支脉去感受大千世界的,在历时四年的艰苦寻找中,我想我得到的东西不仅仅是一幅幅代表着我个人独特的感受内容和方式的作品,而且是在那一幅幅作品后沉淀下来的心灵的状态,一种自由的难以明求的心。我感到,四年的黄河两岸上苦行僧般的游走,使我与大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流,使我领悟到一些艺术的真谛”。①这连续四年的黄河考察,对他的艺术及观念产生巨大影响,他甚至破坏他原有的知识体系,将他曾建立起来的艺术概念和创作原则丢弃在一旁。他在青海高原上与朝圣的僧人结伴而行,和黄土高原的老汉一起放羊打连枷,和船夫一起漂流黄河,那是真正的返朴归真,他感受到了黄河的伟大,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深刻,“黄河改变了我的人生,同时改变了我的画”!除考察各地风情和自然景观外,他沿途还考察了原始彩陶、岩画、汉画像石、建筑、壁画、石刻、彩塑、宗教艺术、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饰品、木刻、绘画、书法、剪纸及其他民间艺术,他不仅在考察黄河,并且“认识了这条河所孕育的文明!”他向民族文化寻根,找到了他艺术上的灵魂,他开始借鉴古代壁画、岩画、剪纸、汉画像石等艺术中的色彩、造型特点,进行新的艺术创作。他的黄河之行,聚集了力量,获得了创作中的新源泉,使他的人格与艺术变得浑厚而沉雄!
社火180×200cm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1996年,韩敬伟破格晋升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并调入鲁迅美术学院任国画系教授,2006年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双聘教授,2010年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任教授。90年代中期以来,韩敬伟教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山水画的教学、研究和创作中,开创他艺术生涯的新的阶段。
古塬逢春180×200cm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晋唐时期人物画占主导地位,五代荆浩说:“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墨晕章,兴我唐代”②唐代王维、张璪等人,倡导水墨山水,经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再到宋代李成、范宽、郭熙等人,山水画亦尉成大观,占居主流地位,所谓画分十三科,山水打头。元明清,山水画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对山水景物的空间表现之“三远论”,还是各种皴法及笔墨技巧,均发展到极高的水平,水墨山水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精神及审美形式的突出代表。中国山水画及其理论博大精深,韩敬伟决定从人物画转入山水画的创作与研究,步入山水画殿堂,为推动山水画的当代发展做出贡献。
陇上人家95X160cm2002年
十多年来,韩敬伟在对山水画的精神与技法的研究中,以及在山水画创作中,均取得显著成果,是艺坛十分活跃的山水画家。他出版了《中国绘画质地表现》《中国画的意与色》两本专著,发表论文有《中国山水画语言基础研究》《人格涵养的印证——山水画境界谈》《中国山水画基础教学刍议》《传统中国画审美追求和审美表现上的现代价值》《绘画是表达审美感受的简化形式》《水墨心理的建构》等,这些论文结合他的教学与创作经验,探讨山水画视觉语言特点与山水画的审美心理形式,均有真知灼见。他的嗜好是喜欢读书,他细读《老子》《庄子》,深研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探究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和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清代石涛的《画语录》,结合山水画史、山水画论,把握中国山水画的画理、画法,将研究心得反哺他的山水画创作,这也使他的山水画作品有其深厚的学术力量。
山路弯弯 87cmx190cm 2013年
韩敬伟的作品《山妹子》1994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古塬逢春》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山谷》获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展优秀奖,《乡音》于2001年获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山乡的和音》于2003年获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银奖,《远山》2003年参加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山鸣谷应》于2004年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1992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1997年应德国奥托布鲁特恩艺术协会邀请,赴德国举办二人联展,200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韩敬伟举办了个人作品展。此外他还参加了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主持纪念湖社成立九十周年全国中国画名家提名展等,在美术界产生良好的学术影响。此外他还出版了《中国当代艺术大家——韩敬伟山水作品集》《中国画名家写生作品集——韩敬伟》等多部绘画作品集。韩敬伟进入收获的年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天道酬勤,积健为雄!(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丹青圃)
画家简介
韩敬伟,笔名老坡。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
主要作品曾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银奖;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展铜奖。主持中国山水画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山水画技法》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出版教材《笔墨训练教程》《山水写生教程》《韩敬伟扇面集——山水教学稿》。出版画集《韩敬伟艺术探索》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