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算是历史故事吗(为何有人说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
司马光砸缸算是历史故事吗(为何有人说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结束守孝后,司马光返回朝廷任职,一步步从地方调任到中央,正式开启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也在此间,结识了他一生的朋友和敌人——王安石。司马光在二十岁时就考取了进士,获得了入仕为官的机会。不过,由于母亲和父亲的相继过世,司马光长期在家中守制。期间,他继续苦读专研各类典籍,不断拓展自己知识面的同时,思想和心智也日趋的成熟。司马光不仅儿时机智果断,而且成年后同样成就斐然。他在朝中官至宰相,可谓是位极人臣;同时,还编纂了《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籍之一,也为自己赢得了“千秋两司马”的美誉。总得来说,司马光聪敏好学,一生勤俭,廉洁守正,忠君爱国,是封建时代儒臣的典型代表。那么,这样的封建楷模又是如何开启了北宋的党争,又是如何毁掉能为北宋带来希望的新法,并为“靖康之变”埋下巨大的隐患呢?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一起走近司马光,走近这个传奇而又极富争议的历史人物。
司马光砸缸
相信大家在小时候,都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个故事被父母和老师不断地讲起,也不断地赋予了新的寓意。
年幼的司马光,凭借自己的沉着冷静和创新思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守旧死板的要将落水者从缸中捞出,而是创造性的选择将水从缸中流出。他运用了朴素的相对论思想,通过砸破水缸放水,救出了落入缸中的小伙伴。据《宋史》记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不仅儿时机智果断,而且成年后同样成就斐然。他在朝中官至宰相,可谓是位极人臣;同时,还编纂了《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籍之一,也为自己赢得了“千秋两司马”的美誉。
总得来说,司马光聪敏好学,一生勤俭,廉洁守正,忠君爱国,是封建时代儒臣的典型代表。那么,这样的封建楷模又是如何开启了北宋的党争,又是如何毁掉能为北宋带来希望的新法,并为“靖康之变”埋下巨大的隐患呢?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一起走近司马光,走近这个传奇而又极富争议的历史人物。
司马光在二十岁时就考取了进士,获得了入仕为官的机会。不过,由于母亲和父亲的相继过世,司马光长期在家中守制。期间,他继续苦读专研各类典籍,不断拓展自己知识面的同时,思想和心智也日趋的成熟。
结束守孝后,司马光返回朝廷任职,一步步从地方调任到中央,正式开启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也在此间,结识了他一生的朋友和敌人——王安石。
亦敌亦友
不可否认,王安石和司马光一样,同样都属于是超级牛人,同样都属于治世能臣,如果用“君子和而不同”来形容二人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恰当的。
王安石也是二十岁考中进士,长期在地方任职并且政绩斐然,一再婉拒前去中央任职的机会。基于自己丰富的地方从政经验,王安石多次提及变法并递交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和强国梦想。可惜,并没有引起仁宗皇帝的重视。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等到宋神宗时,王安石基于自己良好的官声和坚决要求变法的决心,顺应了宋神宗富国图强的思想和国家内忧外患的现状,被正式任命为参知政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同时,他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拉开了变法的帷幕,史称“熙宁变法”。
虽然说变法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也极大地触动了贵族阶层和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而且,由于王安石变法太过于激进,不懂得循序渐进,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起初,作为王安石的挚友,司马光尽管对变法存在着保留意见,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支持的态度,并抱着谨慎的乐观。
客观的讲,王安石的很多理论还是非常符合当时北宋国情的,但变法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太过急促,有逐渐变味的趋向。比如,“青苗法”规定,在每年的青黄不接时,由地方政府负责给农民贷粮,从中收取一定的利息。
这样,既能保障农民的生活,又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顺带还限制了地主和高利贷对于农民的过分盘剥,有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员不仅强制农民进行借贷,还变换名目提高利息,使得新法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而王安石及其变法派,只知道在宏观上不断颁布新的政令,对于微观方面的执行情况,却是知之甚少,盲目地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推行新法。
除了青苗法以外,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在募役法、均税法、水利法、保甲法和将兵法等方面,都在实际的执行中出现了问题。
时间久了,问题多了,在原来的守旧派持续反对的同时,就连本来的中间派也加入到守旧派的阵营中,对变法派开战,比如司马光。
司马光
随着更多人的加入,守旧派和变法派的争斗更加严重,双方相互攻讦,一刻不得安宁,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党争。甚至于,司马光和王安石还曾在宋神宗面前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辩。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困难,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司马光则认为,国家即便需要整改,也不应该太过操切,更不能苛敛民财。
当然,争论归争论,二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出于忠君爱国,并非是为了私怨。他们的争执和不睦,只是政治和观念上的差异而已,司马光曾说过:
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而王安石也说过: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事实上,司马光反对的并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而是反对他激进和偏颇的方式。司马光认为凡事都应该讲求目的,但方式方法同样重要,而且有时方式方法比目的更加重要。
不过,司马光的气性实在太大,也太为霸气,争吵完了,他索性辞职不干,躲到洛阳去专心编撰《资治通鉴》去了,而这一去就是十几年。伴随着司马光的离开,守旧派并没有停手,而是继续上疏弹劾王安石极其新法。
资治通鉴
那段时期的王安石虽然大权在握,但却显得身心疲惫,一面要颁布新法,一面还要提防守旧派的弹劾。而在守旧派长期不懈的持续攻击下,宋神宗逐渐动摇了之前的决心,同意废除了一部分争议特别大的新法。
在神宗皇帝去世后,年仅八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朝政大权全都掌握在了太皇太后高氏的手中。高太后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历来就十分反对新法。于是,她全力扶持守旧派,逼走王安石后,立即召回了司马光主政。
之前就说过,司马光气性太大,在重新复出后,他所进行的唯一工作就是逐一废除王安石的所有新法。而且,只要是新法,即便有的已经产生了实效,但还是统统一律废止。
司马光的这些举措显得有点过分,矫枉过正的意味非常浓厚。在充分暴露出自己格局的同时,也成为最被后世诟病之处,丝毫没有幼年时的那份豪气和智慧。
而闲居在家的王安石,眼见自己呕心沥血推行的新法,被司马光逐一废除后,内心简直五内俱焚,悲恸不已,在第二年就郁郁而终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次变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前者“人虽死,法却存”,后者“人虽存,法却死”,让人唏嘘不已!
王安石和司马光
听闻王安石过世的消息,司马光也十分的难过,并极力主张优渥王安石的家属亲眷。据《宋史 》记载:
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
司马光的朋友圈中,范仲淹、富弼、吕惠卿、章惇、蔡卞等人,除了王安石外,基本都是守旧派。在忠君思想和理学观念的长期熏陶下,司马光自然而然就成了守旧派,纵观他的一生,基本上就做了两件事:
(一)摧毁新法(二)资治通鉴或许司马光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他丢弃王安石新法的同时,也丢弃了北宋复兴的最后机会。因为,在短短四十年后,北宋政权就遭遇“靖康之变”而灭亡。如果能够坚持推行王安石的新法,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
砸缸少年司马光
从这个方面讲,司马光的历史地位的确不如王安石,也缺乏了幼时那个砸缸少年的气魄和胆量。
文史不假:欢迎您点击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