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钟柳红贺景新(钟柳红的成名之路)
客家山歌钟柳红贺景新(钟柳红的成名之路)为了让客家山歌更好的传承发展,钟柳红还善于在培养听众观众方面下功夫。从2003年开始。他与梅州红星影视公司合作,制作了<奇冤昭雪><劝世歌><情愿唱歌过逍遥>等一百多部音像作品。传遍全球有客家人的地方,山歌唱出好兆头,一路走来,钟柳红给大众带来了欢乐,也靠说唱改善了生活,并让五句板在传承创新中绽放异彩。钟柳红表示,作为五句板传承人,会继续做好传帮带工作,让客家优秀文化代代传扬。 九十年代初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听五句板说唱的人逐渐减少。但执着的钟柳红没有放弃,相信本土的东西有生命力。1997年,他创建了红星艺术团,由于善于运作,演职人员很快发展到二十多人,每年应邀参加拜寿,民俗节庆,奖教奖学金颁发仪式等,助兴演出两百多场次,足迹踏遍兴宁的山山水水,乃至河源、惠州、广州等地。所有节目均自导自编自演,而五句板始终是节目中的亮点,难得的是他成了靠说唱发家致富的人。
五句板,旧称“勺食歌”也称为竹板歌,虽然看似土俗,但兴宁市艺人钟柳红却靠唱五句板发家致富,也成就了山歌事业。他从艺三十多年来,出版的专辑一百多部,教出了四十余名歌手。获得了“梅州山歌大师”,“梅州优秀文艺家”的诸多荣誉,为繁荣客家山歌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他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板歌代表性传承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山歌大师钟柳红,沿着他的艺术之路,感受他的艺术心灵。
说起钟柳红,在兴宁乃至梅州及河源、惠州等客家地区可谓大名鼎鼎,但很少人知道他学艺的艰辛,今年五十多岁的钟柳红是兴宁市刁坊镇新光村人,从小就跟着生产队的广播学唱客家山歌,十五岁入选大队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二十岁时,他听到民间艺人说唱五句板传本,如痴如醉,从此只要知道哪里有五句板演出,再远他都赶去听,他找了七八个老艺人,但由于前辈保守而没一个愿意教他,最后他找到当时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罗满,便买了酒菜,带上妻子一起上门拜师,如此多次花费了他当时约一年的收入。
此后,他白天干活晚上练唱,结果干扰到邻居,被骂作“狂鬼”,只好躲在坟场和村里的小河水声最响处练唱,为了检验自己的唱功,刚好邻居有三用机,钟柳红和妻子就替这位邻居免费挑了二十四个工日的土方,获得一个月的三用机使用权,他录,放自己唱的五句板,又播放老艺人的磁带,对比、揣摩、改进,接着,他在本村及周边免费演出一个月,反响良好。
钟柳红不仅爱唱五句板,而且认定五句板有市场前景。1983年二十出头的钟柳红没有随大流外出打拼,而是选择说唱五句板传本为业,令人不解,然而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由于群众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以叙事见长,具劝世教化作用的五句板说唱在梅州十分风行,技艺日进的钟柳红,用心用情唱出了百姓的心声唱出来时代风采,深受大众欢迎,十年后便创造了单日唱四场,单月收入2万元的业绩,就在当时算的上是高收入了,让钟柳红一家过上殷实的生活。
九十年代初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听五句板说唱的人逐渐减少。但执着的钟柳红没有放弃,相信本土的东西有生命力。1997年,他创建了红星艺术团,由于善于运作,演职人员很快发展到二十多人,每年应邀参加拜寿,民俗节庆,奖教奖学金颁发仪式等,助兴演出两百多场次,足迹踏遍兴宁的山山水水,乃至河源、惠州、广州等地。所有节目均自导自编自演,而五句板始终是节目中的亮点,难得的是他成了靠说唱发家致富的人。
五句板在很多人看来显得土俗,但钟柳红使它登上大雅之堂,他在保持客家山歌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借鉴戏剧诙谐逗乐等表演手法,在各种表演和比赛中深受好评。他演唱的山歌上过央视及广东卫视等。他还被广州歌舞团,广州战士歌舞团及星海音乐学院聘为指导老师。
由于不懈努力,钟柳红成了山歌大赛中的获奖“专业户”,从他在1990年梅州山歌擂台赛中获得优秀山歌手称号至今,已获得上百项荣誉,其中2003年,梅州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山歌节,他在擂台赛中获得一等奖,他还连续多年在东莞凤岗举办的六省山歌大赛中获得第一名,这些荣誉既记录了他奋斗的足迹,也见证了党和政府对山歌艺术的重视。如今作为资深山歌大师的钟柳红依然活跃在各类山歌大赛中,不同的是,他不再是参赛选手,而是评委,可见他在客家山歌艺人圈子中的分量。
为了让客家山歌更好的传承发展,钟柳红还善于在培养听众观众方面下功夫。从2003年开始。他与梅州红星影视公司合作,制作了<奇冤昭雪><劝世歌><情愿唱歌过逍遥>等一百多部音像作品。传遍全球有客家人的地方,山歌唱出好兆头,一路走来,钟柳红给大众带来了欢乐,也靠说唱改善了生活,并让五句板在传承创新中绽放异彩。钟柳红表示,作为五句板传承人,会继续做好传帮带工作,让客家优秀文化代代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