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永远是你的家(广美六十载十年)
广美永远是你的家(广美六十载十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原来,今天是广美的生日,正在举行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看官们疑惑了。咦,广美在搞乜嘢啊?您可能没有注意到行政楼二层的正立面上,悬挂着五个红底黄色的大字:建校十周年。
1963年11月19日的上午,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院的行政楼前,突然间停满了五花八门、各式各色的小轿车,除了伏尔加、吉姆和拉达等苏联品牌外,还有崭新的国产上海牌。
从轿车里钻出来的都是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他们与神彩奕奕、喜气洋洋的胡一川、杨秋人和关山月等院领导逐一握手,谈笑风生。
那个年头,高档的轿车比较少见。这般的阵容,不由得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十年校庆,四方来贺。
看官们疑惑了。
咦,广美在搞乜嘢啊?
您可能没有注意到行政楼二层的正立面上,悬挂着五个红底黄色的大字:建校十周年。
原来,今天是广美的生日,正在举行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的确,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胡一川院长陪同省领导区梦觉等来宾参观画展
在行政楼的左侧翼楼上,还有一幅标语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对称的原则,右侧翼楼上写的一定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1953年,广美的前身“中南美专”在湖北武昌创办,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文艺学院和广西艺专等,在仓促中“乌合”而成。
建校伊始,教职员工约有100余人,学生还不到200人。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校舍不够用,师生们还自己动手,设计和搭建席棚当作教室。
同时,他们充分地利用苏联先进的办学经验,取代了西方蛮夷落后的教学制度。
在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们共同的努力下,全面引进苏联的艺术模式,建立起了一套规范健全、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基础教学中,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认真贯彻“契斯恰科夫同志”的教学体系;在创作教学中,则强调深入生活,到工厂、到农村去,要与工农瓜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
仅短短的二年,便取得了可观的成绩。1955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美展上,中南美专入选了23件作品。
1958年部分教师下放湖北周矶农场参加劳动
1960年,院长胡ー川(中)与王肇民、王永祥、关山月、黎雄才、陈晓南、谭雪生等在湛江合影。
1962年,院长胡一川与下乡同学合影。
1961年,版画系师生到广东电白罗坑水库劳动。
随着中南大区的撤消,学校于1958年暑假期间南迁广州,并改名称为“广州美术学院”。
此后,办学的规模逐步扩大,在国画、油画、雕塑三个系和附中的基础上,增加了版画系和工艺系,依然面向中南五省招生。
彼时的天朝上下,正处在基情澎湃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运动中。
广美不仅发明了美其名曰“三一八”的教学方法,即每年下乡三个月、休假一个月和课堂学习八个月,还提出了许多教学管理的新概念。
如“一个原则”,即把教学、生产劳动、科研和艺术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
如“六个关系”,即必须正确处理政治与艺术、下乡实习与在校学习、教学与生产劳动、基础课与创作课、教学与科研、遗产的批判与继承等关系。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革命与学习两不误,还把原先的四年学制改为五年。
这些创造性的举措,不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几可载入世界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史册。
王肇民老师在上课
雕塑系的课堂
潮州老艺人张鉴轩在工艺系讲课
杨秋人副院长在国画系研讨创作
1961年,由广州美协举办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作品展览会”,国庆期间在“文化公园”隆重开幕,引起了全市的轰动。
“文化公园”位于珠江北岸,南临西堤二马路、北靠十三行路,清末这一带是洋街的中心,夷楼林立;许多外销画家也云集于此,蜚声中外。
1951年,广东省在这里盖起十几幢形态各异的建筑,举办了著名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后来,由叶剑英元帅题词,改名为“广州文化公园”。
公园的门口立着两根巨大的方柱,园内绿树成荫、花草茂盛,具有浓郁的南国风情,是一个使人流连忘返、乐不可支的地方。
1956年1月1日,叶剑英元帅为“广州文化公园”定名并题字。
1960年代的广州文化公园
1961年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作品展展览会
由于广美作品展上的瓜众踊跃、川流不息,又获得了大家的一致打call,不由得两次延长展期,后达一个半月之久,据称参观展览的有20万余人。
当年,广州市的人口约120万左右,竟然有六分之一的人前来观看。
讲真,此刻不得不说广州人民都是天生艺术的范儿。
广美还响应了外省的一致要求,到了杭州、上海、武汉、北京和南宁等地作了巡回展出。
《前夜》(油画) 胡一川
《叶坪——中央苏区风景》(油画·1963年)杨秋人
《水果之乡》(中国画)关山月
《武汉防汛图卷》(中国画·1956年) 黎雄才
随后,创作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时代。
1963年,广美师生下乡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瓜众们的喜爱和点赞。
如胡一川《前夜》、杨秋人《叶坪—中央苏区风景》、关山月《水果之乡》、黎雄才《护林》、徐坚白《旧居前的留影》、杨之光《雪夜送饭》、梁世雄《椰林秋晓》、尹国良《时刻准备着》、单柏钦《踏平南海泿》等等。
《护林》(中国画) 黎雄才
《旧居前的留影》(油画·1964年) 徐坚白
《雪夜送饭》(中国画·1956年) 杨之光
《踏平南海浪》(中国画·1960年) 单柏钦
《椰林秋晓》(中国画·1960年)梁世雄
《时刻准备着》(油画·1962年)尹国良
关山月还与傅抱石合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了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同时,杨之光的国画《雪夜送饭》一举获得了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
这个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现了理想、艺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充满了清新自然和蓬勃向上的岭南气息。
这些作品的意义,除了本身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外,主要还是受到了是意识形态的约束,呈现了一种带有强烈历史特征的语言风格。
究竟是时代影响了艺术,还是艺术影响了时代,竟然傻傻的分不清了。
1963年校庆晚会上的舞蹈“快乐的啰嗦”
“建校十周年”庆典活动的晚上,举行热闹非凡的文艺晚会。
一个名叫“快乐的啰嗦”的舞蹈,引起了瓜众雷鸣般的掌声,也给来宾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快乐的啰嗦”,是1959年四川省歌舞团创作的一个网红节目,红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它生动地反映了凉山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及他们自由、乐观和向上的精神面貌。
《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画·1959年)关山月、傅抱石合作
啰嗦,在彛语中是“部落”的意思。
十年的广美,也像是一个艺术的部落。
无论时代的风云如何变幻,师生们始终同甘苦、共欢乐;努力进取、薪火相传,为的是责无旁贷地坚守着这一份艺术。
“快乐的啰嗦”,无愧于十年历程最好的见证。
致谢:部分老图片由水彩画系梁紫嫣翻拍于广美校史馆。
后记:本公众号非官方,《广美六十载》系列推文也不是对校史的考证,而是叙述广美历史上有趣的人物和故事。笔者既非美术史家,也没有博导的头衔,仅一孔之见、一洞之窥。如有不实之处,请看官们不吝指教,欢迎留言。
藏龙散人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