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伟大事迹(走近巨匠钱学森爱国奉献的一生)
钱学森伟大事迹(走近巨匠钱学森爱国奉献的一生)助力中华民族的崛起,亲历了百年前的国殇屈辱,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他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降生,
他是杰出的科学家,
美国人曾形容他:
“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他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降生,
亲历了百年前的国殇屈辱,
助力中华民族的崛起,
为新中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少年壮志一周岁的钱学森和父亲合影
1911年12月,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他的父亲钱钧夫,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独到开阔的眼光。他没有把钱学森送入私塾,而是让他从小接受现代西式教育。
在这样开明的家庭氛围中逐渐成长的钱学森,全方位均衡发展,成绩优异。
中学毕业时,钱学森的老师们就他“上大学攻读什么专业”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因为钱学森在各方面成绩斐然,所以数学老师建议他报考数学系,艺术老师想让他学画画发掘艺术天赋。
最终,钱学森考取了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年轻时的钱学森
大学时期的钱学森,对航天这一领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待在图书馆,翻阅这方面的书籍资料。
好景不长,1932年1月,日本军队派出大量飞机轰炸上海,火光四起,硝烟弥漫,钱学森的“航天梦”开始肆意生长。他意识到,如果中国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的航天工业,也许可以不再遭受如此欺辱。
于是,时年21岁的钱学森,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修习4年的铁路专业,考取了清华大学赴美公费留学生,作为唯一一个进修航空学飞机设计专业的学生,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海外求学1936年,25岁的钱学森,凭借自己的聪明努力,仅用一年的时间便取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随后,他收拾行囊,拜于美国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教授门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右2)
1939年6月,钱学森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壳体会发生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这项公式后来被普遍用于设计飞机翼型。也正因为这个公式,年仅28岁的钱学森在美国科研界开始声名鹊起。
钱学森和冯·卡门教授在一起(前左下蹲)
在学习期间,钱学森还和火箭研究小组成功发射了几枚试验性火箭,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兴趣。
1944年,美国军方资助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成立,钱学森加入其中。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给研究生讲课
1945年,美国军方组建考察团前往德国考察航空和火箭研发情况,钱学森也被邀请在列。他是考察团中唯一一个持外国护照的成员,由此可见美国对他的重视程度。
随后的几年里,钱学森在美国专心科研,先后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
两弹功成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学业有成的钱学森立马决定回国效力。
可紧接着在1950年,美国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共排外运动,身为华人的钱学森自然也受到了波及。
最开始美方吊销了他从事机密研究工作的安全执照,随后又扣押了他回国的行李,甚至还被特务带走,拘禁了13天。
好不容易被保释后,钱学森在生活上还是面临着重重困境。每天都被陌生电话骚扰,特务的监视无孔不入,邮件等信息随时被查看,就连外出,也会有人随行,每个月还要去当地移民局报到。
毛主席和钱学森在一起
这种受尽折磨的软禁生活,钱学森坚持了5年。
这5年里,钱学森专心搞科研,在1954年完成了40万字的《工程控制论》。
1955年的夏天,钱学森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向祖国发出求救。他在《中国画报》上看到了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广场上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照片。在照片上,他发现了父亲的老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钱学森决定,伺机向这位中央高层写信求助。
钱学森学给陈叔通的信
求助信写好后,妻子蒋英模仿孩子的笔迹,在信封上写上比利时妹妹的地址,并跑到很远的黑人超市假装买菜,才躲过了特务的监视,将信件投进了邮箱。
经历了重重的艰难险阻,这封饱含了钱学森热切期盼的求助信漂洋过海,终于顺利送达正在日内瓦进行中美会谈的中国代表手里。在祖国的努力交涉下,美国最终同意了放钱学森归国。
钱学森和家人踏上归国邮轮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久别重逢的故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回国后,在中央的支持下,钱学森开始兢兢业业的规划属于中国自己的导弹工业。他认为,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可以。中国人不比他们矮一截。
1956年,国务院组织六百多位科学家制定“十二年规划”。钱学森旗帜鲜明地反对国家优先发展飞机,提出要优先发展火箭。在他的坚持下,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被列入了十二年规划中的6项紧急重点任务。这一决策,直接影响了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局面。
“导弹之父”钱学森
1956年10月8日,中国导弹研究机构——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射程8千米。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试验成功,射程550千米407米。
在“东风二号”首射失败后,钱学森顶住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用4年的时间,成功发射了射程达到1000千米的“东风二号”,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自主掌握了导弹研制的核心方法。
随后,钱学森又开始研制能运载核弹头的改进型运载火箭,并在1966年,试射成功了我国的第一枚核导弹。
飞天展翅两弹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并没有忘记中国人的飞天梦。1965年,在他和赵九章的建议下,国家批准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规划方案,钱学森负责研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
四年之后,“长征一号”火箭顺利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1971年,“实践一号”科学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自行研发及发射返回式卫星的国家。
杨利伟太空登月
2003年,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遨游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8年,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舱门,进行太空作业,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
在一个个飞天梦实现的背后,始终不变的,是钱学森的坚持与信念。
晚年的钱学森和夫人蒋英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
他曾说过:“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
在钱学森辉煌耀眼的一生里,他不曾忘记“振兴中华”的诺言,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终其一生,他都对得起自己的誓言:“我效忠中国人民”。
英灵犹在,佑我山河,钱学森的人生长度虽然只有98载,但他的人生宽度足以让中国人民铭记千秋万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