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削减计划全过程(人类削减计划演绎着阶层流动的可能性)
人类削减计划全过程(人类削减计划演绎着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差距永远都在,而且只会越来越大。tough模式下的人生,你准备好了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影片就是我们高考制度的一种写照。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高考还是迄今为止最为公平的阶层晋升方式,虽然这种晋升作用越来越弱化了,但是阶层上升的通道还没有完全关闭。当一个社会体制愈加健全之后,底层人们的命运将更难得到改变。而对于所谓的精英阶层的子女而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体制外的教学,他们需要的不再是阶层晋升,而是地位的维持。然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男主角Blake,作为精英阶层的代表,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官二代”,在这场命运的考试中犹如开了挂般的一直通过测试,甚至是在最后的测试中全部选”D“的“自杀”般答题下还通过了考试,让这场看似公平的测试显得有些滑稽和讽刺。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在高考这个对于所有人来说都“相对公平”的考试中,“校长点名制”、“高考加分制”这些额外
电影海报
2016年10月上映的这部电影《人类削减计划》,描述未来的世界实施严格人口控制政策,所有学生必须接受一项关乎命运的测试(实际上就是期末考试),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末尾5%就会被“抹杀”,也就是所谓的“削减”。这部片子从一开始就打着惊悚片的旗号,而实际上说它是一部“教育研讨片”更为恰当。
这部片子在许多方面被广大观众所诟病,剧情逻辑有BUG,故事完整度不够,人物塑造不够典型等等。然而,在我看来,这部只有1个半小时不到的电影所承载的内容还是足够有分量的,里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多余的累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削减计划不仅仅具有讽刺意义,在中国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一开始的让每一个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和测试,这在现实中不正是我们所说的义务教育的普及么?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教育的普及或者我们说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在影片中每一个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这种教育公平的观念深入其中。而在当下的中国,教育资源的分配的极度不均等已是众所周知。有客观因素也有政策内部的因素,这些暂且抛开不提。
男主角Blake,作为精英阶层的代表,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官二代”,在这场命运的考试中犹如开了挂般的一直通过测试,甚至是在最后的测试中全部选”D“的“自杀”般答题下还通过了考试,让这场看似公平的测试显得有些滑稽和讽刺。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在高考这个对于所有人来说都“相对公平”的考试中,“校长点名制”、“高考加分制”这些额外的政策让有些人有了操作的空间,而这种操作在表面上看起来不显得太过有失公允罢了。
社会底层的代表, Laina,可以说是所谓的“寒门贵子”,在最后却成了权利下的牺牲品。通过盗取考试答案,出售答案,从而为母亲治病筹集医药费,从情理上说无可厚非,但是却也是这场公平测试的“破坏者”。她,自信,每一次的测试在她的脸上看不到焦虑、不安和恐惧,作为老师最得意的学生,她无惧这场测试,只要是公平的,但是在最后一次考试报出她的名字时,那种惊慌失措,犹如从天堂到地狱。然而她又是自卑的,暗恋上了Blake 却只能藏在心中。
在影片的结尾,所谓的“thining”是被下放到了一个工厂成为工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所谓的“削减”变成了不同阶层的沉淀。我个人觉得,整部影片最出人意料的人就是结尾的这两分钟,让这部影片的内涵得到了提升。所以我们可以这么来解读这部电影:“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享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 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每个人在平等的环境中,努力不被削减,经过层层的大浪淘沙,从而获得阶层上升的机会。而那些不幸被削减的流落到较低的阶层,成为体制系统下的工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影片就是我们高考制度的一种写照。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高考还是迄今为止最为公平的阶层晋升方式,虽然这种晋升作用越来越弱化了,但是阶层上升的通道还没有完全关闭。当一个社会体制愈加健全之后,底层人们的命运将更难得到改变。而对于所谓的精英阶层的子女而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体制外的教学,他们需要的不再是阶层晋升,而是地位的维持。然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差距永远都在,而且只会越来越大。tough模式下的人生,你准备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