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新支付渠道:0基础开启 支付之门

最新支付渠道:0基础开启 支付之门3)支付工具的演变支付的技术依赖从有形金银货币时代的运输技术,纸质货币的制造和防伪技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货币存储加密和数据传输技术。1)支付定义的演变社会发展的不同,货币的形式和制造技术的变革;支付的定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曾经的物物交换,到现在的资金转移,支付的定义也在随着经济活动的繁荣和技术的变革而不断丰富和更新。2)支付技术的演变

图1-8:网银联业务架构

二、支付观

从咿呀学语开始,我们都是从懵懂无知到博学睿智;同样学习支付也是,从宏观上整体认知支付,可以为更好的掌握支付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泛泛而谈的聊一聊“支付观”。

1. 支付方式的演变

货币是支付的基础,货币在社会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职能和形态,从最原始的具体物体为货币下催生的物物交换支付方式,再到铸造技术发展之后的金银铜币的中间媒介支付方式;再到近代国家信用背书下的纸质货币以及票据等近代支付方式;以及目前数字时代的数字货币形态下的互联网支付、数字货币等的现代支付方式。

2. 支付在时间上的演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支付在时间上的变化,能让我们预见未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看支付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支付定义的演变

社会发展的不同,货币的形式和制造技术的变革;支付的定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曾经的物物交换,到现在的资金转移,支付的定义也在随着经济活动的繁荣和技术的变革而不断丰富和更新。

2)支付技术的演变

支付的技术依赖从有形金银货币时代的运输技术,纸质货币的制造和防伪技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货币存储加密和数据传输技术。

3)支付工具的演变

从以往的以物换物工具,金银铜币工具,到现代的银行卡、票据、预付卡、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多样的支付工具。

4)支付参与者的演变

从原来的一对一参与者,到后来的钱庄镖局,到当下的央行、支付服务机构等更多的参与群体。

5)支付系统的演变

最明显的就是从原来的无系统,到近代的简约系统,再到近代的多层服务组织参与的复杂支付系统,如当下中国清算体系的人行支付系统、银行支付系统、清算机构与支付机构的支付系统、交易发起者的支付系统等。

6)支付时代的演变

不同的社会时期催生了不同的支付时代,我们不妨将他们分为远古以物换物为支付基础的旧支付时代,近代以金银纸币为支付基础的传统支付时代,以及现在以互联网等更多货币形态为基础的数字支付时代。

3. 支付在空间上的协同

经济活动的发生催生了支付的产生,从空间上看每一次支付都是在众多参与者的协同下完成。

1)用户

是支付交易的消费者和发起者,他们基于生活和社会活动需要,购买商品,购买服务而发起支付动作。

2)商户

是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并且为个人以及企业用户提供商品交易线下或线上场所以及支付服务。

3)非金融支付机构

是支付服务提供者,包括支付代理商、四方支付机构、三方支付机构等非金融支付机构,他们向商户提供效率更高、体验更好的支付服务解决方案。

4)清算机构

是支付过程中跨行清算的重要参与者,实现银行与银行之间清算指令的传输交换以及向人行支付系统发起清分。

5)银行

金融基础提供者,为个人以及企业提供最基础的结算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

6)央行

货币发行、支付政策、资金监管的履行者,向社会提供最基础的法律政策支持以及支付基础设施,包含大小额支付系统以及清算账户基础等基础能力。

4. 支付在流程上的联动

从流程上看每一次交易的发生,每一次支付动作都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去描述。

1)支付的意识流动

这是交易发生的基础,是人们消费的冲动以及支付的意愿的变化;从看到一个精美的商品到产生了购买的欲望,选择最佳的支付手动进行支付动作。

2)支付的信息流动

整个交易过程中的单据的产生和记录,数据的产生和传送;用户购买下单,先生成订单、支付的账单、身份的验证、支付指令的发起以及传输等信息的流动,推动这交易的进程。

3)支付的资金流动

完成最后的债券关系的清偿,消费方付出资金,销售方获得资金,资金在不同参与者的不同账户之间完成最后的转移支付的三流联动,整个支付过程不同的流动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意识、信息、资金相互联动。

5. 支付在时空上的运动

我们将支付在时空上划分成三个阶段,交易,清算,结算;这也是一切支付行为的核心组成框架。

1)交易

即用户进行支付的发起、身份的确认、单据的生成等一系列动作。

2)清算

是基于生成的交易单据进行数据的交换、归集以及清分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交易本金和手续费的计算以及按照对象汇总生成应收应付金额,并将支付发送给清算方。

3)结算

是按照清分结果完成最后的资金实际转移的过程。

交易、清算、结算的关系如图1-9所示。

图1-9:支付通用架构模型

当下的支付体系靠单个企业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依赖众多参与者共同完成,所以,交易、清算、结算就在多个参与者之间链接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流”的链接,如图1-10所示。

最新支付渠道:0基础开启 支付之门(1)

图1-10:支付信息流的链接

6. 支付生于系统而由超越系统

从广义上看现代支付是超越系统的,因为支付无处不在,它永生于“观念”从狭义上看,现代支付或是寄生于系统的,以人行支付系统为核心,以商业银行等支付参与组织支付系统为基础,以商业活动企业支付系统为场所,以用户支付应用为起点……通过这样的跨越时空、主体、意识的支付协同网络,成就了现代支付的繁荣。

三、支付的账户基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许不恰当,但可以说明,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平台或者场所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结局同样,我们常说的人各不同,更多也是基于其性格、职业、观念、成就所言;但作为生物而言,我们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两只胳膊两条腿”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人”从不同的维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个体或者群体。

首先,我们从系统层面来看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相互协同、竞争以及依赖;从身份的角度看“我们是人”。

其次,从角色去看,我们又有不同的角色,同一个个体的“人”可以是丈夫、是教师、是儿子、是别人的男女朋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色上又拥有不同的信念或者观念,就如作为父亲的角色一样,有些父亲提倡散养,有的父亲提倡精致的养。不同的观念铸就了我们会选择培养不同的能力,去做不同的事情,去适应不同的环境……

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同一个事物,这个层次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更可以是观念上的,同样我们从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上去理解和认识账户。

1. 账户的本质

我们总是迷惑什么是账户,我想我们是迷惑于账户的不同角色,迷惑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住账户的本质。

就像银行的结算账户与微信的零钱账户,看起来是不同的,那是因为其承担了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信用和社会职能;但是究其本质,皆为账户,没有不同;有余额,有流水,有流水对余额的更新,如图1-11;所以账户的本质是什么呢?

图1-11:账户结构的示意图

首先,我们来看账户存在的意义,那就是电子货币的载体,对经济活动产生的支付信息的记录;这就是账户的本质,存储电子货币,以及支付信息;而货币存在的意义就是“等价物”,也就是支付的媒介;而作为支付媒介,当下的货币或者电子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

图1-12:货币的媒介作用

其次,为什么可以作为等价物用于交换呢?那就是其本身的“信用”,不同货币的发行者就赋予了不同种类货币的不同的信用,不同种类的货币的存储就产生了不同种类的账户,如图1-13所示;这就是账户的不同之处,不同于存储的货币的不同,不同于货币存储主体的不同,同样不同于货币信用的不同。

图1-13:不同机构的账户信用

2. 账户的种类

基于账户的本质,我们知道了如何去理解不同种类账户,我们应该从其发行主体,不同货币资产,不同货币信用去区分,如此我们可以将账户做如下的分类和分层。

1)人行的清算账户

这是拥有国家信用的账户,存储着央行货币资产;又可以分为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准备金账户我们应该知道就是各银行在人行存储缴纳的“保证金”,确保银行有一定的抵偿能力,我们经常听到的“降准”就是降低这个准备金账户缴纳的比例;备付金账户我想大家也都知道,就是用于银行间或者其他支付服务组织间支付清算,支付机构在人行的监管账户就是备付金账户,目前要100%存管。

图1-14:央行的清算账户

2)银行结算账户

这是拥有银行信用的账户,存储着银行存款货币资产;又可以分为个人结算账户和企业结算账户;个人结算账户就是以个人为账户开户主体,存储个人存款的账户,按照开户渠道和验证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一二三类账户。

这个就不细讲了,感兴趣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企业结算账户就是以企业为开户主体,存储企业存款的账户,可以分为基本账户,一般账户,专用账户,临时账户四种。

最新支付渠道:0基础开启 支付之门(2)

图1-15:商业银行的结算账户

3)支付账户

这是拥有支付机构信用的账户,存储在支付机构的虚拟货币资产;也可以分为个人支付账户和企业支付账户;个人支付账户按照开户渠道和验证要素的不同可以分为一二三类账户,这个也不细讲其不同了。

最新支付渠道:0基础开启 支付之门(3)

图1-16: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

4)企业虚拟账户

这是拥有企业信用的账户,存储在企业自建虚拟账户体系的账务记录;这类更灵活,但本身并不具备多么高的信用;企业的信用相对于上面几类账户而言太弱了。

最新支付渠道:0基础开启 支付之门(4)

图1-17:普通企业的虚拟记账账户

3. 账户与支付

电子账户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服务于支付,大大提升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支付效率,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不同的电子账户组成了支付的基础;而不同的账户基础又服务于不同的支付场景,那么不同的账户有用于支撑哪些支付行为呢?而支付行为的发生又依赖什么呢?

支付行为的发生依赖于账户的同时,也同样依赖于支付工具,依赖于不同的支付清算系统,支付工具比如银行卡,支票,汇票,预付卡等等,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详细讲解支付工具;支付清算系统比如人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的支付系统等。

1)人行的清算账户

用于进行不同组织的资金监管及相互之间的资金清算,比如银行与银行间的资金清算,支付机构与银行间的资金清算;这个支付清算的执行就是依靠借记和贷记不同的清算账户实现;同样清算组织比如银联可以向人行发起即时转账来促成各组织间的账户清算。

2)银行的结算账户

用于个人与企业主体间的结算,也是通过贷记或者借记对应账户实现资金的结算;比如企业要给员工发工资,那么银行就可以借记企业对公账户贷记个人结算账户完成工资的发放,如图1-19所示。

图1-18:银行的工资发放账务处理

3)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

可以用于个人的消费付款,企业的代收款以及代付款,原理与其他类型账户一样,所以以上不同的账户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共同支撑这社会的经济活动需要的支付能力和账户基础。

4. 账户协同

不同的账户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协同,分层工作;就像我在支付宝里提现了我的账户余额到我的招商银行卡。

首先,是支付宝要向银联发起付款请求,由银联将转账的支付信息转接给招商银行,支付宝扣减我在支付宝开通的支付账户余额。

其次,是招商贷记我的招商个人结算账户账户余额完成入账最后是银联要向人行发起对支付宝和招行的资金清算;人民银行要借记支付宝的备付金账户,贷记招行的备付金账户,完成两家组织在人行的备付金存款的资金转移,如图1-20所示。

最新支付渠道:0基础开启 支付之门(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