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听我们的故事(致敬理想与坚守)
记者节听我们的故事(致敬理想与坚守)今年是四川日报创刊70周年。“70年,正青春”。正值青春的我们,正把乐山视为自己践行新闻理想的“青春战场”。这是我眼中的乐山,笔下的乐山,更是奋勇向前不断发展的青春乐山。去年8月27日,我来到乐山驻站。“乐山是一座新闻富矿。”一年多的行走,我和分社小伙伴们足迹遍布乐山11个县(市、区),从“中国绿色硅谷”的日新月异,感受这座城市现代制造业的强劲脉动;从乐山大佛下流淌的三江潮水,体会古城嘉州灵秀博雅的人文气韵。还有小凉山的彝家新寨,乌蒙山区的沐川竹海;汽笛鸣响,驶向中亚的川茶专列里每一株叶片都来自夹江。一年里,我们在沙湾发掘喀斯特地貌中的石缝经济,在峨眉山探索景区发展与城市营销的双重命题,用媒体的力量将小凉山腹地的峨边彝族文化推向全国、全世界。
编者按
今年11月8日是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11月7日,乐山市庆祝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召开,市委书记马波出席会议并表达了对乐山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爱和殷切期待。会上,来自省、市、县(市、区)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代表发言,讲述亲历故事、分享内心收获、感悟使命担当,表达了继续讲好乐山故事、传播乐山声音、展示乐山形象的坚定信念。我们今日对发言进行摘登,以此庆祝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
青春的乐山与青春的我们
■四川日报社 王晋朝
去年8月27日,我来到乐山驻站。
“乐山是一座新闻富矿。”一年多的行走,我和分社小伙伴们足迹遍布乐山11个县(市、区),从“中国绿色硅谷”的日新月异,感受这座城市现代制造业的强劲脉动;从乐山大佛下流淌的三江潮水,体会古城嘉州灵秀博雅的人文气韵。还有小凉山的彝家新寨,乌蒙山区的沐川竹海;汽笛鸣响,驶向中亚的川茶专列里每一株叶片都来自夹江。
一年里,我们在沙湾发掘喀斯特地貌中的石缝经济,在峨眉山探索景区发展与城市营销的双重命题,用媒体的力量将小凉山腹地的峨边彝族文化推向全国、全世界。
这是我眼中的乐山,笔下的乐山,更是奋勇向前不断发展的青春乐山。
今年是四川日报创刊70周年。“70年,正青春”。正值青春的我们,正把乐山视为自己践行新闻理想的“青春战场”。
融媒时代,需要不断创新,除了内容表达的接地气,还有精准针对不同端口的传播创新。我们蹲点三天,将《“防疫泡泡”模式助力防疫生产两不误》的夹江经验推向了全省,《春耕三问》我们用Vlog探寻“七山二丘一分平”中的农业密码;我们用手绘方式,声动形象展示了峨眉山发展文旅医康养产业的转型决心……
融媒时代,需要构建媒体新型合作关系,我们正在构建五级传播平台。我们与乐山共建乐山国际传播中心,英文发布的乐山峨眉武术微纪录片在国际平台好评如潮;积极践行“四力”,走下去、扎进去,我挂职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古井村助理村主任,完成了一系列驻村报道。
青春是一首激昂的交响,我们将坚持用前沿的传播思维,创新的理念,坚定践行“走转改”作风,向国内外讲好乐山故事。在青春的乐山,书写青春的华章。
以“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代同频共振
■乐山日报社 付小惠
今年是我在新闻宣传战线工作的第8个年头。8年来,让我从一名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记者,教会我怎样以“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代同频共振。
前不久,我又一次来到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在永祥股份、京运通等多晶硅企业,生产线忙碌运行着,新鲜出炉的单晶硅棒银光闪亮。“我们信心很足,光伏产业会越来越好。”采访结束时,企业负责人脸上充满笑意。我轻轻在采访本上记下这句话。然而在2014年,还是新人记者的我来到这里采访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多晶硅行业正处于市场寒冬,乐山其他企业陆续退出,只有永祥股份仍坚持生产,并持续在技术改造上发力。先后进行四次技改,永祥在执着坚守中终于等来了属于行业的春天。过去一年来,我的目光始终聚焦这项“头号工程”,前后20多次来到这里。开工、签约、投产……我一路追随记录晶硅光伏产业进击的历程,发出的新闻稿中有128次写到“中国绿色硅谷”。晶硅光伏产业的发展是乐山全力拼经济搞建设的一个生动实践。我从企业家们的笑容里看到信心和希望,也被乐山企业的执着坚韧、守正创新、拼搏实干的精神深深打动。那一刻,我感到记录是有力量的。
从事新闻工作这8年,我用笔和镜头记录着乐山的发展,观察着发展中的乐山,与时代浪潮下的乐山一同成长。产业之兴、乡村之美、生态之绿、民生之悦、人文之韵……呈现在我的笔下,展现着一个全力向前奔跑的乐山。感谢记者这份职业,让我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实的故事里,体会到城市的变化、时代的脉动、人民的力量。
今后,我将立足党报记者职责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多地将笔和镜头对准基层一线,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不负伟大的时代。
奔赴热爱 用影像记录新时代
■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赵欣
今年,是我从事编导工作的第13个年头。13年来,我走遍了乐山的11个县(市、区),记录下许多乐山人的真善美,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回忆起这些时光,满是收获和感动。
近十年的时间,我一直在从事人物专题片的创作,与新闻不同,专题片时间较长,要讲故事、有冲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我喜欢用纪录式的拍摄手法,在真实中产生感动。还记得为了拍摄被拐10年的儿子与父母的第一次重逢,我们连夜赶到成都,一边含着泪一边记录着一家人相拥而泣的瞬间;还记得为了处理好稿子的谋篇布局、结构逻辑,需要反复推敲、不断论证、我常常沉浸到写作中忘记了时间……在我的作品里,有许多身处逆境,却从不放弃、拼搏向上的故事,我用影像记录那些最平凡也最感人的身影,彰显乐山人不服输、敢拼敢闯的宝贵品质。编导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拼”字摆在前,步履不停地深入基层,用心创作接地气、冒热气的作品。
最近几年,我担任了全市文旅宣传片《嗨!乐山》《百乐之城》的导演工作,今年接续承担市中区形象宣传片的任务。千年嘉州,底蕴丰厚,处处皆是景、全域皆可游。我将满腔的热情深耕在这片土地上,只为了呈现我心中最美的市中区。
褪去“编导”的标签, 我也是一名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采访中遇到的事物都是我撰写提案的灵感来源。
从事编导工作的岁月里,虽然我的身份在变,但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初心始终不变,我会继续用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感染身边的人,把乐山故事讲得更响亮、传递得更远,记录这座城市迈向更大更美更强的有力步伐,与乐山同进步、共成长。
初心不改 为梦发声
■乐山广播电视台 刘勇
我是乐山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非常冲壳子》的节目主持人。《冲壳子》这档节目,制作播出了近2500期节目,应该说做到了时时有亮点,期期有笑点。用接地气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讲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老百姓关心啥子,想了解啥子,喜欢听啥子,我就摆啥子,给老百姓带来欢声笑语。
上个月,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过后,我就在想,应该把党的“好声音”及时传递到基层群众当中,于是我们就去了市中区牟子镇苏坪村。听说我们来拍摄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现场一下子就来了五六十位村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党的好政策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生活。现场闹热得很,拍摄的宣讲视频效果相当好,现在省里面都喊要拿去播,我估计到时候不出意外搞不好中央台都要拿去播。
作为一名主播,讲好百姓故事,讲好乐山故事,传递好党的声音,也离不开创新表达。我现在整了个抖音号,粉丝有7万,虽然不算特别多,但每次发的视频浏览量还可以,现在总共发布了将近240个视频,最凶的一个视频浏览量达到了1857万,点赞将近26万。通过这种新媒体平台,一是让传统的电视节目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二是能加深和观众之间的互动。现在我又在乐山广播电台FM1005乐山音乐交通频率新开了一档新闻脱口秀节目,叫《一路听起走》,聊新鲜话题,摆热点新闻,说趣闻趣事,反正尽可能的跨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发展,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占领新高地。
脚踩泥土 笔尖芬芳
■乐山日报社 宋雪
“跑新闻、跑新闻,好新闻那是跑出来的。”10年前,刚刚进入乐山日报社的我,常听前辈们念叨这样一句话。十年时间里,我作为一线记者持续奔波在采访路上,爬过高架桥、踩过烂泥巴、蹲过暗访点、翻过垃圾堆,把足迹留在了突发现场、防疫前线、田间地头、项目厂房,也渐渐体会到了新闻背后的汗水与艰辛……
我曾在老乡家打过泥巴地铺——几年前的彝历新年,我到马边彝族自治县建设镇湾儿沟村采访,为了不打搅老乡,便睡了两晚“泥巴地铺”。冒雨上山那天,面包车行驶在悬崖边的烂泥路上,连经验丰富的司机都连连叹气。躺在简陋的地铺上,我记录下了传统温馨的彝历新年,也为村里的落后贫穷而感到戳心。
我曾深入脏乱差的现场——在舆论监督及环保曝光的采访中,我和同事顶着烈日探访臭水沟、垃圾堆、排污口,当得知某养鱼场违规丢弃死鱼时,我忍受着死鱼腐烂的浓烈异味深入调查,差点作呕。但是当问题得到整改时,我的心里只剩下高兴,那是作为新闻人的收获感与满足感。
我曾逆行前往防疫一线——今年犍为县和夹江县发现疫情,我接到任务后放弃假期两度“逆行”,哪怕不知道要呆多久、什么时候能回家,但我义无反顾。连续十几天时间里,我深入各重点区域采访,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用报道回应社会关切,展现乐山日报的责任与担当,也为抗疫阶段性胜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此外,踩烂泥、爬高架更是我的“日常”——作为对接交通部门的记者,我平日的采访就下工地踩烂泥,洗鞋子那是常事,所以我也调侃自己是“踩烂泥”的记者。
一个个现场、一个个脚印,带着初心使命奔走在新闻路上,我记录下了乐山最真实的变化、最难忘的故事、最感人的现场。
你要问我为什么脚踩烂泥却依然坚守,那是因为我相信,曾经踩过的烂泥,终会变成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踔厉奋发 未来可期
■井研县融媒体中心 邓淋尹
2014年,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我回到了家乡井研,开启了我成为媒体人的职业生涯。有整整4年,我的工作是担任井研新闻的主播和记者,一年当中我有一半的时间坐在主播台为全县百姓传递着最新资讯,还有一半的时间我扛着摄像机或者拿着话筒出现在新闻的第一现场。
我曾在机械轰鸣的施工现场难掩兴奋和喜悦的报道属于我们井研人自己的湿地公园——研溪湿地破土动工了;我颠簸在刚刚开山整路的井乐快速通道尾段,迫不及待用镜头记录下井研交通的一次“飞跃”;我拍摄下曾经的省定贫困村脱贫摘帽后第一次给村民们年底分红,看见桌上堆叠有序的钱和村民们开心的笑脸,站在摄像机后的我不禁红了眼眶却又挂着笑容;我采访那个在疫情严峻,防疫物资紧缺时,匆忙到镇政府放下厚厚一摞钱,留下一句“捐款”后就火速离开的“最美背影”竟是一名残疾人……一座小县城里,鲜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新闻,一名基层的新闻工作者,讲述的大多是一件又一件平凡的小事,但就是这些最平凡的人和事,给予了我最深的感动和最强的动力。
随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着井研的每一处山野大地,也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成立,全媒体矩阵的形成,我们开始了新的探索。我和同事走遍井研的田间地头、山野村庄,挖掘精彩人文,分享先进经验,记录美丽乡村。为了更接地气,更具“土”味儿,我也从当初那个穿着小西装的端庄女主播变成了观众眼里可以摸鱼抓虾、田里抓鸭、泥里抠藕、插秧打谷、无所不能的小土妞。尽管在田里插秧的我深一脚浅一脚的不可自拔,但是热心勤劳的村民会耐心的帮我把那一方田地精耕细作,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其实作为一名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的影响力可能有限,但我们永远不会错过任何一次记录井研,宣传井研的机会。因为,对于家乡的点滴发展,我们既是记录者、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摄影:龚启文
编辑:王竹筠
责编:薛俊
值班编委: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