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彼时的余秋雨28岁,正值风华。当时在学院主要负责招生工作,虽然他对于能歌善舞的李红赏识有加,但由于李红的家庭出身,余秋雨也是爱莫能助。结果可想而知,并没有改变她不被录取的现实,但是却邂逅了她未来的丈夫,一个带给她甜蜜与伤痛的男人。1970年,李红在农村插队的生活结束后,回来后便被上海市纺织局的棉纺厂录用,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但她热爱戏剧表演的心依旧滚烫炽热,在闲暇之余,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戏剧表演。从小蒙以养正,再加上自身姣好的容貌和身材,在一次上海青年话剧团招募《年轻一代》话剧演员时,导演看中了多才多艺的李红,因此她被借调到上海青年话剧团。也正是因为这次演出,23岁的李红萌生了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的想法。她凭借平日里扎实的功底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但是家庭因素的考核却让她直接被上海戏剧学院拒之门外。

1992年,《文化苦旅》的出版,让这个奋笔耕耘几十年的作家声名大噪。从一开始汹涌如潮的攻击到后来各个名家给予的极高评价,余秋雨开始进入到群众的视线中。时至今日,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散文都始终广泛流传。

谁能想到那个在上海出租屋一住就是很多年的穷小子,能有如今这样的成就呢?然而伴随着文学地位的提高,余秋雨的两段婚姻也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1)

  • 第一任妻子李红

余秋雨的第一任妻子叫李红,比余秋雨小5岁,1951年出生在上海。爸爸是老师,妈妈是医生,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李红从小就热爱唱歌跳舞,十分有艺术细胞。

在父母亲的培养下,李红从小能歌善舞,是学校里的“小明星”,她也梦想着将来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戏剧表演家。

1970年,李红在农村插队的生活结束后,回来后便被上海市纺织局的棉纺厂录用,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但她热爱戏剧表演的心依旧滚烫炽热,在闲暇之余,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戏剧表演。

从小蒙以养正,再加上自身姣好的容貌和身材,在一次上海青年话剧团招募《年轻一代》话剧演员时,导演看中了多才多艺的李红,因此她被借调到上海青年话剧团。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2)

也正是因为这次演出,23岁的李红萌生了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的想法。她凭借平日里扎实的功底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但是家庭因素的考核却让她直接被上海戏剧学院拒之门外。

结果可想而知,并没有改变她不被录取的现实,但是却邂逅了她未来的丈夫,一个带给她甜蜜与伤痛的男人。

彼时的余秋雨28岁,正值风华。当时在学院主要负责招生工作,虽然他对于能歌善舞的李红赏识有加,但由于李红的家庭出身,余秋雨也是爱莫能助。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红虽然名落孙山,却也遇上一段风情月意。这个美丽大方、勇敢坚韧、为艺术奋不顾身的女孩一下子就吸引了余秋雨的目光,走进了他的内心。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3)

至此以后,余秋雨一有机会就去找李红,陪她看书聊天、共赋诗词、在月下畅谈人生理想。两个年轻人因为文学艺术越走越近,互生情愫。

余秋雨一得空便坐车去找李红,时常聊至深夜。没车了,就走路回家。而在见不到李红的日子里,余秋雨就给李红写信。隔三差五就去寄信,以至于邮差每次给李红送信时,还会打趣道:“男朋友又给你写信啦!”每次都让李红既害羞又甜蜜。

每一封的内容都充满了对李红的思念之情,而博览五车的余秋雨也同样深深吸引着热爱艺术的李红。也正是如此,李红早已芳心暗许。

最让李红感动的是有一次她生病了,住进了医院。余秋雨每天都来探望她,不眠不休好几日,直到她痊愈。结果自己却病倒了,这份深情让李红十分动容。也让她下定决心,想要和余秋雨白头偕老。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4)

一开始,李红的父亲母亲是不同意两人的婚事的。因为当时的一些政治因素,文人一个行差就错就会陷入麻烦。但是余秋雨对李红的百般照顾都被两个老人看在眼里,再加上李红的坚持,最终答应了两人的婚事。

1979年,相恋5年的两人,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婚后,他们在上海的大连路租了房子,虽然日子清苦,但两个人十分甜蜜。李红每天下班都从娘家带饭回来。而余秋雨也会主动承担所有的家务,来减轻李红的负担,可谓是疼爱有加。两个人的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的。

1984年,两人的爱情结晶来到了这个世上,更坚定了两个人为这个小家庭奋斗的决心。在此期间,余秋雨被任命为副院长,后来升为院长。

可好景不长,李红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由于余秋雨因为一些政治因素被学校辞退。屋漏又逢连夜雨,余秋雨又被查出肝炎,一家人的开销都压在李红身上。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5)

尽管李红在纺织厂没日没夜地加工,也依旧满足不了家里的开销。于是,李红提出想去深圳闯一闯。余秋雨虽舍不得妻子千里迢迢地远赴他乡,却也为贫困的现状无能为力,只好同意。这是两个人婚后第一次分开,离别时,余秋雨抱着李红久久不能言语,而李红也是泣不成声。

刚到深圳,虽然是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但李红丝毫没有迷茫,快马加鞭地着手找工作。没多久,便找到了一个服装厂的工作。为了维持自己的小家庭,为了治好丈夫的病,更为了早日与自己的爱人和女儿团圆,李红咬碎了牙,没日没夜地加班。

第一个月发工资,李红手上拿着沉甸甸的640元,百感交集。这比当时一起工作的车间工人整整高出了3倍,可见李红的拼命。李红给自己留下40元生活费,其余的一分不少的全部寄回家里。正是这个坚强的女人全心全意地付出,才支撑起这个风雨飘零的小家庭。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6)

有了李红的支持,余秋雨的身体日渐康复,全家人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没有了经济担忧的余秋雨,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在1992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也正是这部散文集让余秋雨声名大噪,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他不再是那个窝在十几坪出租里的穷小子了。

远在深圳的李红得知消息后,开心极了。当她满心满意想着为家人打拼的时候,不曾想聚少离多的两人出现了感情危机。

1992年的春节,生病的李红在附近的小店给余秋雨打电话,说自己生病了,可能回不去了。原以为丈夫会像之前那样心疼自己,关心自己。没想到余秋雨在电话那头,态度冷漠。

“回不来就算了”

李红怎么也想不通当年那个在病床前为她端茶倒水、悉心照顾的男人为何现在对她这样的漠不关心。于是,春节刚过,李红便从服装厂辞职,第一时间买了车票从深圳往家里赶。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7)

然而,当她回到那个曾经满是爱意的家里,那个她没日没夜为之付出的家里时,她看到了丈夫书桌上的一封信,让她瞬间如至冰窟。她本以为丈夫能回心转意,却不曾想等待的是一份令她感到绝望的离婚协议书。其实她早就感受到一丝异样,那些甜言蜜语越来越少,打来嘘寒问暖的电话也越来越少。

但是她一直心存希望,希望丈夫能记得这么多年来的陪伴,记得两个人曾经的甜蜜时光。但是余秋雨早已不肯回头,自古文人多薄情,李红算是彻底感受到了。当她面对这个局面时,她既没有无理取闹,也没有去质问那个破坏她家庭的女人,骄傲如她,李红只是坦然平静地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回想起那个在病床前没日没夜照顾自己的爱人,和眼前这个冷漠无情的男人,简直判若两人。既然余秋雨对自己没了爱情,李红也没有再有丝毫的留恋了。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8)

这场维持了13年的婚姻长跑到此为止了。而这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也随着婚姻的戛然而止分离开来。但李红的付出,也的确使得余秋雨可以安心创作,在文学上获得卓越的成就。

在李红默默为这个家庭付出的时候,余秋雨也做了一件大事。他毅然地辞去了学院的工作,简单地收拾了行李,踏上了在中华文化中寻找自身意义的旅程。几乎每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遗址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李红为余秋雨倾尽所有,那么马兰又为余秋雨带来什么呢?她和余秋雨又是怎么认识的,又是如何令余秋雨抛弃默默为自己付出的“糟糠之妻”的呢?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9)

  • 第二任妻子马兰

1962年,马兰出生于安徽太湖的戏曲世家。母亲在当地是颇有名望的黄梅戏演员,而父亲从事着跟黄梅戏创作有关的工作。受到家庭氛围熏陶,所谓“潜移默化”,马兰自小便对黄梅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黄梅戏演员。

1980年,马兰毕业后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工作。进入剧院时,扎实的表演功底和稳定的表演状态让马兰脱颖而出,幸运的她被选中参演《西游记》中的“唐僧母亲”。1981年,马兰还被当地省电视台邀请出演元旦晚会里的《龙女情》,也是这部剧让崭露头角的马兰开始为人熟知。1984年,这个年仅22岁的女孩还登上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这样大的舞台上丝毫不怯,完美展示了经典黄梅戏《女驸马》,带给观众一场精彩的黄梅戏演绎。

从此马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女演员。这样传奇的艺术人生正是李红梦寐以求的艺术人生。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10)

2007年,马兰便获得了亚洲最杰出艺人终身成就奖的殊荣。这样一个才艺双绝的女人料想很多男人都无法拒绝吧。而马兰刚开始接触到余秋雨的作品的时候,就对这个作家心生崇拜。于是,她作为一个粉丝开始给余秋雨写信,这件事李红也知道。刚开始夫妻二人因为这个一个殿堂级艺术家的来信而雀跃不已。但李红万万没想到这个女人会成为她日后婚姻破裂的导火线。

1986年,余秋雨和马兰因为《遥指杏花村》而结识。当时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还打电话邀请余秋雨去看,却发现自己没有戏票。好在余秋雨有戏票,还大方的表示可以给马兰几张。事后,《遥指杏花村》的演出十分的成功。结束的时候,马兰东张西望,想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人。

就在这个时候,余秋雨登上舞台,亲切地跟马兰打招呼。早在第一次见面时,这个美丽大方又多才多艺的女人就给余秋雨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11)

刚好余秋雨也参与了黄梅戏的编写,所谓是同行之人才会倍感亲切,两人就这样一见如故。再加上,当时李红远在外地打拼,一个孤独的男人和一个体贴入微的女人很快产生了火花,一来二去两人便走在了一起。

所以从道德层面来说,马兰确实是一个涉足他人婚姻的人。毕竟一开始她就知道余秋雨有一个妻子是李红。

但她一直都没有按捺住自己的情谊,始终跟着自己的心意走。不管余秋雨和李红是不是因为聚少离多而感情渐渐淡了,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都不应该在知道别人有家庭的情况下去破坏别人的家庭。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12)

两人又是如何确定关系的呢?有一次,马兰亲自给余秋雨做饭时,余秋雨便感慨到:“要不然做我老婆吧!”马兰听了又惊又喜。

这大概也算是求婚了吧,很快两人便商量着结婚。当时余秋雨大了马兰16岁,是典型的老夫少妻,马兰则更是遭到了一家人的反对。

在众多质疑中,马兰也曾质疑过是否做错了。但是,这一切还是无法和她内心对余秋雨的爱情相提并论。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之下,还是义无反顾地嫁给这个大她16岁的男人。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13)

外界的流言蜚语向他们袭来,都说余秋雨时负心汉,抛下自己的糟糠妻而被年轻貌美的“唐僧母亲”的美色所诱惑。然而他们本人却不为所动。

后来,马兰不再继续她原本的工作,转而和余秋雨一起前往上海寻找他们的“新天地”。所谓:对流言蜚语最好的谴责就是不予理睬,这两人反倒是在其中活的仍是自在。

平日里,他们经常手拉着手去菜市场买菜,回家之后一起做饭做家务;节假日,一起去看望双方父母,请朋友吃饭;闲暇时,两个人就窝在家里一起看看电视或者交流戏剧的创作心得,亦或两个人各做各的事情,余秋雨喜欢阅读和写作,而马兰喜欢看各种戏剧表演;节庆时,余秋雨还会给马兰准备各种惊喜,比如找各有情调的地方用餐,即便时光飞逝,两个人也仍像甜蜜的热恋中的情侣一样。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14)

  • 孰是孰非

当初李红的勇敢果决深深地吸引着余秋雨,两个人也是真心相爱才一起步入婚姻殿堂。只是后来,生活的困窘让两个人不得不分隔两地。

不管从哪个方面说,是一开始不顾家人反对也要嫁给这个穷教授,还是婚后劳心劳力工作去支持余秋雨的文学创作,李红都称得上是一个“尽责的女人”、“完美的妻子”。

假如没有那些生活的磨难,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马兰横插一脚。但生活就是生活,怎么可能有假如呢?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15)

李红的退出给了余秋雨最大的体面。即使外界都传余秋雨是各“负心汉”,李红也没有去说一点余秋雨的不好,也没有去指责马兰破坏了自己的家庭。

余秋雨之所以在文坛上有这样大的成就,可以说是至始至终离不开李红的支持。因此,余秋雨对李红也是一直心存感激并深深的愧疚着。

余秋雨在跟马兰结婚之后,也没有对自己的原配薄情寡义。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来找我”

而马兰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也或许是因为自己是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吧,她也一直对李红心中有愧。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16)

如果说李红是支持余秋雨进行文学创作的垫脚石,那么马兰就是激发余秋雨文学创作的缪斯女神。

在和马兰相处的28年里,余秋雨进行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这样评价

余秋雨是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的散文大家。

这是对余秋雨极高的评价与赞美了。

纵观余秋雨的两段婚姻,无一不是因为爱情而相知相许。这或许是大家口中所说的“文人墨客皆薄情”,也可能是他们所谓的“为爱走天涯”吧。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17)

虽然余秋雨的婚姻生活被外界诟病,但不得不说他的散文确实是大家风范。如果不去挖掘他的个人生活,仅仅从文学成就来评判,余秋雨的在文学上贡献不可否认。

那些有着深刻思想的句子蕴含在每一篇优美的散文中,让读者阅读之后能沁人心脾,如沐春风。正因为他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民俗学知识,才能让这部文学著作如此成功,让读者领略不一样的散文创作。

靠打工维持家庭生活(靠妻子的打工费度日)(18)

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对家庭的忠诚度有待商榷。所以,也有很多人对他嗤之以鼻,说他是“伪君子”“真小人”。我们作为读者,可以关注他的文学创作,去吸取他作品里的精华,来丰富我们的知识涵养,提高我们的价值眼界,至于他的私生活,那就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了之吧。

对于这样一个文学大家有这样两段令人唏嘘的情史,各位读者朋友又是怎么看的呢?如果是您,在马红出现的时候,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