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为什么要羞辱孙策(袁术为什么会放走骁勇善战的孙策)
袁术为什么要羞辱孙策(袁术为什么会放走骁勇善战的孙策)高成县地处冀州为扬州刺史臧旻推举为茂才,出任高成县令(刺史臧旻举为茂才,除高成令)庐江太守正是后来江东赫赫有名、吴郡陆家的陆康。陆康,字季宁,吴郡人。陆康年轻时就有义烈之名(康少仕郡,以义烈称)
袁术为什么要对庐江动手,又要扯回徐州战局。
陶谦死后,将徐州交给了刘备,袁术听说徐州士族们这么不上道,居然推举刘备都不来找他这个四世三公的主公,大怒: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详见这篇:吕布袭占徐州后,为何而重新收容刘备?(吕布、袁术的联盟被谁破坏?)
袁术调集大军,同时向相邻的庐江郡征调粮草。
庐江太守正是后来江东赫赫有名、吴郡陆家的陆康。
陆康,字季宁,吴郡人。
陆康年轻时就有义烈之名(康少仕郡,以义烈称)
为扬州刺史臧旻推举为茂才,出任高成县令(刺史臧旻举为茂才,除高成令)
高成县地处冀州
河北民丰本就彪悍,每户人家都备有弓弩,之前的县令一上任,首先就征发民力修建城墙(县在边垂,令户一人具弓弩以备不虞,不得行来。长吏新到,辄发民缮修城郭)
陆康到任后,反其道而行之,将这些劳民的措施全部作废,百姓大悦(康至,皆罢遣,百姓大悦)
陆康的办法是啥呢?以恩信为治,寇盗亦息。
江东不少牛人都在河北磨炼过,丹阳郡的陶谦曾担任过幽州刺史,被河北彪悍的民风所浸染,这些江东士人都具备了强烈的尚武精神!
有了高成县的功绩,陆康之后又陆续升迁任武陵、桂阳太守,所到之处都得到称赞 (光和元年,迁武陵太守,转守桂阳、乐安二郡,所在称之)
一般爱民的好官在古代总会经历挫折,陆康的考验很快也来了,灵帝为了要铸造铜人,大幅加征税收,百姓贫苦(灵帝欲铸铜人,而国用不足,乃诏调民田,亩敛十钱。而比水旱伤稼,百姓贫苦)
陆康上表劝谏:陛下宜留神省察,改敝从善,以塞兆民怨恨之望。
灵帝大怒,宦官趁机诬陷他对皇帝不敬,用囚车押到廷尉审问(内幸因此谮康援引亡国,以譬圣明,大不敬,槛车征诣廷尉)
幸而御史刘岱(就是刘繇的哥哥,后来的兖州刺史)为陆康求情,才只以罢官,免归田里处分。
黄巾之乱爆发后,各地烽烟四起,庐江郡盗贼黄穰聚众十余万,攻陷了四个县。
朝廷紧急启用陆康,任命他为庐江太守,赴扬州平乱。
陆康就任后,树立恩信,赏罚分明,击破了黄穰为首的十余万流民军。
十余万这个量级,几乎可以比拟黄巾之乱的规模,可惜史料没有记载陆康是如何做到这点的,但从结果来看,陆康有当名将的资格!
更难能可贵的是,陆康不居功自傲,董卓之乱后,献帝几成傀儡,为各地诸侯所轻视。陆康忠于朝廷,坚持进贡,这样一位文武兼备,又忠于朝廷的汉臣实在太少了!
陆康的立场,也决定了他与袁术两人终有一战。
陆康对袁术的种种谋逆行为,早就不满,他对内宣布袁术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加紧整修战备。
对于袁术的借粮要求,陆康果断拒绝(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
大战一触即发。
袁术将攻城的重任交予孙策,同时允诺: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
拿下陆康,庐江郡就是你的了!
面对袁术开出的巨额“支票”,孙策大喜,更何况,他与陆康本就有一段私人恩怨。
孙策和周瑜同在舒县时,曾去拜访过陆康,陆康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孙策对此怀恨在心(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
但是真打起来,孙策才发现陆康的确不好惹!
1、陆康具备丰富的军事经验,曾击溃十万叛军。
2、庐江城防坚固。
3、陆康在庐江郡深得人心,听说庐江被围,手下的官吏、将士在外休假的,半夜都爬墙回来归队(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
孙策的攻城战打的十分艰难。
陆康心里也十分清楚,孤悬在江北的庐江没有外援,一旦粮食吃光,迟早会被袁术攻破。但忠于汉庭的他,绝不投降,死战袁术!
壮哉,陆康。
从194年起,直到195年,孙策整整打了两年才攻陷了庐江(围城数重,受敌二年,城陷)
吴郡陆氏损失惨重,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陆康也在城陷一个多月后病故(月余,发病卒,年七十)
好在围城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吴郡老家,为陆氏保留了崛起的火种(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
大名鼎鼎的陆逊登场了。
陆逊,字伯言,吴郡人。
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都尉。陆逊少时随陆康在其任所舒县读书(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
逃往吴郡时,陆康的幼子陆绩比陆逊还小六岁,家族崛起的重任只能由陆逊扛起(逊年长於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为了家族的利益,陆逊忍辱负重,放下与孙氏的恩怨,二十一岁时出仕孙氏,入孙权幕府,成为他的幕僚。
孙策拿下庐江,声望聚隆,袁术越发担心其不好掌控。
他再次食言,任用老部下刘勋出任庐江太守(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
这就是袁术坐不大的重要原因,出尔反尔,奖惩不公,如何服众?
孙策啥反应呢:策益失望。
他知道在袁术手下没有前途了,是时候张纮的B计划,打下江东,自立基业。
还得靠自己啊!
孙策和袁术摊牌:家有旧恩在东,原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
短短一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
1、投本土召募,孙策自己去募兵,不需动用淮南军力。
2、使君匡济汉室,这句话是真正打脸袁术,袁术心里早就没有汉室了,但是当面他还没办法否认!
3、助舅讨横江,这句是真正打动袁术的,因为刘繇已经成为袁术新的劲敌。
吴景出任丹阳郡太守不久,长安的朝廷派来了一位新刺史:刘繇。
刘繇凭借朝廷的名义顺利取得了江东三位太守的支持,又与陶谦的旧部丹阳兵结盟,将吴景赶出了丹阳郡(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
朝廷看刘繇立足脚后,为了恶心袁术,加其为扬州牧(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袁术与朝廷正式翻脸,索性自任扬州刺史(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
袁术派吴景反攻江东,但始终无法拿下刘繇的江北据点(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馀不下)
袁术这个人精哪能不清楚孙策所想(术知其恨),但刘繇在江东对袁术始终是一个威胁,两相对比,起码此时的孙策名义上还是他的部下,袁术最终还是放任孙策南行(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
袁术很“大方”,给了孙策千多人马(兵财千馀,骑数十匹,宾客原从者数百人)
他的算盘很精明,让孙策刘繇火并,他相信仅凭这点人马孙策是无法拿下江东的,等两人打的两败俱伤,他再来收拾残局(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
袁术还是低估了孙策,上一个江东霸王,可是打垮了数十万精锐秦军(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