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十大沪剧名家排名(缅怀又一颗戏曲之星陨落)

十大沪剧名家排名(缅怀又一颗戏曲之星陨落)1958年《黄浦怒潮》王盘生饰林耀华沪剧的形成、成熟与鼎盛,是与上海城市的发展基本同步的,因而沪剧的艺术特色最能体现上海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它吸纳融汇了话剧、电影的精华,艺术上博采众长,开放包容;它秉承了江南文化清新细腻的风格,文化上贴近生活现实,展示出当地的方言、民俗魅力与人文精神。它是上海地域文化的一大瑰宝。同时,这更是对沪剧在上海戏剧文化中的地位和成就的肯定和重视。沪剧是上海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原型是近郊村镇的小曲小调,随着上海由滨海小城逐步演进为东方国际都市,沪剧也逐渐发展成熟为最具上海本土特色的剧种。在现今上海最有影响的几大戏曲剧种——京剧、昆曲、越剧、沪剧和淮剧中,沪剧是唯一具有这一地位和身份的。沪剧在上海市民中具有深厚的基础,目前全市沪剧的演出团体依然为数最多。在沪剧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上海的舞台奉献过大量名作,深受市民钟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沪剧发展最鼎盛的时期,舞台上涌现

本该月圆人团圆,可又一位沪剧大师没有等到,走了。王盘生先生对于沪剧这个弥足珍贵的上海代表性地方剧种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重温荣广润先生和王丽芳女士的评述,睹文思人,也对沪剧未来做一点更悠长的思索。

十大沪剧名家排名(缅怀又一颗戏曲之星陨落)(1)

以上海地域戏曲文化的名义荣广润

十多年来,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为部分艺高德劭的老一辈戏剧家设了大奖。其中,将终身成就奖颁予了袁雪芬、红线女、李默然;将育人奖颁予了周小燕、徐晓钟;将特殊贡献奖颁予了日本歌舞伎“人间国宝”坂田藤十郎、中国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著名演员焦晃。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为沪剧耄宿王盘声获得。这也是“白玉兰”奖首次将大奖颁给了上海特有的地方戏曲沪剧的代表人物,对于上海自身地域戏曲文化具有多重的意义。

十大沪剧名家排名(缅怀又一颗戏曲之星陨落)(2)

1959年,王盘生(中)在沪剧《雷雨》演出

同时,这更是对沪剧在上海戏剧文化中的地位和成就的肯定和重视。

沪剧是上海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原型是近郊村镇的小曲小调,随着上海由滨海小城逐步演进为东方国际都市,沪剧也逐渐发展成熟为最具上海本土特色的剧种。在现今上海最有影响的几大戏曲剧种——京剧、昆曲、越剧、沪剧和淮剧中,沪剧是唯一具有这一地位和身份的。

沪剧在上海市民中具有深厚的基础,目前全市沪剧的演出团体依然为数最多。在沪剧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上海的舞台奉献过大量名作,深受市民钟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沪剧发展最鼎盛的时期,舞台上涌现了一代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是娥、邵滨孙、解洪元、石筱英、杨飞飞等,王盘声也是其中之一。嘉奖王盘声的背景和实质,也是嘉奖这整整一代杰出的沪剧表演艺术家。

沪剧的形成、成熟与鼎盛,是与上海城市的发展基本同步的,因而沪剧的艺术特色最能体现上海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它吸纳融汇了话剧、电影的精华,艺术上博采众长,开放包容;它秉承了江南文化清新细腻的风格,文化上贴近生活现实,展示出当地的方言、民俗魅力与人文精神。它是上海地域文化的一大瑰宝。

十大沪剧名家排名(缅怀又一颗戏曲之星陨落)(3)

1958年《黄浦怒潮》王盘生饰林耀华

而且,这也是对沪剧未来发展的殷切期盼。沪剧历史上曾有过几次繁荣时期——上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留下了一批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几大流派争芳斗艳,例如丁派的婉约清丽,邵派的铿锵阳刚,解派的飘逸洒脱,石派的灵动鲜明,杨派的深沉低回,迷倒了多少上海观众;五六十年代几大剧团各显神通,各领风骚,新创剧目竞相涌现,例如 《罗汉钱》、《星星之火》、《雷雨》、《红灯记》、《芦荡火种》都有上乘水准,那时沪上的街头巷尾、村口田头处处可闻沪剧优美的旋律;八十年代,一批青年名家迅速成长成熟,一批佳作屡屡走向全国,创造了沪剧在新时代的辉煌。

然而,世纪之交前后,沪剧因各种因素面临窘境,以致有几年全市专业的沪剧演员竟不足30人。近年来,在社会各方和沪剧界自身的努力下,情况已有明显好转。沪剧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沪剧的新成果也令人欣喜。一部《挑山女人》,发挥了沪剧善于反映现实生活的特长,充分运用沪剧抒发情感挖掘内心的艺术手段,以极大的热情,朴素的风格,塑造了一个普通人的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了沪剧在反映社会现实、呼唤传统道德、讴歌人性美善方面的活力与能力。同时,许多沪剧的新剧目也在精心创作或加工修改中……

十大沪剧名家排名(缅怀又一颗戏曲之星陨落)(4)

1961年王盘声在《秋海棠》里

但要看到,沪剧欲重铸辉煌绝非一日之功。从当下中国地方戏曲的大环境与新的时代条件以及沪剧自身的特点来说,客观的困难都是无法回避的。沪剧的特长在于音乐优美清新、表演真实自然,但它与历史更长的一些姊妹剧种相比,也有程式手段有限的短处;长期的人才断层、原创力量不足等问题的解决,更非易事。但是,弘扬光大沪剧艺术是上海城市文化的必需,且其意义并不止于上海这个城市。“白玉兰”奖把特殊贡献奖授予沪剧的代表人物,清楚地昭示了这一理念。相信沪剧界会从这一奖项中,感受鼓励、获得动力,与上海市民一起把我们本土的戏曲之花培育得更茁壮更美丽。

从“王派”特色想到沪剧发展王丽芳

在沪剧众多流派中,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所开创的王派拥有很大的影响力。王派的声音形象潇洒大方、老少咸宜,符合最广泛的大众审美观,类似越剧小生中的尹派、京剧青衣中的梅派;王派的戏路也比较广,从稚嫩少年到成熟男性、或痴情专一或浪荡不羁的多种形象都能胜任。不仅沪剧小生出现“十生九王”的局面,目前沪剧舞台上的大多数常演剧目,男主人公的唱腔也往往以王派为主。王盘声为沪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回顾、分析王盘声的艺术经历和王派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十大沪剧名家排名(缅怀又一颗戏曲之星陨落)(5)

1961年《金沙江畔》王雅琴饰金秀,王盘生饰金明

最初学戏时,文滨剧团集中了当时申曲界一批最优秀的演员,王盘声在其中毫不起眼。有长达五六年时间他没什么戏演,只能大量观摩前辈同行的演出。正是这段时间为王盘声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戏基础,似酿酒时漫长的“发酵期”,“王派”就是这样耳濡目染,浸润而出。

将王盘声视为沪剧的革新家并不为过。王盘声原本师从高亢脆亮的“施派”,但他自己更偏爱“文派”的儒雅柔糯,因此他的唱腔受“文派”影响更大。演《刘智远敲更》时,王盘声感觉原有的唱腔似乎还不足以表现刘智远孤身流落异乡、思念亲人的悲凉苦闷,就对板式作了重新处理,放慢节奏、丰富旋律,上台一试,大受欢迎。由此可见,流派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而产生,是结果而不是目的;流派以“流”为生命力,不可为流派所拘束。

十大沪剧名家排名(缅怀又一颗戏曲之星陨落)(6)

1983年沪剧《断线风筝》王盘声饰谢格拉特教授

王盘声始终强调在台上要演人物,我们说王盘声等老一辈演员有设计唱腔的能力,并非仅指音乐的创作力,更在于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找到合适的技巧手法去表现。从人物出发,只要不离其宗,尽可万般变化。著名沪剧老生演员汪华忠,虽然根据自身嗓音、形象条件主工解派,但内心始终更钟情王派,在塑造一些比较年轻的人物形象时,就会在唱腔中巧妙融入王派的因素。

十大沪剧名家排名(缅怀又一颗戏曲之星陨落)(7)

1983年“沪、锡滩簧戏联合演出”排练时合影。锡剧演员梅兰珍(左二)、王盘声(中)、越剧演员戚雅仙(右二)

沪剧的特点在于自然和生活化,既富于美感,又不露痕迹。王盘声曾这样教导后辈——沪剧要“说得像唱,唱得像说”,此言揭示了沪剧韵味的关键。唱,看似轻轻松松地随口道来,吐字运腔却蕴藏功力。然而现在沪剧舞台上一些新编戏的唱腔正日益丢失自然的日常表达状态,不再像“说话”。演员往往煞有介事地拉开架势,仿佛在宣告:“要唱了!要秀高音了! ”这就陷入了“为唱而唱”的怪圈。上海方言本已富于韵律,沪剧念白更是充分发挥了方言的音韵美。

十大沪剧名家排名(缅怀又一颗戏曲之星陨落)(8)

1981年《风流英豪》王盘声饰蔡锷

王盘声曾主演过根据京剧演出本改编的 “样板沪剧”《红灯记》,以交响乐伴奏,曲调几乎完全依照京剧,但经王盘声的处理,观众听来,仍然觉得他演的是沪剧,这就是方言的魔力。而在上海话里有大量鲜活生动的独特用语,植根于上海文化,是沪剧不可替代的元素。离开了这些独特表达,即便字正腔圆,也像隔着一层,味道就没有了。

本文编辑:伍斌 图片均为历史资料照片 题图为沪剧《雷雨》中王盘声饰周萍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海观察客户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