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经营好大脑(对话未来商业印象笔记唐毅)
如何经营好大脑(对话未来商业印象笔记唐毅)印象笔记2018年拿到了红杉资本、宽带资本的战略投资,重组后的印象笔记由Evernote、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和中方管理团队三方均衡持股。此次重组一度被业界和媒体誉为“外企混改”第一案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给予了很大助力。■未来关键词:融合、科技、初心2012年美国硅谷独角兽Evernote进入中国,建立Evernote中国版——印象笔记,成为最早在中国部署数据服务器、为中国用户提供专属服务,并与中国互联网服务充分对接的硅谷公司。进入中国后,印象笔记用四年时间将用户从0发展到2000万;但此后其发展似乎有点“佛系”,直到2018年印象笔记独立于evernote开始本土化进程,又用了两年,才把用户从2016年的2000万突破发展到2亿。当前,印象笔记已发展涵盖个人SaaS服务、企业团队SaaS服务、内容平台、智能硬件的综合性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每经记者:王紫薇
■行业属性:效率工具/信息管理
■估值/融资轮次:2021年3月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估值未公开
■核心竞争力:跨平台能力、高价值信息、软硬件结合
■未来关键词:融合、科技、初心
2012年美国硅谷独角兽Evernote进入中国,建立Evernote中国版——印象笔记,成为最早在中国部署数据服务器、为中国用户提供专属服务,并与中国互联网服务充分对接的硅谷公司。
进入中国后,印象笔记用四年时间将用户从0发展到2000万;但此后其发展似乎有点“佛系”,直到2018年印象笔记独立于evernote开始本土化进程,又用了两年,才把用户从2016年的2000万突破发展到2亿。当前,印象笔记已发展涵盖个人SaaS服务、企业团队SaaS服务、内容平台、智能硬件的综合性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给予了很大助力。
印象笔记2018年拿到了红杉资本、宽带资本的战略投资,重组后的印象笔记由Evernote、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和中方管理团队三方均衡持股。此次重组一度被业界和媒体誉为“外企混改”第一案例。
2021年3月,印象笔记宣布完成由真成投资、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领投的B轮融资,此轮融资的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优化企业治理架构和股权架构,印象笔记中方管理团队增持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并且,此次优化保证了印象笔记在股权架构层面满足未来登陆科创板IPO的要求。
作为曾主导2018年关键重组、现在成为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一路走来,备受关注。
“印象笔记已经成为全球化品牌下的本土科技创业公司。”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唐毅如是说。
唐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结合,充分体现在了印象笔记的本土化路径里,也具体反映在了印象笔记的管理团队给出的未来3-5年的发展规划中。
在这个数字红利时代,赛道玩家倍出,亦不乏巨头身影。石墨笔记2020年2月拿到千万美元融资;2020年3月,腾讯文档月活用户数破1.6亿……
躺在手机里的管理信息、提升效率APP,到底能不能让人的生活效率更高效起来?未来效率工具的发展形态究竟还会有哪些突破?包括成为本土科技创业公司后,印象笔记持续会有怎样的转变?对此,唐毅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对话未来商业”栏目的专访。
从“外企混改”第一案例到“本土科技创业公司 ”
中国市场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对很多外资企业来说,可能需要首先历经“本土化”的过程。
在唐毅的定义里,挖掘中国市场的关键是释放团队生产力。
唐毅是IT和科技行业的资深人士。他曾担任K&A Venture的创始合伙人,也曾在诺基亚、微软等多家跨国公司担任重要管理职务。他知道如何治疗“水土不服”。
2015、2018年对印象笔记是非常重要的节点。
2015年原是Evernote规划上市的一年,但介于市场多重压力,Evernote遭遇滑铁卢,时任Evernote CEO的菲尔·利宾也选择了离任。
同一年,印象笔记中国因没有找到完全适合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也出现增长乏力的势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年11月,唐毅成为印象笔记的中国区总经理。在当时的情况下,说他接过“烫手山芋”也不为过。而他自上任后持续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印象笔记拥有独立决策权。
时间来到2018年。4月,经历了32个月的斡旋,印象笔记从母公司EVernote独立并启动重组;6月,在以CEO唐毅为首的中方管理团队的推动下,印象笔记重组落地为中美合资的独立运营实体,并获得了由顶级VC红杉资本和宽带资本联合成立的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的数亿元投资。
至此,印象笔记成为一家由中国资本推动、中国本地团队管理运营,对接中国互联网生态、服务于广大中国用户的中美合资公司。
印象笔记也正因此进入“创业”快车道。
2019年7月,在印象笔记7周年活动上,唐毅重新定义了印象笔记的发展战略 —— 成为“管理个人信息的智能助手”、“提高团队效率的协作工具”以及“富集高价值信息的内容平台”。
这一年,印象笔记实现了用户增长率、用户活跃度增速、营收增速的翻倍。印象笔记从C端用户开始转向B、C端协同发展。同时,智能硬件也成为印象笔记增长迅速的业务线之一。
今年以来,印象笔记面向C端的技术研发增速翻番,B端的用户增长速度远超C端。
唐毅曾担任投资机构创始合伙人,他清楚资本可以给公司带来什么。2021年3月印象笔记正式宣布完成了B轮融资,印象笔记中方管理团队增持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现任董事长兼CEO唐毅成为企业实际控制人。
“当创始团队真正成为企业的控制方、拥有者,团队将会发挥最大的潜能。”唐毅表示。
此外,唐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B轮融资的另一层重要含义是优化股权结构,为上市做准备。“无论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我们都在朝着同时符合好几条标准来发展的,不管是规模、盈利、研发投入等方面。目前公司的整体营收非常健康。”
唐毅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未来3-5年印象笔记登录A股是大概率事件。
从“第二大脑”到钢铁侠的贾维斯
有没有效率软件解决不了的效率问题?有。
效率软件提升效率的前提是“打开”,但软件不可能透过手机逼着用户“打开”;而另有一部分潜在客群更爱用纸和笔做规划,对APP这种“二次元”并不感冒。
效率软件的存在感与易得度都需要被强化,这是印象笔记发展智能硬件的缘起。
“确实,有些物理世界的交互是不可被替代的。”唐毅说。
印象笔记致力于成为用户的“第二大脑”,而智能硬件业务被印象笔记视为对“第二大脑”的物理性补充与延伸,也是印象笔记持续思考和布局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某种意义上,智能硬件是软件“第二大脑”有点像钢铁侠的贾维斯——打破“次元壁”,从二次元助手进入三次元现实,为用户生活带来真正交互的触手。
目前来说,硬件厂商与软件公司之间的“壁”还没有破,双方对彼此领域的了解都不够深入,这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与软件的适配性并不好。多数软件厂商开启了发展自身硬件适配之路。
随着软硬件结合的需求渐成行业趋势。有些厂商满足用户的手写体验,在智能笔 笔记本的开发上已经走在了前面。
2016年年中,欧洲知名笔记本品牌MOLESKINE推出了第一款智能笔,主打数字化编辑,即用智能笔书写,留存在其笔记本上的笔记与草图可以同步至用户手机和电脑。当时的售价近200美金。
沿着相同的思路,国内厂商也在跟进此类型产品。
2018年11月,小米有品上架“36记”智能手写本,支持手写同步用户电子设备终端;2019年7月,有道云笔记率先推出“云笔”产品致力于解决传统笔记不方便查找整理等弊端。
相比之下,印象笔记2019年10月推出的智能电子笔EverPEN发布时间有些晚。在没有先发优势的情况下,EverPEN在书写顺滑、智能笔续航、离线存储等方面表现更进一步,同时把价格压到了最低——369元。
记者观察市场发现,这些产品在效率人士和笔记爱好者的圈层中已流行起来。但即便如此,不少用户对此类型产品仍然存有疑问,并表示配备专门的纸质笔记本书写“非常麻烦”。而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在“智能笔记本”上的发展也逐渐打开了局面。
2017年,Elfinbook易飞推出可重复书写的笔记本,并支持智能扫描同步,自动归档等功能;2020年4月,咪咕讯飞推出了“智能笔记本”,这款智能硬件产品配备电磁笔,主打“真实纸感书写”,并支持语音转文字、图像导入等功能。
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印象笔记的硬件能否发展达到苹果那样,对行业产生革命性影响?面对这个问题,唐毅沉默一下并表示,这不是印象笔记所刻意追求的。
“我们并不是树立了一个‘智能硬件战略’,而是循着‘第二大脑’的方向逐步思考和发展起来的。通过未来科技的辅助,给用户带来最真实直接的第二大脑。这才是我们追求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款硬件能为用户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那也很好。” 思考片刻,唐毅又补充道。
谈及智能硬件时,唐毅一直在强调做硬件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不是非要“树大旗”,需要去“进军”的领域。
“我们不划边界,别人觉得我‘进军’硬件,我也不做这个辩解。”唐毅态度坦然,“这一系列都是第二大脑这一愿景实现的步骤,在我们这个思考方法的框架下,这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未来印象笔记会不断的突破和融入更多场景,以更符合用户习惯的方式来进行这些大的方向交付和增值。”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印象笔记在软硬件方面均将向市场投放3-4款新品。在未来一个月,印象笔记将上线构建个人知识图谱的双向链接功能,届时用户可体验到自己的知识的智能标签和智能的语义挖掘,并将自身的知识体系可视化。
唐毅表示,未来12-18个月内,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印象笔记将会呈现出平台工具的属性”。
未来3-5年:坚持最现实的理想主义
谈及市场,唐毅表示:“是的,市场发展得很快。”这一点在2018年独立之初,印象笔记已有较为深刻的感知。
彼时,国内云笔记领域风起云涌,外有微软OneNote、谷歌Keep等“舶来”产品得到高效率人士的青睐,内有为知笔记、石墨文档等创业团队在市场上强势突围,还有背后巨头可提供流量加持的有道云笔记、腾讯文档等同类产品环伺。
印象笔记应该如何应对?
在暴风骤雨中“内心平静”,需要一点理想主义,唐毅也在言谈举止间透露出了这种特质:他其实是一个希望探索事物最底层逻辑的人。
聊苹果,他认为,触屏手机出现之前,大家想到的手机革新是,如何让键盘更舒服等等,直到苹果出现,“干翻了一票诺基亚”。
说到赛道竞争,在他看来,竞争并不是印象笔记的发展动力,内视自身需求、用户需求,“你需要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竞对、赛道,而是如何超越用户需求,去想用户的根本诉求是什么、自身的根本价值是什么。”
一位印象笔记员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唐总 “把理想跟现实结合的很好”。
比如2018年,再“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谈判也要拿下控制权,让中国市场被中国的管理团队“全权管理”;比如,唐毅带领下的印象笔记无论如何理想,目标一旦定下来就要快速落地,唐毅曾经透露过一个数字,半个月时间团队学习几十万行代码,而相同的工作量在美国团队那里,大概需要两年才能完成。
2018年,唐毅曾表示,希望印象笔记成为一个3亿用户的小应用。记者问及这个目标有没有实现,“On the way”(还在路上),唐毅笑着回答。
“我们现在的用户数有2亿多。3亿一定会实现的,但现在这已经不是我们的目标了。”唐毅表示。
随着今年3月印象笔记完成B轮融资、西南总部落地成都,唐毅和他的团队制定了未来3-5年的新目标:“服务并不断壮大核心用户、拓展更丰富场景、通过软硬件结合达成更好的服务,是下一阶段的目标。这样的印象笔记既有工具属性,也有内容平台属性。”
当记者问到印象笔记未来的三个关键词时,唐毅不假思索的表示:“融合、科技。”第三个词,他思考了好一会。
“我在两个词里面犹豫,好像‘高速’容易被误会,那就选‘初心’吧。”
记者:王紫薇
实习编辑:陈剑锐
视觉:蔡沛君
排版:陈剑锐 马原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