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死后没有皇帝封禅泰山了吗(宋真宗竟敢效法秦皇汉武去泰山封禅)
宋真宗死后没有皇帝封禅泰山了吗(宋真宗竟敢效法秦皇汉武去泰山封禅)国难当头,宋真宗甚至有南迁避战的想法。幸亏当时的宰相寇准力谏皇帝御驾亲征以鼓励士气,宋真宗才勉强到达前线。最后,在宋军掌握大局的形式之下,宋真宗以胜利之威逼迫辽国和自己签下了“战场盟约”,也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之后两国罢兵,以金钱外交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这个时间,长达了一百多年。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俗话说得好,不折腾就是仁政,就是文治武功,就是道德典范。因此宋真宗还是可以泰山封禅的,并没有那么不堪。
历史上,敢去泰山封禅的帝王并不多。从秦朝开创封建王朝开始,到满清王朝覆灭为终,这2000多年里面,一共就上去了6个人,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如果这4个人去泰山封禅的话,估计大家也没多大的议论,但事实上这四个人里面,只有两个人去了,唐太宗和宋太祖两人,估计是自己上位的手段有点不地道,为了脸面考虑,所以就不上去了。而剩下的人里面,有些人上了泰山回来之后,留下了只有骂名。
而这里面,被骂的最惨的,就莫过于宋真宗了。之所以会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他没资格,不配。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那是因为要泰山封禅的话,条件是很严格的。这里我们以《史记》的硬性标准为例。《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这里如果大家看不懂,小编用现代话语翻译一下。
司马迁认为,要泰山封禅,需要以下硬性要求:第一,要受命于天。第二,要有文治武功,还要道德高尚。第三,要有祥瑞预兆,甚至出现。第四,要有钱有时间。简单点就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天下太平、政绩卓著等这些基本的事情。这里面,有几点的操作性比较好,比如第一点受命于天。反正天下是老子的,我说受命于天那就是,容不得你们反驳。还有第三点,祥瑞这玩意,反正大家都没什么见过,所以搞点白鹿白猿白刺猬的糊弄一下也说的过去,实在不行就上白漆,黑猪都能给你弄全白咯。就好比玩一品官老爷或者麻雀飞青天这类游戏一样,只要能达到目的,管你用什么手段呢,游戏里又没有法律来制约你干嘛。
这里面的关键点在于第二点的文治武功,道德高尚,还有第三点的有钱有时间。有钱有时间证明世间太平无事,人民安居乐业。至于文治武功、道德高尚嘛,这点就比较麻烦。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因为道德不够高尚不敢上去的。那么,宋真宗做到这一点了吗?事实上他真做到了。宋真宗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继承大宋的“辽阔”版图,富裕的身家。但是宋朝当时的外部情况并不是很好,当时宋真宗接过的宋朝和辽国正在互相死磕。而且辽国明显势力更大,威胁更强,面对辽国的大兵压境。宋真宗和满朝文武惊慌失措不已。
国难当头,宋真宗甚至有南迁避战的想法。幸亏当时的宰相寇准力谏皇帝御驾亲征以鼓励士气,宋真宗才勉强到达前线。最后,在宋军掌握大局的形式之下,宋真宗以胜利之威逼迫辽国和自己签下了“战场盟约”,也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之后两国罢兵,以金钱外交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
这个时间,长达了一百多年。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俗话说得好,不折腾就是仁政,就是文治武功,就是道德典范。因此宋真宗还是可以泰山封禅的,并没有那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