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徽州田园风骨画(园博馆展览山水养清气)
安徽徽州田园风骨画(园博馆展览山水养清气)宣州工人采为笔 千万毛中选一毫江南石上有老兔 吃竹饮泉生紫毫本次展览历经一年的筹备,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与安徽博物院、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完美呈现,精选133件(套)珍品文物,让观众深刻体会传统书写用具背后熠熠生辉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传统书写用具在当代观众心中的生命活力。“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刃”。毛笔历史悠久,是中国独创的书写和绘画工具,早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就已经发现了使用的痕迹。早期毛笔比较简陋,经蒙恬革新后,毛笔制作及使用的便利极大提升,故后世多称“蒙恬造笔”。宣笔始于唐,以紫毫为主,一直被文人视为掌上明珠。时任宣州太守的白居易也曾赞叹: “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可见宣笔在当时的价值。又因笔毫易蛀,难以保存,故传世古笔罕见。新石器时代陶器
古人云:“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安徽作为宣笔、徽墨、宣纸、歙砚的故乡,“四宝”俱全,千百年来,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营造和文人墨客的盛赞推崇,安徽文房四宝因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成为具有极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珍宝。
展览时间:2019年3月22日-2019年5月26日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 二号临展厅
主办单位:中国园林博物馆 安徽博物院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本次展览历经一年的筹备,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与安徽博物院、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完美呈现,精选133件(套)珍品文物,让观众深刻体会传统书写用具背后熠熠生辉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传统书写用具在当代观众心中的生命活力。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刃”。毛笔历史悠久,是中国独创的书写和绘画工具,早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就已经发现了使用的痕迹。早期毛笔比较简陋,经蒙恬革新后,毛笔制作及使用的便利极大提升,故后世多称“蒙恬造笔”。宣笔始于唐,以紫毫为主,一直被文人视为掌上明珠。时任宣州太守的白居易也曾赞叹: “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可见宣笔在当时的价值。又因笔毫易蛀,难以保存,故传世古笔罕见。
新石器时代陶器
江南石上有老兔 吃竹饮泉生紫毫
宣州工人采为笔 千万毛中选一毫
——白居易
仰韶文化出土陶器上发现毛类绘制图案是目前发现最早关于毛笔的使用记录。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三只战国早期的毛笔,这应是目前最早的毛笔实物了。先秦时期毛笔有“聿”、“弗”、“不律”等多种称谓,秦朝才统一称为笔。汉代笔杆用漆髹饰并开创了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唐宋时期,宣州成为制笔中心,紫毫笔精致绝伦,陈氏、诸葛氏制笔闻名一时。
战国毛笔
唐代制笔大家诸葛氏的后裔诸葛高是为当时制笔界翘楚,独创“无心散卓笔”堪称海内第一,大书法家欧阳修称赞:“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宣城变样蹲鸡距 诸葛名家捋鼠须
一束喜从公处得 千金求买市中无
——黄庭坚 《谢送宣城笔》
宋末烽烟四起,宣州饱受战乱之苦,制笔业基本停滞,部分笔工迁至湖州,将当地制笔技艺不断提高,致使制笔中心渐移湖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笔业重新复苏,泾县制笔厂最富盛名,所生产的宣笔已有三百多种。宣笔厂不仅生产常用毛笔,还根据书画家要求,制作适合他们的定制笔。
清 “道光戊午款”木管抓笔
清 胡开文款“鸿胪首唱”小楷笔
清 红木杆提笔
民国 牛角杆斗笔
宣笔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具有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兼全的独特风格。笔毫原料以山兔毛、羊毛、黄鼠狼尾毛为多,笔杆多用竹管,也有用红木、牛角、骨料、象牙、玉石等。宣笔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从选毫到制成,要经过上百道工序,主要有选毫、切割、修削、装潢等。
制笔用毫
本次展览是对安徽文房四宝文物珍品的立体展现与深度解读,让广大观众对安徽文房四宝的文化渊源与美学价值有更为深入的了解,透过传统书写用具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览持续至2019年5月26日,欢迎观众朋友们前来参观。
赏笔墨纸砚文房珍品
在匠心营造的痕迹中
笔耕不辍 以砚为田
供稿:邢宇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
开馆时间:9:00-17:00 15:30停止入馆
*园博馆已实行实名制入馆,请您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入馆参观(学生请携带学生证)。
游客服务中心:010-63915025(周二至周日 9:00-17:00)
票务中心:01063915017(9:00-16:30)
园博馆倡导绿色出行,推荐您乘坐地铁或公交前往参观:
地铁路线:地铁14号线至园博园站,换乘专55路公交车至正门下车。
公交路线:乘坐327路、385路、951路至芦井站下车。
喜欢我们的文章,为我们点赞吧
展览 | 教育 | 文化丨收藏丨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