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重点介绍(说说梨园戏的传统剧目荔镜记)
梨园戏重点介绍(说说梨园戏的传统剧目荔镜记)《荔镜传》毕竟是迎合知识分子或有文化的市民阶级观赏的,其传播和植根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赋予她强大生命力的是改编成传奇《荔枝记》——《荔镜记》之后,因为一搬上戏台,说、唱、歌曲就变得通俗而广为传唱。《荔镜传》传文分二卷,约25000字,采用分段、标目,不分回数。卷一分陈必卿实录 元夜卿琚偶会 卿到惠州入谒苏东坡庙 博罗停舟 卿会兄于五羊驿 琚谋春改林之婚 卿辞归 卿回潮州 五月六日琚投荔于卿 卿为荔留 琚梦镜坏 卿坏镜于王家 卿左轩自寓 琚吊镜 卿示意于琚 琚梦镜圆 卿叙镜 卿琼论帚 春正月卿在潮操琴 琚观乐论人 琚论荔 卿倦归 春试琚 卿遗书于琚。卷二分卿执盥琚祷于春熙亭卿窥视之 卿求春……一共分六十段。中间穿插大量诗词,每段一首至四首不等,共七十四首;借用许多典故,以古喻今。这种《传》是唐宋传奇向明传奇过渡的体式。《中国戏剧通史》记述:“福建的梨园戏《陈三五娘》,就是《荔枝记》到《荔镜记》
《荔镜记》是梨园戏最流行的传统剧目。在长达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些变化。最后以《陈三五娘》的名称流行。陈三和五娘的爱情故事,在闽南地区家喻户晓,在东南亚闽南话地区也世代相传。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她经历了故事流传、写成故事、编成戏剧几个阶段。
故事讲的是:泉州城北朋山岭后,有陈氏世家。大哥是广南转运使,和夫人要去上任。其弟陈必卿,排行第三,读书尚未登科举,人称陈三。陈三送哥嫂上任,到潮州遇上黄家小姐五娘,互相倾慕。陈三送哥嫂后回潮州,五娘投荔枝手帕定情。为了实现爱情,陈三不惜代价,化装磨镜师父,为五娘家磨宝镜,故意摔破宝镜,甘心为佣人三年抵偿。两人通过婢女益春定情。有当地土豪武举林蚮,仗势压黄家把五娘嫁与之,陈三和五娘情急,几经周折一起出走。陈三不幸被捕,发配崖州。幸好其兄闻知,揭露林蚮罪状救出陈三。陈三偕同五娘、益春回泉州。
据传梨园戏《陈三五娘》是以明代泉州人李卓吾所作的文言小说《荔镜记》为祖本。清代泉州人龚显鹤有诗云:“北调南腔一例俱,梨园爨本手编摹。沿村《荔镜》流传遍,谁识泉南李卓吾。"
但实际上它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故事,是不是李卓吾撰写或改写成书,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证实。而根据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前,已有《荔枝记》在泉州、潮州一带演出,就证明它不可能出于李卓吾之手;如果说经其评点,可能性就较大。
《中国戏剧通史》记述:“福建的梨园戏《陈三五娘》,就是《荔枝记》到《荔镜记》几百年长期演出流传、不断加工整理的结果,至今流行于闽南一带的舞台上”《荔枝记》就是从《荔镜传》文言小说改编为戏剧的,因此它是祖本,泉州梨园戏还保存着清代木刻本《荔枝记》,其他还有《荔镜奇逢集》。
《荔镜记》也流传国外,并为人珍藏。嘉靖丙寅(1566)余新安版,收藏在日本千叶书屋;万历(1573-1619)版本,收藏在英国牛津大学;万历辛巳(1581)版本,收藏在奥地利维也纳国立图书馆;清顺治辛卯(1651)刊本,为日本京都神田喜一郎收藏
从《荔镜记》到《陈三五娘》,剧中人物、情节也有变化。如王九郎改为黄九郎、王五娘改为黄五娘、王信娘改为府口姨;论荔改为破镜为奴等等。
《荔镜传》传文分二卷,约25000字,采用分段、标目,不分回数。卷一分陈必卿实录 元夜卿琚偶会 卿到惠州入谒苏东坡庙 博罗停舟 卿会兄于五羊驿 琚谋春改林之婚 卿辞归 卿回潮州 五月六日琚投荔于卿 卿为荔留 琚梦镜坏 卿坏镜于王家 卿左轩自寓 琚吊镜 卿示意于琚 琚梦镜圆 卿叙镜 卿琼论帚 春正月卿在潮操琴 琚观乐论人 琚论荔 卿倦归 春试琚 卿遗书于琚。卷二分卿执盥琚祷于春熙亭卿窥视之 卿求春……一共分六十段。中间穿插大量诗词,每段一首至四首不等,共七十四首;借用许多典故,以古喻今。这种《传》是唐宋传奇向明传奇过渡的体式。
《荔镜传》毕竟是迎合知识分子或有文化的市民阶级观赏的,其传播和植根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赋予她强大生命力的是改编成传奇《荔枝记》——《荔镜记》之后,因为一搬上戏台,说、唱、歌曲就变得通俗而广为传唱。
《荔枝记》演出本,全剧四十六出,以陈三与五娘偶然相逢产生爱情为线索,强调这对青年男女为争取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敢于冲破封建婚姻制度和家庭旧礼教的束缚,敢于和社会恶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荔枝记》早在明嘉靖年间就已有刊本行世。日本千叶书屋藏《北曲荔镜记全文》,其末页有栏有书坊告读者白:“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叶,共五十五出),因前本《荔枝记》言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记》。买者须认本堂余氏新安云耳。嘉靖丙寅年。”这段告白记述从《荔枝记》到《荔镜传》的刊印过程。
《荔镜传》和《荔枝记》内容大体一致,而出目有增删。《荔镜传》开头,末上场就说明故事梗概。
〔西江月〕(末上)出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自然由命。
公子伯卿,佳人黄氏,窈窕真良,因严尊许配呆郎,自登彩楼选同床。却遇陈三游马过,荔支抛下绿衣郎。陈三会合无计,学为磨镜到中堂。益春递简,得交鸾凤。潜地私奔,被告发遣。逢伊兄运使,把知州革除,夫妇再成亲。襟怀慷慨陈公子,体态清奇黄五娘,荔为支成夫妇,一世风流万古扬。
(末)一家富贵感上天,(丑)衣锦回乡再团圆。
(外)林大发配崖州去,(占)知州贪赃罢职还
(生)宝镜重圆今日会,(旦)荔枝为记两口传。
(净)潮阳隔别千山外,(合)闽泉会合旧姻缘
这样的结构、表演,符合宋元南戏的规格,所采用曲牌跟《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宋元戏文辑佚》所收录的曲牌许多是相同的,但它的曲调是南曲,这些曲牌和南曲的结合,丰富了南曲的音乐。
《荔镜记》的演出,博得泉州至潮州广大地区观众的欢迎,久盛不衰。据清道光《厦门志·风俗》记载,乾隆间厦门演《荔镜记》“淫词丑态,穷形尽相,妇女观者如堵,遂多越礼私逃之案。前署同知薛凝度禁止之”。
解放以后,剧本再次处理,从戏文到演技有很大提高,并拍摄成电影,多次上北京和出国演出,获得殊荣,证明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泉州保存的戏文集不多,这和宋末元初所遭受的浩劫有关;因泉州遣受兵火,焚毁者不少,保存者还有《斑枝记》(攀枝记),又名《连理生韩琦》。
《斑枝记》(攀枝记)故事:宋泉州知事韩国华,年老无嗣。一日,夫人朱氏晨见榕树开斑枝花,令婢连理摘送书斋与国华观赏。国华梦中见连理分花,连理来时正应所梦,遂留伴宿。后连理怀孕,朱氏不能容,百般折磨,连理临盆逃匿城隍庙,生下韩琦,留下孩子和血书,继续逃难。韩琦长大后,中状元,回泉州省亲,夜宿德济庵。老尼思儿哭泣,韩琦老仆人义德把血书事告知主人,于是母子相认。
当时肯定有剧本,湮没后就只靠口手相传,这个故事发生于泉州,戏流行于泉州,解放前还靠师父蔡尤本口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