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逊不希望张无忌像殷素素(谢逊几次欺辱殷素素)
谢逊不希望张无忌像殷素素(谢逊几次欺辱殷素素)如这段描述:“一日晚间,张翠山因白天没有安睡,这晚拥着海豹皮倚冰而卧,睡梦中忽听得殷素素大声尖叫:‘放开我,放开我。’张翠山一跃而起,在冰山的闪光之下,只见谢逊双臂抱住了殷素素,口中荷荷的,发出野兽的声音。”(谢逊、殷素素剧照)谁能想到,早年间的谢逊其实也算得上是文武全才,这也是为何阳顶天当年选择继承人时想到的便是他金毛狮王。而且在早期的连载版故事中,谢逊甚至得到一位江湖隐士传授三掌降龙十八掌,要知道若非郭靖家族的人,是不可能接触到三掌以上的降龙十八掌的,这人自然与郭靖的关系不浅,却能瞧得起谢逊,足见谢逊是个可造之材。可惜狮王在遭遇了自己师父的背叛,亲人尽数被杀的打击之后变得疯疯癫癫,时不时陷入癫狂的状态,会做出一些难以自控的事,比如他与张翠山夫妇流落冰火岛时,就几度对殷素素起了歹念。
若你是当年追连载的那批金庸迷,那么《倚天屠龙记》一定会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为这部作品先后换了几位主角,当你以为郭襄是主角时,金庸直接把舞台跳转到数十年后,郭襄直接被写死,当你以为张翠山是主角时,他又让张翠山自刎身亡,到最后你发现那身中玄冥神掌前途未卜的少年张无忌才是主角。
而后来的剧情基本就是围绕张无忌找义父展开了,说来奇怪,顺着剧情逻辑读下来,那谢逊当年可是对张无忌的母亲殷素素做出过不轨之事的,张无忌为何还会视他如亲人?结合金庸在此作中频频更换主角的做法,难不成这故事真是“想一出是一出,毫无逻辑的”?
(张翠山、殷素素剧照)
答案自然不是如此,儿时或许不懂,长大后便会知道金庸的安排十分符合人性。
一、狂怒的谢逊谁能想到,早年间的谢逊其实也算得上是文武全才,这也是为何阳顶天当年选择继承人时想到的便是他金毛狮王。
而且在早期的连载版故事中,谢逊甚至得到一位江湖隐士传授三掌降龙十八掌,要知道若非郭靖家族的人,是不可能接触到三掌以上的降龙十八掌的,这人自然与郭靖的关系不浅,却能瞧得起谢逊,足见谢逊是个可造之材。
可惜狮王在遭遇了自己师父的背叛,亲人尽数被杀的打击之后变得疯疯癫癫,时不时陷入癫狂的状态,会做出一些难以自控的事,比如他与张翠山夫妇流落冰火岛时,就几度对殷素素起了歹念。
(谢逊、殷素素剧照)
如这段描述:“一日晚间,张翠山因白天没有安睡,这晚拥着海豹皮倚冰而卧,睡梦中忽听得殷素素大声尖叫:‘放开我,放开我。’张翠山一跃而起,在冰山的闪光之下,只见谢逊双臂抱住了殷素素,口中荷荷的,发出野兽的声音。”
而后张翠山奋力阻拦,可谢逊的态度却是:“我姓谢的从来不知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见这姑娘生得美貌,今日便要占她身子,就算你是她丈夫,也给我站在一旁,乘乖的瞧着。你再多说一句话,我一掌先击你下冰山去。”
后来某日,谢逊又发疯,对着太阳怒骂,殷素素好心前来劝他回去歇息,谢逊却顺势抱住殷素素:“谢逊突然大叫一声,跳上来一把将她抱住,叫道:‘挤死你,挤死你!’殷素素身上犹似套上了一个铁箍,而这铁箍还在不断收紧。”
(殷素素剧照)
严格来说,谢逊不仅想欺辱殷素素,还想弄死她,简直是没把殷素素当人看。
就这样一个大恶人,为何后来的张无忌还视他如亲人?
二、孝顺的张无忌自张无忌随父母回到中原之后,他义父“谢逊”的名字就常常被他们身边的人提及。
其实对于张翠山夫妇来说,对于这个曾经有心杀自己,且有心对殷素素图谋不轨的恶人,应该是恨之入骨的,哪怕他们一同生活了几年,那也不过是逢场作戏,说白了,是因为荒岛之上若不互相帮扶,他们根本无法存活下来,属于无奈之举。
所以当武林群雄在张三丰的寿宴上向张翠山夫妇逼问谢逊的下落时,他们完全可以说出谢逊的下落,但他们没这么做。
而后来的张无忌也一直在打探义父的下落,后来也为了救义父而三次闯那三渡布下的金刚伏魔圈,差点为此付出了生命,而他的亲外公则是实实在在地死在了第二次闯阵之时。
可以说张无忌对谢逊是情真意切,根本没有半点怨恨,仿佛谢逊就是他的亲爹一般,这是为何?
有人可能想说了,莫不是谢逊才是张无忌的亲生父亲?毕竟当年谢逊的确是对殷素素做出了轻薄之举,而且张翠山夫妇也一度想让这孩子跟谢逊姓,起名谢无忌。
(张无忌、谢逊剧照)
显然这只是说笑,张无忌绝不可能是谢逊的孩子,当年谢逊只是有心轻薄殷素素,却并未得手,若剧情真往这个方向发展,那未免也过于狗血了。
简言之,在笔者看来,张无忌对谢逊的感情是真挚的,但不是因为血缘关系,而是因为他们在冰火岛上一同度过的那些日子是真心相待的。
而这也可以肯定一点,张翠山夫妇并没有将谢逊对殷素素做出的种种恶行说给无忌孩儿听,在张无忌心中,他始终是那个真心待自己的好义父,不过张翠山为什么要对此事有所隐瞒?
他是有苦难言。
三、无奈的张翠山张无忌对谢逊的认知,一方面是源于自己与谢逊相处时的感受,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父母的教导。
毕竟一个正常家庭原本是应该只有父母的,而他却多了一个义父,他难免好奇,而张翠山夫妇没有将谢逊的过往说出来,只有一个简单的理由,他本人难以启齿。
先说他为何不在天下群雄面前说出谢逊的下落,如果他说了,他就是出卖了与自己朝夕相处多年的“兄弟”,不论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否真挚,他此举都是不义的。
他说了,世人也会猜忌他为何要背叛自己的义兄,那就等于承认他们兄弟之间有嫌隙。
他说了,就等于告诉世人,自己是在“不断妥协”的情况下才能在谢逊身边活下来,因为以他和殷素素的武功水平,根本不可能是谢逊的对手,而当时的谢逊杀人如麻,他不可能放过张翠山和殷素素。
(殷素素、张翠山剧照)
如此一来,张翠山哪怕有再多的苦也只能往肚子里吞,他不可能做出背叛谢逊的举动,因为那无异于是扒掉了他自己的遮羞布。
也正因为如此,张无忌对过往的一切一无所知,他自然会视谢逊如亲人。
不得不佩服金庸,他对的确是将人性看透了,才会写出如此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