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媳妇本地郎搞笑名场面(外来媳妇本地郎式)
外来媳妇本地郎搞笑名场面(外来媳妇本地郎式)(三)2010年至今——“长久霸屏”的长寿剧与昙花一现的新短剧此类短剧,成本投入小,所需的回报周期也颇长。要塑造一个真正家喻户晓的角色,则需要长期的沉淀与人气的积累。一套“低投入,高产出,长期拍”的模式开始在广东剧中流行。(二)2000年至2010年——情景短剧的“春天”到了新世纪,广东的电视剧制作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全面迎来了短剧时代,继2000年推出《外来媳妇本地郎》之后,《开心廿四味》(2002)、《乘龙怪婿》(2004)、《大话黄飞鸿》、《山水友相逢》等情景短剧也接踵而至。这些短剧虽短,却创造出了很高的收视,有了很好的回响。以《外来媳妇本地郎》为例,据资料显示,《外来媳妇本地郎》剧开播前,珠江频道收视率按央视索福瑞统计仅为 6 至 7 点;《外来媳妇本地郎》剧开播后,其收视率 3 个月就达到了两位数,半年后突破 20 点,这就意味着该剧拥有近 2000万观众的收视群体。【2】该剧
近日,反映广东特色的广东本土自制电视剧,陷入了江郎才尽的境地,《外来媳妇本地郎》、《新七十二家房客》等剧集,均开拍超过十年可拍的题材也基本拍尽。留给观众的只剩下情怀。莫讲吸引新观众,甚至连保留老观众都成问题。曾几何时,粤派电视剧独树一帜,开全国风气之先。本文将梳理“粤派”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希望可以总结出“粤派”电视剧发展不如前的一些原因。
“粤派”电视剧的三个发展阶段(一)90年代到2000年—长剧为主,短剧为辅
改革开放初期,乘着政策与地域的优势,广东的经济飞速发展,其电视剧文化产业也随之而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可以讲得上是粤制电视剧的“黄金十年”,《外来妹》(1991)《情满珠江》(1994年)、《农民的儿子》(1995年)、《英雄无悔》(1996年)、《和平年代》(1997年)、《军嫂》(1997年)像重磅炸弹先后引爆中国电视剧市场,四年内连获五个“五个一工程奖”,几乎囊括飞天奖、金鹰奖,为南派电视剧赢得了声誉,也给“南派电视剧”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形成了当时电视界京沪粤三足鼎立的局面。【1】 这些电视剧是对八十年代广东制作剧集《虾球传》、《公关小姐》等电视剧的进一步发展。这一些电视剧虽以普通话为主,但其题材大多那时广东发展情况的一个写实,生动展现了“逃港潮”、“外来工南下”、香港即将回归的粤港交流等多个反映社会现实的话题。不仅为省内观众所熟知,也成功让广东电视剧走出去,斩获多个国家级奖项。
电视剧《万花筒》剧照,该剧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电视系列短剧
(二)2000年至2010年——情景短剧的“春天”
到了新世纪,广东的电视剧制作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全面迎来了短剧时代,继2000年推出《外来媳妇本地郎》之后,《开心廿四味》(2002)、《乘龙怪婿》(2004)、《大话黄飞鸿》、《山水友相逢》等情景短剧也接踵而至。这些短剧虽短,却创造出了很高的收视,有了很好的回响。以《外来媳妇本地郎》为例,据资料显示,《外来媳妇本地郎》剧开播前,珠江频道收视率按央视索福瑞统计仅为 6 至 7 点;《外来媳妇本地郎》剧开播后,其收视率 3 个月就达到了两位数,半年后突破 20 点,这就意味着该剧拥有近 2000万观众的收视群体。【2】该剧甚至打破了香港剧在广东地区的长期垄断局面。在另一方面,《外》剧开播以来吸引了大量广告投放,年均广告额从原来的4000万元达到了目前的1亿多元,撑起了其播出频道广东珠江频道广告收入的“半壁江山”。而与高额广告额相比,剧集的拍摄成本却十分低廉,平均每集只需投入4万元左右,一年下来才不过800多万元,由此可见,此剧的投入产出值相当惊人。【3】
拍摄于2003年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电影版,特意邀请香港著名导演与演员参与制作,可谓是《外来》的高峰期。(上图)
此类短剧,成本投入小,所需的回报周期也颇长。要塑造一个真正家喻户晓的角色,则需要长期的沉淀与人气的积累。一套“低投入,高产出,长期拍”的模式开始在广东剧中流行。
(三)2010年至今——“长久霸屏”的长寿剧与昙花一现的新短剧
短期的低投入,高回报吸引了多部短剧不断冒起。但到了2010年之后,就很少再有具有较高反响的新短剧产生,直至今日,长期占据荧幕的主要是两部拍摄超过十年的“长寿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与《七十二家房客》。期间虽偶然有新短剧出现,例如《我要发达》(2011)和《同居男女》(2014)等但都因为没有创造出很好的效益与知名度而很快停拍。
短剧《同居男女》(2014)
发展轨道转变的原因(一)长剧变短剧——资金短缺下的无奈
进入新千年以后,广东地区可以拿得出手的长篇剧已是很少,这与港剧的品质逐渐变差,粤语剧的市场萎缩不无关系。特别是在2010年后,曾经引领粤语电视剧潮流的TVB因为垄断缺少竞争以及演员片酬偏低等原因致使演员大量“离巢”,剧集收视不断下降。大量的人才与资金都流向粤语区以北的地方。连曾经居于娱乐中心地位的香港尚且不能避免资源流失的命运,临近香港的广东,在失去地缘优势后,广东本土剧的生存情况更是可想而知。2000年,广东剧的形式由拍摄长篇剧转为发展情景短剧,与其说是“华丽转身”,不如说是在资金短缺下的无奈之举。幸运的是,凭借着一系列偶然的机会,例如,避开了香港台播剧的黄金时间、当时可供选择的国内其他频道较少的因素。当然,短剧的受欢迎与剧组自身的创新思维也是分不开。 90后童年回忆之一,古装短剧《乘龙怪婿》 例如,《乘龙怪婿》充分借鉴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在拍摄古装剧的同时又融入了“超女”、减肥、油荒等当时的时尚元素,又借着贾家四个女婿的名字映射广州的四个地名;令观众乐在其中,让观众喜闻乐见。
《成龙怪婿》剧照
当时才让《外来》等本土短剧成功突围而出,并开创了新世纪广东剧的“短剧化,低投入,长时播”的崭新模式,成就了本土自制剧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小阳春”。但值得注意的是,剧集投入低,所造成的则是剧集规模小以及制作亦不能十分严谨考究,因此造成了观众所言:“剧情多漏洞,布景多随意。”的问题。加上,随着电视剧观看设备的发展,资金的北流也令省内观众观看的电视剧比起之前有更多选择。观众有更多机会观看到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大制作”电视剧,以早前大火的《延禧攻略》为例,剧集总投资超过3亿,仅仅一套皇后服饰通过人工缝制出来就需花费40万。(资料来源网络)相比于一集成本仅为几万的《外来》,总体质量谁会更好,则可谓高下立判。另一方面,长时段的播出,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剧集的前后衔接不上以及观众的视角疲劳的问题。
(二)短剧变“长寿”剧——人才外流的无奈
一些观众认为,近年来,广东本土剧变为“长寿剧”令剧集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倒不如挺拍旧剧,转拍新剧。但要拍新剧,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本土剧的面前,本土剧的剧集能够投入的资金很少,这意味着的是剧集主创人员以及演员的工资也会较一般剧集低。具资料显示,《外来》的主要演员的一集的片酬只有1000元,而且长期维持不变。而国内一线演员拍剧集一集的片酬在2011年时就已达到100万(来源网上),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令本土剧剧组内不少人有了离开的念头,也令新生代没有了投身本土自制剧的热情。因此,现在观众时常在荧幕上看到的本土剧演员都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
南方卫视《七十二家房客》剧照
例如,本土自制剧中的一对老“cp”,他们既是《都市笑口组》里的“秋香”和“富贵”,也是《乘龙怪婿》中的“秋香”和“武德训”,最近也是《七十二家房客》中的“奀妹”和“西洋蔡”。三套剧时间横跨超过十年,可见本土剧中“新面孔”之缺乏。而在编剧方面则更是如此,一位编剧几乎都参加过《乘龙怪婿》、《广州人家》、《外来媳妇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等多部短剧的制作。笔者也曾经想过,停拍“长寿剧”,重新制作新的品牌短剧。但在编剧、演员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即便有新剧上画,也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总结广东的本土剧再难以创造辉煌,有人归咎于广东地区是“经济强,文化弱。”但事实上又并非如此,有一些全国驰名的大剧。 例如《潜伏》等都离不开广东(南方)电视台的参与制作,只是这些电视剧再也不能像之前的那些剧集一样带有鲜明的广东特色。强大的资金支持与创作团队并没有用于拍摄广东本土剧。而另一方面,广东的本土剧则拘泥于“短剧化,低投入,长时播”的模式。以《外来》为例,即使现在的剧本质量不断下降,收视即使大不如前,凭借着《外来》这样一块大的招牌,剧组照样能够取得高于成本的经济收益。正是这样对品牌的依赖心理,自然会令本土剧摆脱不了“又长又臭”的标签。资金、人才的缺乏,安于现状的心理可谓是当下广东本土剧前进的最大障碍。
特别鸣谢:b站UP主“粤语卜卜斋” 为本文创作提供的宝贵意见!参考文献[1] 朱剑飞 周睿.社会转型期的南派电视剧发展模式初探——以《情满珠江》《娘》《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为例[J].南方电视学刊 2012(05):41-45.
[2] 杨坤标,《<外来媳妇本地郎>突破千集大关》,广东电视台互联网站,2006 年 2 月 16 日 gdtv.gov/newpage/dabenying/list.asp?NewsID=39146&type=1&page=7. [3]信息时报,《粤派电视剧华丽转身 投资吃一堑长一智》,新浪网,2009年5月17日.
[3]信息时报,《粤派电视剧华丽转身 投资吃一堑长一智》,新浪网,2009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