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蒙特塞拉特简介(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蒙塞拉特)

蒙特塞拉特简介(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蒙塞拉特)当年年底,卡伐耶重返卡内基,这一次她又制造了新的惊喜,她带来的是唐尼采蒂一部被湮没已久、直到新近才被重新发现的歌剧《罗贝托 • 德弗罗》(Roberto Devereux),叙述的是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一世与她的恋人埃克塞斯伯爵之间的一段情史。演出同样受到听众的赞誉。而12月22日她在大都会歌剧院饰演的古诺的《浮士德》里的玛格丽特则宣告了在自己人生中的转折之年的鸣金收兵。自此,她终于走出了艺术生涯前期的磕磕绊绊,踏上了前程似锦的康庄大道。由于美国的评论家都一致认为卡伐耶是继卡拉斯和萨瑟兰之后最好的抒情女高音,而美国也的确是她得以“咸鱼翻身”的一方福地,因此她就以美国为基地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她与当时一流的美国男高音歌唱家理查德 • 塔克、詹姆斯 • 金以及詹姆斯 • 麦克拉肯等合作,在大都会的舞台上,上演过威尔第的《游吟诗人》《奥赛罗》《茶花女》《路易莎•米勒》和普契尼的《图兰朵》。

蒙特塞拉特简介(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蒙塞拉特)(1)

蒙特塞拉特简介(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蒙塞拉特)(2)

西班牙东北部的加泰罗尼亚地区是西班牙境内最大的民族自治区。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加泰罗尼亚在历史上曾是罗马帝国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最早建立的领地之一,加泰罗尼亚人有自己的语言、传统与风俗,他们的民族特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顽强地展现出来。在体育领域,以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组成的巴塞罗那俱乐部足球队与首都马德里的皇家马德里俱乐部足球队的比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国家德比”;而在音乐领域,加泰罗尼亚民族也居功至伟,杰出的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曾创作了著名吉他曲《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的塔雷加以及20世纪的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等就都是加泰罗尼亚人的骄傲。在声乐领域,它则贡献了“世纪十大女高音歌唱家”中的两位:维多利亚 • 德 • 洛斯 • 安赫莱斯和蒙塞拉特 • 卡伐耶。

蒙塞拉特 • 卡伐耶(另译名:蒙塞拉特 • 卡伐耶)一生的经历非常诡谲奇特,丰富多彩。她1933年4月12日出生于巴塞罗那一个穷苦的家庭,父母都与音乐毫无所涉。要说她有音乐的遗传基因,或许得自于她那位喜欢唱歌的祖母吧。她原来的名字叫玛丽娅,而家族的姓氏卡伐耶在西班牙语里是小马的意思,可以推测她的祖上很有可能是以养马、驯马为业的劳动者。卡伐耶小时候家境清贫,又体弱多病,于是父母便将她抱到本笃会蒙塞拉特修道院去寄养以寻求保佑庇护。这座建于11世纪的修道院一直是加泰罗尼亚民族的精神寄托。她的父母对着修道院嬷嬷发下宏愿:只要这个孩子能够成活并长大成人,那么他们就将以修道院的名称蒙塞拉特为女儿洗礼命名,这也就是玛丽娅的名字变成蒙塞拉特的由来。

就这样,卡伐耶在修道院的环境里成长起来了。在修道院里修女们教会了她弹琴、唱歌,还有法语和意大利语。当然,童年时代的卡伐耶就意识到了自己嗓音的独特出众。从那时起她就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要用歌唱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并帮助家庭“脱贫”。当时,意大利歌剧指挥家拿破仑 • 安诺瓦奇(Napoleone Annovazzi,1907~1984)来到修道院指导她们的合唱,当他听了卡伐耶的演唱后告诉她母亲:这个女孩的声音将来会有着非常具有发展的潜质。于是,在安诺瓦奇的推荐安排下卡伐耶就进入利切乌音乐学院,先后师从匈牙利裔声乐女教师尤琴尼亚 • 凯梅尼(Eugenia Kemeny)和加泰罗尼亚歌唱家孔契塔 • 瓦迪亚(Conchita Badia,1897~1975)。卡伐耶日后回忆道:“从逻辑上说,我的两位老师一个教会了我歌唱的艺术技巧与方法,而另一个则使我掌握了对艺术作品的积累,因而她们都是我人生中的良师”。

蒙特塞拉特简介(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蒙塞拉特)(3)

蒙特塞拉特简介(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蒙塞拉特)(4)

卡伐耶的学习成绩是优异的,1954年,21岁的她以学院金质奖章(第一名)获得者的身份毕业。当时,虽然二战早已结束,但西班牙却仍处于佛朗哥政权的独裁统治下,百业凋敝,文化事业更是难见复苏迹象。于是,卡伐耶毕业后来到了瑞士,加盟巴塞尔歌剧院。在那里她以普契尼《波西米亚人》里的女主角咪咪一角完成了自己的舞台处女秀,那一年她23岁。在以后的三年里她一直是巴塞尔歌剧院的演员,她饰演的大多为莫扎特歌剧中的角色。虽然莫扎特的歌剧主要是意大利歌剧,这对来自拉丁语系国度的卡伐耶来说语言不成问题。不过,在那段日子里她也演唱了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用德语演唱歌剧对于一位西班牙歌唱家可就不同寻常了,因而她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当然,由于掌握了德语,这为卡伐耶事业的下一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移师前往德国的不莱梅歌剧院,在不莱梅又度过了一个三年的合约期。尽管在这期间她已经试验了咪咪、薇奥列塔、托斯卡、阿依达和塔吉娅娜等不同的歌剧角色,甚至还登上过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舞台演唱了《莎乐美》,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她的表现属于叫好不叫座,始终处于一种半温不火的尴尬境地,事业发展遭遇到了“瓶颈”。

作为一位性格鲜明、个性刚强的加泰罗尼亚人,卡伐耶对自己是充满自信的:“我要做一名伟大的艺术家!我不是平凡之辈,拥有出众的好嗓音。我想尽心竭力地让自己为家乡、事业和音乐增添荣耀。无论我是否能成功,我也决不放弃为此而进行的奋斗”,卡伐耶如此说。

在她事业陷入低谷之际,家人的陪伴与亲情的慰藉成为支撑她坚定信念的最大动力。她的父母特意从西班牙赶来看望失意中的女儿,而作为她经纪人的弟弟卡洛斯也千方百计地为她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口。怎奈还是机缘未到,短时期内难有大的转机与改观。于是,卡伐耶回到了家乡,1962年她首次在利切乌歌剧院亮相,饰演理查•施特劳斯歌剧《阿拉贝拉》里的同名女主角。同年秋天她又启程去美洲的墨西哥和阿根廷演出。在这次巡演中她又为自己的保留剧目中增加了第一个法国歌剧角色——马斯涅的《曼侬》。1964年,她在家乡巴塞罗那饰演《蝴蝶夫人》,在剧中与她演对手戏的是西班牙男高音贝尔纳比 • 马尔蒂(Bernabe Marti)。有意思的是,在舞台上轻浮负心的平克尔顿抛弃了痴情纯真的巧巧桑,而在台下卡伐耶与马尔蒂却因戏结缘,两人一见钟情,一演倾心,于是不久即结为一对歌剧伉俪。成家之后的卡伐耶在丈夫的鼓励下决心重整旗鼓,再闯天下。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卡伐耶的人生迎来了根本性的转折。1965年4月20日,卡伐耶临时应邀在美国的卡内基音乐大厅替代无法履约的美国歌唱家玛丽琳 • 霍恩,以音乐会演唱的形式完成了唐尼采蒂歌剧《卢克雷齐娅 • 波契亚》中妖艳迷人的同名女主角的演唱。这场临时“救火”的演出获得了出奇热烈的反响。听众们丝毫也不因女主角是一位他们事先毫无所知的歌唱家而吝惜他们的掌声,卡伐耶获得了长达25分钟的欢呼喝彩;而评论家们也在次日的报端激扬文字,大唱赞歌,因为他们知道:在歌剧里有着大段唱腔的这个角色是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卡伐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一点一点地啃下来的。这次演出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卡伐耶演唱19世纪美声歌剧的尝试“一击即中”,更使她的声名由此不胫而走,由原先的默默无闻一夜间变成了誉满天下。这一年她已年过32岁了,真正的大器晚成。

蒙特塞拉特简介(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蒙塞拉特)(5)

当年年底,卡伐耶重返卡内基,这一次她又制造了新的惊喜,她带来的是唐尼采蒂一部被湮没已久、直到新近才被重新发现的歌剧《罗贝托 • 德弗罗》(Roberto Devereux),叙述的是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一世与她的恋人埃克塞斯伯爵之间的一段情史。演出同样受到听众的赞誉。而12月22日她在大都会歌剧院饰演的古诺的《浮士德》里的玛格丽特则宣告了在自己人生中的转折之年的鸣金收兵。自此,她终于走出了艺术生涯前期的磕磕绊绊,踏上了前程似锦的康庄大道。由于美国的评论家都一致认为卡伐耶是继卡拉斯和萨瑟兰之后最好的抒情女高音,而美国也的确是她得以“咸鱼翻身”的一方福地,因此她就以美国为基地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她与当时一流的美国男高音歌唱家理查德 • 塔克、詹姆斯 • 金以及詹姆斯 • 麦克拉肯等合作,在大都会的舞台上,上演过威尔第的《游吟诗人》《奥赛罗》《茶花女》《路易莎•米勒》和普契尼的《图兰朵》。这一时期的卡伐耶以意大利歌剧为主线,她饰演的角色也从纯抒情的咪咪、柳儿,抒情/戏剧(spinto)的苔丝德蒙娜、巧巧桑、路易莎到花腔的薇奥列塔、莱奥诺拉,涵盖了女高音的所有类型。1969年7月2日,在意大利维罗纳著名的古圆形剧场上演了全明星阵容版的《唐•卡洛斯》,与卡伐耶饰演的伊丽莎白公主演对手戏的是西班牙男高音多明戈和意大利男中音皮埃罗 • 卡普契利。在演出中,当歌剧结尾卡伐耶演唱伊丽莎白的咏叹调“虚幻的人生”时,她的高音B竟比乐队结束的终止和弦还延长了20多个小节,此举着实震惊了整个乐坛。这场惊世骇俗的演出录音见于美国Allegro传媒集团旗下Opera D'oro发行的唱片(Opera D'oro 1296,3CD)。1970年她首次登上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舞台,饰演的剧目仍是《卢克雷齐娅•波契亚》。

卡伐耶的嗓音清澈优美,纯洁甘醇。她的气息控制独树一帜,丰沛而贯通。她的演唱高音明亮流畅,中低音充实自然;连音(legato)纯正婉转,跳音则干净利落,尤其是她在高音区唱出的轻声更是其演唱艺术的“独门秘笈”,音色控制极为精妙,可谓纤细入微,萦人心怀。她既能令人信服地演唱美声歌剧中绚丽华彩的花腔,又能准确把握威尔第、普契尼歌剧中富含戏剧性的人物角色。在20世纪70年代,卡伐耶不断地在美国的歌剧舞台上上演《玛丽娅•斯图亚特》《诺尔玛》与《茶花女》等剧。1975年她在大都会第一次主演了《阿依达》,而与她合作饰演埃及公主阿姆奈丽丝的正是10年前被其取代并藉此一举成名的美国女中音玛丽琳 • 霍恩。她被誉为是继卡拉斯和萨瑟兰之后最好的诺尔玛,曾录有两个《诺尔玛》版本。在1972年与多明戈等合作的RCA版(RCA 86502,3CD)里她饰演诺尔玛;而在12年后的DECCA版里她则饰演剧中的修女阿达琪莎,而诺尔玛则由萨瑟兰主演。尽管阿达琪莎的角色最初作曲家贝利尼的确是为女高音而设计的,然而在实际演出时她却往往由女中音来演唱。卡伐耶正是那种非常稀少的女高音,她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人物形象,并使自己的嗓音保持着最年轻的音质,尽管此时她已年过半百了。

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刀,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消蚀着艺术家的青春与歌喉。随着年龄的增长,卡伐耶后期的声音逐渐丧失了早期的那种辉煌与纯净的音质,但她却通过演唱像托斯卡、阿德里亚娜 • 莱科芙勒尔这样戏剧性的角色去探求一种更富戏剧化与情感化的歌唱表演风格去挑战自己。1988年1月22日,是卡伐也第99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大都会登台,她以与帕瓦罗蒂合作的《波西米亚人》告别了这个将她塑造成世界顶尖歌唱家的艺术舞台。

然而,进入1990年代,已过花甲的卡伐耶又一次将全世界的目光重又聚焦在自己的身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题歌《巴塞罗那》至今令人激动不已,无论是那富于张力的管弦乐引子还是歌曲中那铿锵高亢的吟唱都完美地诠释了“跟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这首主题歌的演唱者之一正是卡伐耶。原来早在1986年,英国著名摇滚乐队“皇后”(Queen)的主唱弗雷迪 • 墨丘利(Freddie Mercury,1946~1991)就已创作了这首歌曲。然而,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它被确定为奥运会主题歌后,当奥运会真正拉开帷幕之际墨丘利已于一年前因罹患艾滋病而不治身亡。因而当卡伐耶在开幕式现场引吭高歌《巴塞罗那》时,原本准备与她一起在现场献唱的墨丘利的声部播放的是他的生前录音。但这首奥运会主题歌还是不胫而走,很快便蹿上了流行音乐的排行榜榜首,而它的同名专辑也在世界各地引发了一股抢购狂潮。

蒙特塞拉特简介(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蒙塞拉特)(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