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敏感期孙瑞雪(孙瑞雪理论学习与整理)
语言敏感期孙瑞雪(孙瑞雪理论学习与整理)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得到如下3点:孩子仰望星空,夜空浩瀚的美触动了她的心灵但是当有一次,孙老师因为一次幼儿园园长培训交流机会,面对面观察到这个孩子时,看着他写字、做事,孙老师意识到:孩子靠这样得来的知识,是和生活无关、死气沉沉的。因为这个孩子“心智上很弱”:看上去不自信、不坚强果断。面对一些东西,只要外界不反应,他就不能确定,他不太会观察和思考。他不能很好地综合运用他所学的东西。辛辛一岁多还不会说话,她作为妈妈很焦急,就抱着孩子到处指认,教他“灯,灯,灯”,“书,书,书”,每天重复。但发现孩子依然毫无表情,“木木呆呆”。后来有天傍晚带辛辛出门,他想要上一辆卡车,她就带他上去了。孩子扒在车栏杆上触目远望,他注意到了头顶的湛蓝色天空,广阔深远。孩子看了很久。此时,她教孩子:“天!”,孩子回应:“颠!”。孩子一遍遍重复,学会的第一个词竟然是“天”!他观察到了天,对天有了感觉,而恰恰这个时候我把这个
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是孙瑞雪关于如何教孩子词汇,以及儿童的“智力”如何形成,这两方面的内容。具体介绍如下:
大多数人关于词汇的“启蒙”方法,和所秉持的关于“智力”的概念一位园长妈妈,在家里给孩子教词汇,她是这样做的:给家里门上贴上“门”字,给瓶子上贴上“瓶子”,如此很多事物,很多词汇,抱着孩子反复认读,如此教他。她的孩子到了4岁,已经会很多词汇,可以阅读了。
这位园长认为,用外界事物不断地刺激孩子,使得这些事物在孩子大脑中产生某种印象,这就是智力状态。
老师正借助卡片教孩子词汇
但是当有一次,孙老师因为一次幼儿园园长培训交流机会,面对面观察到这个孩子时,看着他写字、做事,孙老师意识到:孩子靠这样得来的知识,是和生活无关、死气沉沉的。因为这个孩子“心智上很弱”:看上去不自信、不坚强果断。面对一些东西,只要外界不反应,他就不能确定,他不太会观察和思考。他不能很好地综合运用他所学的东西。
孙瑞雪早期对儿子辛辛启蒙时候的做法和后来的经历辛辛一岁多还不会说话,她作为妈妈很焦急,就抱着孩子到处指认,教他“灯,灯,灯”,“书,书,书”,每天重复。但发现孩子依然毫无表情,“木木呆呆”。
后来有天傍晚带辛辛出门,他想要上一辆卡车,她就带他上去了。孩子扒在车栏杆上触目远望,他注意到了头顶的湛蓝色天空,广阔深远。孩子看了很久。此时,她教孩子:“天!”,孩子回应:“颠!”。孩子一遍遍重复,学会的第一个词竟然是“天”!他观察到了天,对天有了感觉,而恰恰这个时候我把这个词汇教给了他。
孩子仰望星空,夜空浩瀚的美触动了她的心灵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得到如下3点:
1.儿童学习词汇,真正能够掌握的,是自己有感觉,触动到了自己的部分。
2.普通的教,就是儿童把注意力转向什么,就教什么,但其实可能儿童注意到的是花朵上的斑点,你却教给他“花朵”,这种教,互相不理解,容易教糊涂。
3.孩子“注意到”和“感觉到”是不一样的,蒙特梭利是在后者的基础上“教”的。(这里的感觉,指的是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
蒙特梭利的“智力”概念蒙台梭利认为,词语捕捉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了明晰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就是“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儿童的学习,是通过感觉来开展,从婴儿期的用口感知、用手触摸,到后来的抓到、拿着,再到观察到等等,通过感觉,认识事物。每每这个时候,如果家长适时地告诉他词汇,他就能慢慢吸收到了。
孩子通过触觉、视觉感知事物,这样的情境下告诉孩子词汇更合适
现实中的遗憾现实中,在这方面,我们大人很容易犯两种错误:
一方面是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有时候话还特别多。
另一方面是孩子们感觉到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机会,没有教给他相应的词汇,甚至还会破坏他的感觉(比如把孩子正在触摸的事物抢走)。
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这样在强制中消失殆尽了。
后记如今家庭、学校里,也更多是在借用图画、绘本、卡片等,教孩子词汇,你们觉得这样的方式如何呢?
如果按照孙瑞雪的主张,想要让孩子们扩大认知,就需要一个更开放、更自然、更全面的环境让他们尽情触摸真实、感受自然,在那样的情景中,老师或者家长适时地告诉他们事物的名称、特点等等。现实中似乎很难实现呢。(不过要注意孙老师的理论更多针对0-6岁阶段的儿童)
自然界,是最好的教科书
如果学校实现不了,那么平时就需要抽空多带孩子户外活动,亲近自然,体验真实,这样才能有更多机会让他们感知、受触动,也才有机会教会他们眼前的事物到底是什么。光靠图片、视频,只是过了一遍眼,毕竟离孩子们的心,还是有距离的。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哦!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