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们依然在一线英语(我们依然在一线)

我们依然在一线英语(我们依然在一线)晚上8点,夜班工作正式开始。副主编张彦春老师从稿库里选出几篇稿件,分配给我和另一位同事进行第一道编辑。不过,第二次值守又和除夕夜时第一次不同,对我来说,淡定、从容多了。除夕夜仿佛让我成长了一大截;也许矫情点说,这是因为,没有什么时候比在别人欢聚之时以文为伴,更能让我流连于对新闻的专注、对媒体的执著吧。沉浸于报道中,是与这个世界的一次握手。毕业半年,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编辑,今年是我第一次经历春节值班。除夕夜的夜班令我疲惫,更令我新鲜、难忘——当父母把年夜饭摆上桌时,我刚打开采编业务系统;当微信群里红包满天飞、未读信息爆满时,我或者在联系美编调整版式设计,或者在查找数据、核对信息、润色稿件……大年初一的夜班,和除夕夜一样,我依然和另外两位同事负责要闻四版。春节前后,“新春走基层”的稿件常常见诸此版,假期时候更如同专版,喜庆、热闹、鲜活、振奋,是版面的基调。

人民日报总编室宋宇:以夜为友 以文为伴

2017年1月28日,丁酉鸡年的第一天。

可能是因为除夕值班的疲劳,窗外的鞭炮声丝毫没有影响我一上午的睡眠。下午带着点自以为的“仪式感”补看了央视春晚,整个白天悄然度过。

夜幕渐渐降临,我开始调动起精气神儿,和远在山东的父母视频拜了年,约春节留京值班的同事吃了顿晚饭——和大多数人的大年初一不同,有了除夕值班的经验,我感到自己新一天的开始才真正即将开始。

毕业半年,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编辑,今年是我第一次经历春节值班。

除夕夜的夜班令我疲惫,更令我新鲜、难忘——当父母把年夜饭摆上桌时,我刚打开采编业务系统;当微信群里红包满天飞、未读信息爆满时,我或者在联系美编调整版式设计,或者在查找数据、核对信息、润色稿件……

大年初一的夜班,和除夕夜一样,我依然和另外两位同事负责要闻四版。春节前后,“新春走基层”的稿件常常见诸此版,假期时候更如同专版,喜庆、热闹、鲜活、振奋,是版面的基调。

不过,第二次值守又和除夕夜时第一次不同,对我来说,淡定、从容多了。除夕夜仿佛让我成长了一大截;也许矫情点说,这是因为,没有什么时候比在别人欢聚之时以文为伴,更能让我流连于对新闻的专注、对媒体的执著吧。沉浸于报道中,是与这个世界的一次握手。

晚上8点,夜班工作正式开始。副主编张彦春老师从稿库里选出几篇稿件,分配给我和另一位同事进行第一道编辑。

我手上的其中1篇稿,是某地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棚种植户春节期间不休息,通过互联网继续卖农产品。和往常一样,根据版面空间对文章进行精简压缩。不过20分钟后,我得知这篇稿件另有安排,不在本版刊发。

稿情随时有变化,这是夜班编辑的家常便饭。尤其是春节期间,大批记者也没有正常的休假时间,分赴各地采访民情,涌现出大批“走基层”好稿。让这些类型不同的稿件在不同的版面发挥最大的功能,是夜班编辑随时相互沟通调整的工作。

撤掉了这条稿子,我又拿到了一条列车车厢上演“小春晚”的稿子。这条飞驰在青藏高原的列车,不仅见证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和睦,也展现了陌生人在春节之际流露出的温情。

我不禁想到结束这次夜班,我可能来不及多睡一会儿就要赶往火车站,踏上回农村老家的列车。期待看看家乡的变化,想想久违的亲人,心里不免有些痒痒的。编辑在“后方”用版面“走基层”,心情也常常被“前方”用笔杆“走基层”的记者和他们笔下的人与事牵引着。

晚 9点到10点,似乎是放鞭炮、放烟花的高峰期。夜班平台虽忙碌,但安静。噼噼啪啪的背景音中,指尖嘀嗒作响的键盘声让我印象深刻。媒体守夜人的魅力,在爆竹和键盘别致的呼应声中放大。

晚10点30分,李宝善总编辑来到夜班平台看望大家,并随后和大家在食堂共进夜宵。

晚11点到12点,稿件基本妥当,图片选定并拼好,版式基本成型,剩下的工作就是反复修改润色、调整细节。

凌晨1点,版面工作也已经临近完成。看到版面上绝大部分的题目都是四字或五字为一组,两组为一题,平实而紧凑,唯独一篇解释“西红柿味道不如从前”的科普小简讯不是。我忽然来了灵感,赶紧给张老师报了个题目——“番茄口感孬 或因颜值高”。整个版面题目风格更统一了,已有几分困意的我又感觉神清气爽起来。

凌晨1点半30,下班。今年的春节值班对我来说就已经结束了。走出报社,一名代驾司机骑着电动自行车从我眼前掠过,远处,一个拉着行李箱的人钻进了一辆出租车。和我一样,春节工作的人有很多;和我一样,春节回家的人也有很多……

春节前,总有朋友关心我“留守”,甚至“同情”我。但我从没有觉得春节值班是一件让我惆怅的事情,反而对此番体验充满期待。

我想我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通过提炼、组合,或者去粗、取精,或者用图像传情、以色彩达意,编辑的创造性就在于。春节让心头生出许多种感情——留恋、思念、盼望、希冀……我把最内向的那部分留给自己,把最外放、最浓烈的那部分留给版面、留给读者。

人民日报总编室葛亮亮:累,但我不后悔

1月27日是春节假期的第一天,对我而言更是个特殊的日子:年三十是我的生日。报社大院里不再如往日一般人来人往,显得很空旷。我还“坚守”在这里,因为大年三十、初一值夜班。

上午爸妈从老家打来电话,祝我生日快乐,并叮嘱我不要走太远路,因为我崴伤骨折的脚还未完全恢复,经不起折腾。听到父母温暖的嘱咐,想想年三十不能陪在他们身边,心里不免有些伤感。

中午去表舅家吃饭。推开门,他正教育表姐弟们:“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像你们这样在国外留过学的,凡事都觉得欧美的好。欧美现代化发展了多少年?二三百年!我们才三十多年!……”在社科院做哲学研究的表姨补充说:“总有些人觉得中国社会发展得依照西方标准,我特别不赞成。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呢?”看到我进来,表舅转头向我:“葛亮,你在人民日报工作,这话也是给你说的!”

表姨的话,我深有感触: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转型过程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逐渐凸显,社会舆论中一些唱衰中国经济、唱衰中国、抹黑党的论调也趁机泛出。我们党媒要做的,就是要和这样的论调作斗争,就是要做好“定海神针”“中流砥柱”,也就是要坚持指出的48字方针:“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下午,接到版面副主编张彦春老师电话,他说,我们今晚负责要闻四版的稿件编辑工作(平时我们负责六版)。他希望大家晚上提前一点到岗,把稿库里有关“新春走基层”的稿子浏览一遍,挑出最优秀的篇目,以备上班编辑、调换稿件时熟悉情况有备无患。他告诉我,节日期间上版稿件篇目往往变动频繁,换稿件会很折腾、很浪费时间,报社领导晚上来慰问值班人员,也会占用一些时间,所以,如果不对稿子情况“心中有数”,到时手忙脚乱,不仅下班会晚,也容易忙中出错。

晚上8点到单位,这已经比平日上班早了半个小时。没想到“还有早行人”,张彦春、宋宇等同事已经到岗,正在看稿子。我也赶忙加入进来。

张彦春老师是内蒙人,因为值班,他没带妻子、孩子回老家,打算值完班一家人到温暖的南方旅游度假。宋宇是山东人,新入职的他,对春节值班还有新奇感。

晚上9点,总编室值班主任给各个版面下发了稿情单,要闻四版负责刊发新春走基层“夜宿民家听民声”和“移风易俗”两个子栏目。好在我们已经熟悉了稿子,马上择优挑选出了十余篇。大家埋头编好稿子,将稿子签发上版面。拼版师傅还没来,张老师就撸起袖子充当起了拼板员;待拼板师傅到岗,我们已经拼好了版面,可以出第一道大样了。

11点多,社领导慰问完值班人员。我们接到通知:稿情大变,“移风易俗”栏目撤掉;版面添了关于“除夕夜”的栏目。我们只好重新选稿、编稿。拼版师傅笑言:“这样才显真本事呢。”

记者的稿件都很见功底,一读就知是实地走访、用心打磨的成果,惜于版面紧张,几乎每篇稿子都被“狠心”删掉了一半的篇幅。

编辑要严守稿件质量关,连一个字词、一个标点都不能马虎。我们仨阅读、核对稿件发现了好几处错误并纠正过来。比如,某报道写,“72岁的苏祥义是山东单县黄岗镇XX村的养羊大户。”我们却发现,黄岗镇并没有这个村。时间已是凌晨两点,联系记者无果,于是只好模糊处理,删掉了“XX村”。

编辑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对文章“梳妆打扮”,扮靓“报道”以飨读者。我们给每篇报道都起了个有韵味的名字:“秦腔吼出新年景”“爆竹声里守平安”“最盼大伙都赚钱”“留校过年不孤单”……版面设计也很应景,很有喜庆味:照片以红色为基调,内容既有喜迁新居,也有农村自办春晚,还有传统书法“福”字,甚至有少数民族家庭团圆包饺子;我们还和美编商量,在每个标题前加了“红灯笼”或“鞭炮”,喜庆意味就更浓了。

待版面经历三校、读小样后压版,已快凌晨三点。我发了张图片到微信朋友圈,写上“下班,回去睡觉”。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等兄弟报刊值班的领导、朋友纷纷点赞留言;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辛苦。

在美国留学时结识留居美国的几位朋友,也发消息慰问:“博士毕业,却做这样劳累枯燥的工作,你后悔么?”我一一回复: “工作累,但不枯燥,这么有意义、有价值,当然不后悔。”

农民日报李国龙:坚守,感受春节的仪式感

我们依然在一线英语(我们依然在一线)(1)

李国龙(右)正在与照排调整版面

岗位调整至总编室刚满一个月后,刚好赶上春节值守夜班,这也是我第二次在北京度过除夕夜晚。

第一次是2009年的春节,大学二年级期末考试一结束,就到北京兼职做了城管协管员。除夕晚上,到街上执勤,听着接连不断的鞭炮声,看着天上此起彼伏的烟花,年少的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过年的热闹,但也因思念千里之外的家乡小村落留下了泪水。

今年,作为一名年轻编辑,我主动提出了坚守夜班的要求,没有再因思念而流泪。在夜班编辑室里,在通稿线路里,在工作的邮箱里,在编辑的版面上感受那些从未谋面陌生人回家过年的急切,体验与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一同为团圆坚守的荣耀。

除夕当天,随着《新闻联播》的结束,我整理衣装出门上班。在看新闻联播的同时,我就在思考着版面的安排。

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四九”严寒,银装素裹的张北小村落里,迎来了,详细地帮困难群众算这一年的收支账,让在场的每个人感受到对困难群众的关心与牵挂。一天接着一天,从冬奥会建设地、张北、到驻张家口部队,的慰问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而作为夜班编辑的我,也在体验着职责和岗位的重要性,我们用坚守通过一张张的新闻纸、一段段电视播报、一条条网络新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特别是在“十三五”的第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的元年,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亟待脱贫,作为农民日报的夜班编辑,我的工作可能就会让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农民感受到这份温暖,而燃起脱贫的信心。

除夕的夜晚,我仔细校对着版上的每个字句,与夜班的同事们用坚守的方式过年,而在全国的许多地方,报社一些同事正在农民家中采访。凌晨一点半,随着报纸的付印,关上编辑室的电源和门窗,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单位附近路口的消防队驻地,遇到两辆从不同方向正驶回驻地的消防车,只有灯闪没有笛鸣,缓慢的车速显示着灭火后的轻松。我回到家,上床翻着手机酝酿睡意,在社区坚守值班的朋友发了个消息:“除夕晚上值班很有意义,救了两场火。”

这一刻我明白了,坚守就是我们春节的仪式感。职责不同,坚守相同,我的坚守、同事的坚守、消防员的坚守、朋友的坚守,每一个还在坚守的人,只为全国人民的团圆祥和。

大年初一一大早,推开单元门,明显感到空气中鞭炮的味道比往年淡了不少,再看地上,爆竹皮几乎不见踪影。

“今天的头版头条和主图、评论版头条、新闻版专题,这些都有了!”

早七点半开早编会时,大家从自身体验出发,对当天的版面安排就已经有了数。提前安排好的几路记者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凌晨按计划去现场采访,带回来的鲜活新闻与我们事先的预估几乎完全一致——环卫工人连夜清理垃圾,爆竹皮比往年少了一成多;北京市的爆竹销量不但比去年有所下降,而且已经连续六年下降。

大年三十过后,下一个燃放高峰必定会出现在“破五”,初五、初六两天,我们沿袭大年三十、初一的经验,再次把“烟花销售同比降三成”放到头版头条。

同时,我们在几乎每天的评论版上都安排了关于少燃放烟花爆竹、发展新年俗的声音。

文化春节

庙会是北京春节的一大特色,近两年,甚至有外地旅行社组织游客专门到北京来逛庙会。与以往庙会的“逛吃”不同,今年的庙会,有了更多文化味——从非遗项目到VR科技,都被搬上了庙会。而且,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今年庙会,工商部门对肉串摊每摊必检,也保证了游客“舌尖上的安全”。

由于春节之前对庙会报道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整个春节期间,我们对庙会的报道节奏把握很到位。大年初一,庙会开张,我们安排了“寻‘吉’”的主题,并体现在头版主图上;大年初二,“庙会肉串每摊核查原料”被我们安排在头版头条;大年初三,我们用整版报道了庙会上的科技元素——机器人和VR游艺设备。

此外,我们在评论版上相继推出了《庙会看非遗 比“逛吃”更有年味儿》和《让庙会的年味儿更浓些》,凸显庙会的文化属性。

近年来,人们对于“过年”,早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吃吃喝喝,庙会本就是北京很具特色的春节符号,但前些年人挤人、脏乱差的情况,也让这项传统民俗活动在百姓心中的“印象分”大打折扣,如今,无论非遗、高科技进驻,还是食药监部门对内串摊的严格检查,都是对庙会品质的提升。

传统春节

今年的春节,作为传统节日,也有着“不传统”的特色。

每年春节去白云寺“摸猴”是北京人过年的“保留节目”,今年,我们照例把记者派到白云寺,却发现了新鲜事——由于今年是鸡年,而“鸡”与“吉”谐音,很多去白云观的游客摸完了石猴之后,又去旁边的生肖鸡雕像“摸吉”。我们在第一时间把这一春节“新鲜事”推上了头版主图,并在内版大篇幅报道。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前文提到的庙会中,人们在庙会上寻“吉”,各种鸡元素商品畅销。

这些在鸡年春节里出现的特色吉祥年俗,突出反映的是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我们报道这些故事的同时,感受到的是新旧年俗对构建和谐社会生活的共同作用。

北京电台贾萌: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阖家团圆的除夕,对北京新闻广播夜间编辑部的值班编辑来说,是一个平凡而又忙碌的工作日。

说平凡,是因为夜间编辑部要像往常一样,完成早晨三档节目《新闻晨报》《北京新闻》和《新闻大视野》的编排,确保内容无误、播出准时;说忙碌,是因为编辑既要处理好本台记者采制的文字消息、录音报道等本市新闻稿件,又要摘编国内外要闻、邀请专家接受电话采访,工作千头万绪,来不得半点儿拖泥带水。

今年除夕之夜,是覃倩、檀彦杰和我轮值夜班。为了确保早新闻能够按时出稿,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还没开播,我们夜班编辑三人组就已经赶到了台里的发稿室。登录发稿平台,看到本台记者已经发来了不少稿件,新华社的电讯稿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我们三人分工合作,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一步是选稿。选稿的基本要求是“大事不漏报、要闻突出报”,考验的是编辑的大局观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节日期间,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走访慰问坚守岗位一线的干部职工,记者采写了时政稿件,必须在重要时段播出;岁末年初,北京遭遇空气重污染,今年春节,北京号召市民少放、不放烟花爆竹,得到了市民的支持,总台领导指示早新闻配发短评,也应当在节目中充分体现。我们集思广益,确定稿件的篇幅和排条顺序,覃倩还为《北京新闻》认真撰写了评论,力求让文字稿件充分体现出广播的特点,易播、宜听。

接下来要改稿。虽说发稿记者敬业勤奋,采访部值班主任也会严格为稿件质量把关,然而,“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习惯性的信任,可能导致不应有的疏漏,一字一句,不可不慎。改稿时先要“挑刺儿”,不能放行有差错的稿件。发现个别稿件内容有疑问,语法有错误,我们三人一起商量,分头检索资料,请教记者,再三斟酌,不敢松懈。

除了纠错,编辑还要对稿件精雕细琢,努力把“璞玉”打磨成“美玉”。

节日期间,北京新闻广播推出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记者深入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用话筒记录普通劳动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除夕这一天,记者采访了北京铁路局的火车司机、国子监的消防安保人员,发回的报道接地气、见真情。但由于早新闻节目时长有限,编辑需要对稿件删繁就简,才能尽留精华。我打开音频工作站,调整在听觉上容易混淆的词汇,剪去录制得不够清晰的音响,删除和同期声脱节的串联,去掉不必要的议论,希望可以使记者精心采制的稿件在节目中得到更完美的呈现。

为了营造喜庆的节日气氛,檀彦杰采访了民俗专家,请专家为听众介绍鸡年春节年俗,增加了节目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北京新闻广播采用滚动式发稿。夜越来越深,记者陆续发来稿件,我们三人不断修改文字、剪辑录音、拨接电话,对内容进行调整或撤换。这时,带班领导带着慰问品走进发稿室。他为轮值夜班的责任编辑、播音员、录音员和导播预订了饺子,向大家祝贺丁酉新年,为我们指出稿件中需要进一步修改的地方,用除夕之夜带班审稿的方式和我们一起守岁。

为了凸显口语化、亮出新闻点、最大限度尊重记者的原意,带班领导对稿件反复进行修改。我们打印出来的稿件被他圈改得斑斑点点。修改后的稿件,文从字顺,言简意赅。编辑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已经是大年初一凌晨一点半。

清晨,我们摘编了首都主要报纸的精华内容,带班领导再次审校稿件,完善了新闻提要。对照原稿,我们发现,新闻编排是门大学问,既要讲政治,又要有艺术。只有有眼光、能担当,才能使“对上”与“对下”的关系相得益彰。

《新闻晨报》《北京新闻》和《新闻大视野》播出完毕,已经接近早上八点。结束了除夕夜班的工作,大家才有时间一起品尝饺子,共贺新年。北京新闻广播的微信群里,已经满是祝福。记者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采访,日间编辑部的同事也来发稿室接班了。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守岁》诗:“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黄海宁:记录奉献,传播幸福

2017年春节,我和我的搭档陈钦伟过得很充实,很有“高度”。以往我在京郊进行冰雪方面的报道,最多就是爬到某个滑雪场的山顶。今年春节,我们两次乘坐警航直升机,在北京城市的上空拍摄采访。

北京是首都,重要机构多,人口密度大,所以城市上空是很少有机会向飞行器开放的。不仅民航飞机要绕开城市中心区,就连现在越来越普及的成年人的大玩具——无人机,都不允许在五环内起降。所以能够乘坐警用航空大队的直升机盘旋在北京上空,我们最先感到的就是兴奋。

除夕夜,摄像和我登上了直升机,想到从空中俯瞰烟花不断绽放的美丽城市,我们都很激动。起飞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非常熟悉、每天奔波穿梭的这个城市,棋盘一样方正的布局、金色路灯勾勒出的城市线条、偶一闪现的标志性建筑、频频迸发的绚烂烟火……从点到面,有静有动,我感觉眼睛已经不够用了,而摄像陈钦伟则是一直开机在记录着难得的美景。

渐渐的,新鲜劲消退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寒冷和麻木。除夕夜本来就冷,加上高空极速飞行,寒风早就吹透了我特意准备的最厚的羽绒服。而多少人梦中的最为先进的交通工具——直升机,此刻在我眼里还不如拖拉机:起码拖拉机的空间大,搭乘拖拉机可以伸开腿啊!一个航程是三小时,我只能保持一个姿势坐着。警航直升机的设计初衷不是为了乘坐舒适,所以我的屁股简直要被颠碎了,腿也麻的走不动道。

回到台里,机房里还有人在编片子,都是大年夜出去抢新闻的同事。有跟着环卫工人清扫爆竹皮的、有在同仁医院和医生一起值班的,也有像我一样和其他警种的民警巡逻的。

在工作中迎接新年的到来,让我们在辛苦中也有了一份成就感。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人在享受着团圆的幸福,为他们创造和守护团圆平安的人,享受着奉献的幸福。而我们,记录了这种奉献,传播着各自的幸福,这样的工作,也很让我们充实和享受。

北京卫视节目中心林斐:我为我的职业感到光荣

除夕夜是中国人的守岁时,也是电视人的加班时。

已经连续五年的除夕夜,卫视节目中心季播节目组的同事们是在机房里迎来农历新年的。

为了给观众送去新鲜、精彩的春节电视节目,北京卫视每年春节期间都会策划推出多种形式的特别节目,既有大型晚会的精彩直播,也有语言类节目的主题串编,为了保证播出的时效性,就需要有一支“特别行动队”执行这一光荣却艰巨的任务。

季播节目组就是卫视节目中心的这支“特别行动队”,他们要在春节前赶制出五期主题精编类特别节目《厉害了!我的北京卫视》,同时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当晚,收录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并且要连夜完成精编以满足后续重播的需要。

1月27日,农历除夕夜18:00,季播节目组照例在台内集合,一起到食堂吃了一顿“战前年夜饭”。可能是习惯了在工作岗位上度过除夕,全组五名同事围坐在餐桌旁,吃着并不丰盛却很温暖的大锅饭,聊聊新年的打算,开开年轻人的玩笑,耳边能够听到远处零星响起的鞭炮声。

19:00,踩着新闻联播精准计时的步点,全组同事在机房就位,卫视节目中心马宏主任和程军副主任也来到机房,和我们一起并肩战斗。

季播节目项目部进行了分工:林斐和王晨光负责节目收录,确保所有素材定时到位,并负责前期审看;王璐、张丹、夏天晓负责将节目迅速剪辑到位;制作部援手魏岩松负责技术审看。全组确保流程迅捷,发播顺畅。之后全组还要进行各项特殊节目的制作,领导审定节日期间的重要节目。

23:00,第一条节目线制作审看完毕,春晚节目有了顺利的开端。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同事们紧张注视着晚会的进程,又加紧制作着手头的精编版,机房中始终充满着喜庆又紧张,严肃又活泼的氛围。

当零点的钟声即将敲响时,机房里的同事们一起伴随着晚会的倒计时,齐声念出“五、四、三、二、一”,在第一时间把新年的祝福送给与自己并肩奋战的同事们。

晚会的收录工作整整持续了一个晚上,直到大年初一早上7点,工作才告一段落。当我走出北京电视台的大门时,空气中弥漫着新一年的清爽味道,街道上残留着爆竹的红屑,地铁上的人们手里都拎着走亲访友的礼盒,北京城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春节气氛。

看着他们,我在想,或许这些男女老少们,在除夕夜的餐桌旁,是一边看着北京卫视的电视节目一边吃的年夜饭,是北京卫视陪伴他们一起迎来了新的一年。而大年初一的晚上,北京人更是会如约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北京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那是老北京的年俗,北京人忘不了的老朋友。想到这些,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BTV人,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为我的职业感到光荣,我为北京电视台感到骄傲。

哈尔滨广电张锐:爱心接力助新生命安全降生

我们依然在一线英语(我们依然在一线)(2)

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正好是我值节目班,这一天在忙碌的直播节目中,在热心的出租车信息员朋友的协助下,我见证了一个小生命顺利平安的降生。

初一的节目值班要从早上6点一直进行到下午1点,整整7小时的直播都要一个人独立完成。

对已经有很久没有这么长时间在话筒前做节目的我是一项挑战,当所有的节目布排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的时候,当时间的脚步一点点把节目推进到上午11:57分时,我在直播间接到了一位绥化出租车驾驶员高先生的求助信息。

他说现在他正在哈绥高速公路上要从绥化往哈尔滨赶,车上有一位即将临产的孕妇,出现了难产的症状,孕妇还有糖尿病、肾衰等疾病,情况十分危急,孕妇只有一位老人陪同去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就诊,预计还有50分钟左右就能到哈尔滨收费站,可驾驶员对哈尔滨路况不熟悉,急需大家的帮助。

接到信息后,我立即中断了正在进行的春节特别节目《925欢乐中国年》,插播这条求助信息,并呼吁正在收听节目的听众朋友是否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是否可以就近到哈绥高速大耿家收费站出口接应,或者为车上的孕妇提供必要的心理安慰和必要的临时急救措施,同时提醒这位绥化的出租车驾驶员一定要安全驾驶,要时刻与哈尔滨交通广播保持联系,随时反馈车上孕妇的情况,以便能为她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信息播出后我是忐忑的,这种情况真的十分危急,救治不及时就会出现严重后果。我担心大年初一大家都在拜年走亲戚会忽略这样的一条信息,担心即便有爱心听友可以去接应他,能不能有人先去医院,帮这名孕妇提前做好住院的准备?

求助信息传递出去后,12点左右就有听众在925哈尔滨交通广播的微信公众平台留言建议,根据孕妇现在的情况应该直接去医大一院救治,也有的听众发来了安慰孕妇情绪的小方法。

我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些,但是春节放假路面上的车很少,绥化的驾驶员很快就会到哈尔滨,留给我们咨询妇产专家的时间非常有限,就在这时,大概在12点05左右驾驶员高先生打来电话说,孕妇现在情绪非常激动,开始大声痛哭。时间非常紧迫,我在节目中再次呼吁恳请大家伸出援手帮帮这位可怜的准妈妈,给她出点能缓解情绪的好办法。此时我的心跳得很快,嘴有点抖,手心里都是汗,我非常紧张担忧。

就在这时,导播间传来消息,哈尔滨925交通广播的信息员听到了正在直播的节目,正在赶往哈绥高速哈尔滨出口,接应这辆从绥化开来的出租车,还有出租车驾驶员打来电话说,他们直接赶赴医院为这位孕妇提前办理住院手续。当我听到这些信息的时候,瞬间轻松了不少,心里有了底,我明白即使是在阖家团圆过大年的时候,我们这座城市的大爱之河依然波涛湍流,奔腾不息。

此时的我就像是满血复活的斗士一样,对孕妇能及时救治充满了信心,也对这个幸运小生命的降临充满了期待,因为我的身边有这么多爱心人士、可爱的驾驶员们。

12:55分左右,《欢乐中国年》的节目还在进行,好消息再次传来,哈尔滨的哥王进东、安孔臣接到了出租车,一路护送他们赶往哈尔滨医大医院。

13:20驾驶员陈超、历岩龙传来好消息,已经沟通好医院方

面,孕妇可以直接住院接受治疗。

13:33孕妇平安抵达医大一院。

13:40医院妇产科医生开始对孕妇进行初步检查。

16:39好消息传来,孕妇顺利产下一名男孩。

2017年,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是忙碌的一天,是爱心满满的一天,哈尔滨交通广播与热心的市民、友爱的的哥们一起爱心接力,见证了一个新生命的降生。

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邵凌丰:我们依然在一线

1月27日,农历除夕。春节长假开启的第一天,有人赶早去八市买鱼鲜,有人把大扫除的最后一点工作忙完,有人开心地给家门贴上了春联……一切仿佛都放松下来,进入了休假的节奏。

而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的记者们,依然紧张地工作在一线。

清晨5点不到,殷磊就已经站到环卫工人身边,拍下了他们一天劳作最开始的镜头,开始了一整天的跟踪采访;中午11点,福利院里,王玉婷正在采访老人和孤儿;下午4点,程午鹏和乘警一起开始准备列车上的简餐,再过一个多钟头,他们就要一起踏上除夕当天的最后一班列车;晚上6点,林路然走进消防官兵的营房,记录下他们备勤的辛劳点滴,佘峥也来到厦门大学的食堂,第N次见证厦大的大型围炉年夜饭;晚上9点,叶舒扬登上了42米高的塔吊控制室,和工作人员一起开始了夜间的工作;晚上11点,谭欣妮在市民家中采写春晚反响的报道;接近凌晨0点,罗子泓和陆晓凤在市妇幼保健院的产房里,准备迎接鸡年在厦门降生的第一个鸡宝宝;凌晨0点已过,随着环卫工人铲完最后的垃圾,殷磊终于结束一整天的采访……

除夕当天,近20个小时的时间里,多名记者多路并进,深入基层一线,用文字和镜头捕捉,记录下坚守岗位者的汗水,围炉年夜饭的火热,以及新生命来临的喜悦。没有人有怨言,所有人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将其作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新记者罗子泓在记者手记中这样写道:“虽然不能和家人一起倒数跨年,但静静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共同开启充满希望的一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事实上,这只是新闻采访中心在春节长假前后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份市委机关报,厦门日报春节不休刊,与市民读者共度佳节;作为一份都市型党报,厦门日报希望以更接地气、更鲜活的内容,奉献给读者。

为了能够扎实地将报道做到位,新闻采访中心提前谋划——

春节前就已策划了一组关注迎新春供销两旺、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特写,从鲜花、甜品、海产,从服装、美容美发等多角度立体切入,全景呈现了传统春节来临前的浓浓年味,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氛围,文字与图片记者配合,呈现出了上佳的文图效果;

在新春到来前,根据报社安排,新闻采访中心还特别策划了一组“金鸡迎金砖”的特别报道,遴选了不同年龄层、生肖属鸡的厦门市民回顾2016、展望2017,以农历新年紧贴即将到来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创新了报道方式和内容。

为了能够持续不断地营造浓烈的节日氛围,在除夕过后的长假期间,新闻采访中心也形成了一系列策划,以“新”为切入点,将新闻与新春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城市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关注着城市环境的软环境——

初一到初五,每天一篇的“新年新体验”,重点聚焦全新投用的城市设施,记者骑上空中自行车道,走上小嶝桥和新阳大桥,踏入修缮一新的园博苑与翔安鼓锣公园,用亲身经历书写报道,以“体验式报道”的方式带来最新最快的信息;

初一到初五,同样每天一篇的“新春走基层”,则重点关注春节长假期间仍坚守岗位的国门卫士、绿化工作人员、立面改造工程工人等,用细节、原声、对话、故事还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与故事,真实记录下他们的情感,用报道为坚守一线的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

从初八到元宵,报道仍在继续,由记者从自己家乡带回来的“春节回乡见闻”陆续见报,以记者的眼光审视、观察家乡的变化,或在其中寻找厦门元素,或为厦门寻找“他山之石”,回家一趟,一举两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读图时代,新闻采访中心特别强调图片角度与内容的选取,自年前就推出了“新年欣图”的专栏,在春节长假期间更是别出心裁地策划推出了“民俗社戏六天拍”,将传统民俗以全新的方式进行报道与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厦门广电集团唐嫣妮:只为荧屏上精彩的呈现

春节,对于新闻中心采访部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息,有的只是更合理的排班和更多节目的储备。所以,从节前数个星期开始,在完成日常节目的同时,我们就开始着手春节期间的节目“冬藏”----

东南台的《华侨华人春晚》可是个送上门的好机会,在按要求完成晚会报道的同时,十多位乡贤密集式采访,为春节期间“海外乡亲大拜年”版块提供了丰富的视频和漂洋过海的问候;

《致敬匠心之非遗系列》,寻访八闽非遗技艺及传承人,木偶雕刻、龙池砚、建盏、寿山石、茶艺,一项项令人惊异的技艺精彩呈现,匠人匠心打动人心,展现了浓浓的“八闽年味”;

《新春走基层》,记者走村入户,深入基层。灾民搬新居,记者与村民一道挂灯笼煮饺子,分享村民对新生活的憧憬;走进尤溪联合梯田,体验农耕之美,感受人勤春早…….

“冬藏”的节目还包括《精准扶贫在福建》《问答2016》《节日安全小贴士》等等。尽管品种多、量不少,然而春节7天长假,依然每天两组以上的人员值班、数条动态新闻的采制、以及各类资讯的整合……

年三十,各家炊烟袅袅,围炉团聚,我们也在中午1点准时相聚,商讨晚上卫视、联播这两档节目的“年夜饭”。采访部“备菜”、通联部“采购”、编辑部“下厨”,领完任务各自手脚麻溜地准备去。先期粗剪好的“海外乡亲大拜年”进行最后的包装合成、“舰艇上的别样年味”正抓紧制作、“古堡婚礼”要融入节日气息……时间紧,节目质量却丝毫不能有折扣。“红色边框更有氛围”“这里加上一个战士的特写镜头”“红盖头掀起时起音乐”…… 尽管家里的电话催了一遍又一遍,但采访部的各路记者依然屏气凝神。没有保质保量地完成节目的“年夜饭”,家里餐桌上的“年夜饭”可是不能开张的。4点30分,《福建新闻联播》按要求提前录制,6点30分,《福建卫视新闻》准点直播。7点,我们踏着夜色,匆匆赶赴家中那一顿亲人们等待已久的年夜饭……

大年初一,值班记者上午九点准时出现在工作机房。互道一声“新年好!”后,像平日一样,取设备、调试、出发,奔赴采访一线。初一值班的两组记者,艾迪、兰万境一路奔向节前刚刚开放的飞凤山公园,池志红、李小峰一组来到老牌游览点三坊七巷。记者用镜头拍摄飞凤山漂亮的墨绿栈道、别致的景观、喜庆的人们。规模宏大的室外喷泉,随着音乐跳跃、起舞,十分壮观。记者用上自带的航拍机尽情记录,却不想一个浪头打上来,航拍机被击中飞出数十米远!这个“纯属意外”的航拍镜头成为了当晚最精彩的节日画面;节日里的三坊七巷,熙熙攘攘,采访部年龄最大的记者李小峰手提摄像机、三脚架,在如潮的人流中徒步行走、精妙构图,为大家呈现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民俗民风。

大年初二,陈兴中、曾福生一组跑遍福州博物馆、西湖左海等地,力求给观众呈现最有特色的“年味”新闻。最终,他们来到福州动物园,那儿的“鸡年主题展”人气十足,神奇而又珍贵的各色鸡种既契合鸡年主题,又让人眼界大开,增长知识。另外几路记者采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话歌曲大联唱、民俗音乐会、省科技馆推出的“金鸡贺岁”科普活动同样引人入胜,倍添节日喜庆氛围。

接下来的数日,我们除了聚焦热闹过年的景象外,更把关注点投向节日中坚守岗位的人们。潘钧与摄像陈敏,接连两天,走访火车站工作人员、街头的环卫工人。从早上开始一路跟拍,捕捉到售票员不敢多喝水怕上厕所的细节、挖掘到环卫工人辛苦背后的欢愉和对生活的向往,让大家了解了节日里坚守的人们,体验到默默付出的一份感动……

和往常一样,节日里,我们依然在选题会中开启每一天。当大家热烈讨论着《新春走基层》《节日我在岗》等选题的时候,我们也是节日里坚守岗位的一道风景,在讲述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里,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荧屏上精彩的呈现。

新疆经济报陶晶:维吾尔族妈妈的祝福让我心里暖暖的

我们依然在一线英语(我们依然在一线)(3)

陶晶在大年初一这样过

工作13年来,有几次是大年三十上班,但值班一直到大年初一还是头一回,所以心里一直不敢太放松。

吃过晚饭,驾车行驶在空旷又熟悉的道路上,有一个念头闪过,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新闻媒体的工作?很快脑海中就跳出了答案:因为喜欢文字……

手机突然响了,令人紧张,是不是单位有什么事?赶紧将车停在路边,还没来得及看清电话号码,就滑动了接听键。电话那头是很不流利的问候:“你好!”

我一听就乐了,是我皮山县木吉镇英巴格村“亲戚”打来的电话,去年结对认亲以来,每次都是她先主动给我打电话,我不会维吾尔语,她不会汉语,我只好先挂了电话,然后找维吾尔族同事帮我给她回电话,问问她家的情况,问问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再问问好,每次她都说家里很好,打电话就是想问候我,说我们已经是亲人了,她把我当女儿看,总是想着我。

我赶紧用维吾尔语“你好”问候她,然后她又用很不流利的汉语问我:“你累么?”一下感动到我了,这些简单的汉语一定是为我而学的,真的好温暖!她又说了几句维吾尔语,我猜也是问候的话语,然后用汉语说“再见”,我用维吾尔语回答“再见”……

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真盼着快点再去看望她,我要努力学习维吾尔语,跟我的维吾尔族妈妈好好聊聊!我开动了车,满怀欣喜地驶向单位。

走进单位,脚步快了、语速快了,就连喝水的动作都是快的。今晚的工作是值班主任加二版编辑,我要签发今日所有的本地稿,还要整理将要刊发的新华社稿件。我认真仔细选编着稿件,制作着版面,长期的编辑经验告诉我,静心,效率才高,质量才好。

编辑工作要求很高,一是要认真仔细,不能出错;二是要尽善尽美,做出精品;三是要争分夺秒,按时交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又好又快!

版上的头题稿是《除夕夜的坚守——访全国各行各业值班的劳动者》,读后感触很深,看着除夕夜大家是如此付出、如此坚守岗位,觉得劳动真是一种人类的美德,拥有这种美德人生才会有意义。

时间很快到了零点,我的工作已近尾声,可一版编辑还在最后紧张地制作版面中,还有组版员、校对、报前检查、值班编委、值班总编也都还在紧张工作中,此外,后勤保障的同事如督查、司机也都还坚守在岗位上。没敢打扰大家,我悄悄离开了报社。

回到家,躺在床上,我又想起了那个问题——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新闻媒体的工作?实际上,新闻工作与我并不止是喜爱,它培养了我政治学习、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密谨慎的做事态度。人生中,如能在工作中收获这么多,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