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断多少岁(邓公第一次见年长五岁的继母)
邓公断多少岁(邓公第一次见年长五岁的继母)她是邓公亲生母亲去世后,邓父娶的第二任妻子。事实上,这位继母仅仅比邓小平年长五岁。而此人正是邓公素未谋面的继母——夏伯根。令人意外的是,第一次见到她,邓小平就郑重地告诉对方:“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0年,邓小平在解放西南,进驻重庆后,去见了一位村妇。
彼时,她身着一身素衣,正在专心干农活。
其长满皱纹的脸上仿佛写着岁月的痕迹。
而此人正是邓公素未谋面的继母——夏伯根。
令人意外的是,第一次见到她,邓小平就郑重地告诉对方:
“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
事实上,这位继母仅仅比邓小平年长五岁。
她是邓公亲生母亲去世后,邓父娶的第二任妻子。
邓小平
那么,邓小平为何会对没有养育之恩的继母做出这番承诺?
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耐人寻味的亲情故事?
出身贫苦,身担重任其实,夏伯根出身很苦。
她家既没地,也没钱。
一家几口人全指望做船工的父亲谋生。
然而,夏伯根出生不多久,一场重病不幸夺去哥哥的生命。
听闻这一消息,其母亲难忍悲痛,很快就相继离去。
此后,夏伯根便跟着父亲相依为命。
父女俩在乱世里苟安偷生。
一直到她十几岁,便早早听从父命,嫁了人。
毕竟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女孩,从来都无法自己掌握命运。
谁料,成婚没多久,其丈夫也因病去世。
无奈,夏伯根只能独自带着女儿艰难生活。
幸运的是,在这期间,她认识了刚经历丧妻之痛的邓父——邓绍昌。
邓绍昌
两人经过接触后,组建了新的家庭。
然而好景不长,悲剧再次上演。
她为邓绍昌生下三个女儿后不久,丈夫就病故。
当时,受封建思想影响,邻里乡亲常常会对寡妇的生活评头论足。
因此一开始,夏伯根承受了不少流言蜚语。
不少人迷信地说她是“克夫相”。
仅有零星几个觉得其可怜的邻居好心劝她再嫁。
毕竟,夏伯根才27岁。
只不过,她根本没有考虑这件事,而是选择一直寡居在家。
不仅如此,面对乡亲的非议,其更是大方坦荡。
对她而言,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久而久之,夏伯根朴实善良、勤劳肯干和明辨是非的品德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与尊重。
当时,但凡街坊邻居发生纠纷,都会去找她主持公道。
而其不仅是村里的知心大姐;
更是家中的顶梁柱。
左起:夏伯根、邓小平、卓琳
除了自己生下的三个女儿,邓绍昌家里本还有三个儿子。
但他们都长年在外。
自然,料理家事和辛苦劳作的担子全都落在了她一届女流肩头。
这时的邓小平也在外征战。
不过,夏伯根嫁过来时,就没见过这个继子。
她只知道其是共产党员。
不过对于这具体是什么,没读过一天书的夏伯根自然不懂。
直到后来,她听闻共产党是为广大穷苦百姓打天下的。
其不禁为这个继子感到骄傲。
也正因此,她更加不怕艰辛,心中对革命人士有了天然的好感。
这些年,夏伯根一直拉扯着这个家往前走。
在女儿邓先芙长大后,她也非常支持其参加革命活动。
邓小平
有一次,她甚至冒着杀头的危险,救了几个共产党员的生命。
那是1948年夏天。
华蓥山多地先后发动武装起义。
得知此事后,国民党当局立即调重兵围剿起义部队。
一天上午,邓先芙急匆匆赶回家。
随即她立马气喘吁吁地告诉母亲,华蓥山武装起义受挫的消息;
并请求她能够收留游击队员。
其实,邓先芙有想过母亲可能不会同意。
毕竟夏伯根身后是整个邓家。
而这件事一旦被发现,可是会惹来杀身之祸。
令她意外的是,夏伯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女儿的提议。
“家里就有在前方冲锋陷阵的共产党员,我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回答女儿后,夏伯根立马开始谋划。
夏伯根
最终,她让家里的长工以干农活为掩护,将撤退的游击队员接回家中。
这些战士一共二十多号人。
何况,他们身上还带着枪支弹药。
要想完全藏匿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为此,夏伯根请求邻居帮助,一起把家门口边皂角树上的稻草树撤下;
然后在稻草树底部挖个坑,把枪支弹药藏进去;
再把稻草树放置好。
夏伯根在村里有威望,加之听闻是救游击队员。
村民们也纷纷加入进来。
图中大毫角树下就是夏伯根为华葵山游击队藏枪处
后来一到白天,夏伯根就和儿女们为游击队员们做饭、洗衣、放哨、熬药治伤。
到晚上,她与长工轮着守夜,以防发生意外。
在邓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这些游击队员先后恢复身体,后陆续转移到崇望乡、东岳乡一带。
同时,他们的枪支弹药,也由夏伯根组织长工,挑去崇望街。
事情进行得十分顺利。
夏伯根这些日子提起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可是没料到,她竟遭人告密举报。
彼时,国民党以窝藏“共匪”的罪名把夏伯根逮捕。
紧接着,他们又立马派人去邓家搜查证据。
幸而夏伯根将一切都处理得很周全,没留下任何的痕迹。
夏伯根
后来还是女儿卖掉了家中仅有的2石谷子,才把夏伯根保释了出来。
这无疑让本就清苦的邓家更加一贫如洗。
最终,邓家人只有靠更艰苦的劳作维持生计。
屋漏偏逢连夜雨。
不久,女儿邓先蓉就因劳累过度病倒。
可是他们哪儿有钱治病。
加上左邻右舍的财产和他们半斤八两。
言外之意,他们就是借钱也找不到对象。
令人心痛的是,夏伯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被病魔折磨带走。
无论过了多久,一想到爱女先蓉,她都泪水涟涟,悲痛不已。
邓小平
好在不过一年,四川就迎来解放。
老百姓再不用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的,正是她的继子邓小平。
母子情深,感人肺腑1950年,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后便坐镇重庆,主政西南。
当时,有着7000万人口的偌大西南,有太多的事宜亟待解决。
建设政权、恢复生产、修建铁路、清剿土匪……
可想而知,邓公每天都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
突然有一天,邓小平正在开会。
警卫员崔来儒就急匆匆跑来向他报告:
“政委,您舅舅和老娘从广安老家来了。”
闻言,邓小平一怔。
邓小平
原本他是打算将家人接来重庆。
但其实在是太忙,便将此事一再搁置了。
接着,崔来儒询问道:
“要不要通知卓琳校长,叫她回来招呼一下?”
话音刚落,邓小平立马摆手说:
“不用了,告诉接待科安排他们在招待所住下。”
崔来儒有些急了,说他舅舅一来就不耐烦地嚷着要吃饭喝酒,见邓小平。
“政委,我给您提个醒,家乡老辈子来了,您不陪陪?怕是失礼啰,人家要说闲话的⋯⋯”
可即便如此,邓小平仍是摆手,只叫崔来儒安排他们吃饭。
而自己则又回到会议上。
邓小平
直到一天的工作结束,已经入夜,邓小平才回到家。
当其刚进家门,就见舅舅淡以兴与继母夏伯根坐在沙发上等着他。
见他回来, 淡以兴满身酒气,劈头就是一句:
“好哇,贤娃子,你当真当了大官,六亲不认了!皇帝老子还有三个草鞋亲嘛!”
“舅舅⋯⋯”
“你还认得幺舅啊?你还记得你的亲娘老子不?”
邓小平苦笑,他怎会忘记自己亲娘呢。
小时候,其父常年在外。
家中大小事务全靠母亲一个人负担,长年过度的劳累拖垮了她的身体。
16岁那年,邓小平离家去法国勤工俭学。
其母亲带着弟弟妹妹哭着送他一程又一程。
当时邓小平向母亲承诺,等他把书读好,在外面做事了再回来接她⋯⋯
邓小平
可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在他离开的第七年就亡故了。
那时,邓公还在法国,无法回乡为她披麻戴孝。
邓母生前最疼自己,临死前却没能见得一面。
这是邓小平终生的遗憾。
想到此,他的眼睛不禁湿润:
“舅舅,我怎么能忘了生我养我的母亲和那片故土,这三十年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慈母的形象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啊!”
舅侄俩深情地追忆着往事,不小心忘记了一旁的夏伯根。
这时淡以兴急忙拉过夏伯根介绍:
“贤娃子,这就是你的后妈夏伯根。”
邓小平是听说过夏伯根的。
他非常感激这个继母为邓家的付出。
其深知,是她给父亲送终,也是她支撑起了这个家。
谈以兴也不住地夸道:
“孤儿寡母不容易啊,她种田、织布、做饭样样会,为人爽快侠义,乡亲们没有不夸的,都说你们邓家有福气。”
夏伯根和卓琳
夏伯根被说得有点不好意思,赶忙打断道:
“舅舅,你别说了。”
而后,她又对邓小平说:
“听说你回来了,想来看看你,没有别的意思。”
要知道,当她得知邓小平回来的消息别提有多高兴了。
尽管素未谋面,但其依然为他感到骄傲。
当时,夏伯根直接把大门一锁,拎起个小包裹,便和淡以兴一起赶赴重庆来看看这个继子。
邓小平看着眼前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眼中噙满泪水。
他抓住其手说:
“不,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
1974年邓小平寿辰与家人合影,前右一为夏伯根
一声夏妈妈,让夏伯根红了眼眶。
她没想到,已是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会愿意承认自己这个素未谋面的继母。
邓小平接着道:
“你是我弟弟妹妹的妈妈,也就是我邓小平的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
夏伯根早已泪流满面,连连点头。
之后,她就搬进了邓小平家中。
而这一住就是半个世纪。
在邓家,夏伯根依旧发扬她勤劳持家的美德。
她帮助邓小平夫妇料理家务,养育儿孙。
不仅如此,几个重孙子都由她一手带大。
毫不夸张地说,夏伯根成为邓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她被儿女们誉为家中的 “特等功臣”。
邓小平
后来,邓家遭遇风波。
可夏伯根依然选择跟家人同甘共苦,相依为命。
为此,她还特意叮嘱卓琳千万不要和邓小平离婚。
夏伯根再次展现出当年寡居时的坚韧。
面对外界的屈辱、歧视,她始终镇定坚强,陪伴家人在风风雨雨中前行。
不久后,邓小平夫妻到江西,夏伯根也毅然同往。
见状,邓小平打趣说:
“我们三个,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
那段时间,夫妻俩去工厂做工,夏伯根就在家操持家务。
三个人没有工资,靠着每月仅有的20元生活费。
自然,他们的生活相当困窘。
1949年邓小平和卓琳及长子、长女、次女合影
不过这并没有难住三人。
他们想出法子,利用楼下杂草丛生的空地,种地养鸡;
而后又学着自己酿酒、做邓公喜欢的四川豆瓣酱。
就这样,邓家人在互相扶持中迈过难关。
家庭的和睦融洽是支撑他们熬过苦难的无尽力量。
其实这也得益于邓公。
少小离家的邓小平从来都十分珍惜自己的亲人,重视家庭的团结与温暖。
他曾说“家庭是个好东西”。
可以说,在和谐家风方面,邓家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融洽和谐,代代相传邓小平与卓琳这个家是一个四世同堂、和睦团结的大家庭。
除老祖夏伯根外,邓小平夫妻有两儿三女,四个孙辈。
邓小平和卓琳向来很喜欢小孩。
邓小平和卓琳
他们的五个子女,除了三个因战乱曾被寄养在外,几乎都是跟随父母身边生活。
工作中的邓小平是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人。
可面对孩子们,他就完全没辙。
邓小平的小女和小儿子出生于和平年代。
因此,作为爸爸,他带孩子的时间就特别多。
两个老幺也拥有更多“特权”。
他们可以在父亲的办公桌底下钻来钻去;
在地毯上翻跟斗、打滚、过家家;
还亲切地叫他们父亲“老爷子”,并说:
“老爷子,看我们多热闹,跟我们一起聊聊天嘛。”
每每这时,邓小平就会无奈地说:
“哪里有那么多说的。”
邓小平与孩子们
在江西那会儿,他将残疾的长子接到身边亲自照料。
每天,邓公都会用车子推着儿子去晒太阳,调节他的情绪,帮助他鼓起生活的勇气。
不管自己身处什么环境,但邓小平从不畏惧。
他依然开朗生活,甚至还能潜移默化为儿子带去阳光与希望。
不久后,邓家陆续有了四个孙辈。
这些可爱的新生命又为邓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生机。
无论工作有多累多忙,回家一看到孩子,老人们的脸上就会露出慈爱的笑容。
只要有空,邓小平与卓琳都会亲自照料小孩。
复出后,邓小平忙于国事,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减少。
但他仍然尽量抽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努力营造家庭和睦的气氛。
邓小平一家
他特别喜欢每天的晚饭时间。
那个时候,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
虽然往往他只是默默吃饭,听家人聊国家大事,谈日常琐碎。
但邓公就是享受这种热闹温暖的烟火气。
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国家领导人住室的办公桌上,会出现四个可爱的小动物摆件。
那是四个孙子送他的陶瓷礼物。
四个不同的属相,分别代表四个孙子。
平日里,只要条件许可,邓小平就会尽量带上孩子们同行。
譬如,他每年参加的一些公益活动,他都会带上孙子,从小培养他们崇高的道德理想。
1989年1月9日,邓小平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退下来。
他对退休生活的期待是:
“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
对他而言,平民生活就是做个普通的老人,到处走一走,看一看,能有更多的时间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左起:卓琳、邓榕、邓朴方、邓小平、 邓质方、邓楠、邓林
就在退休这天,邓家人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特殊的晚会。
四个孙子向邓小平送上了自制的贺卡,上面装点着美丽的蝴蝶花和红心,写着孩子们真挚的祝愿:
“愿爷爷永远和我们一样的 年轻 ”
邓小平开怀地接过礼物,被孙子们亲得满脸口水,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邓小平曾幽默地说:
“以后如果评奖的话,评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爷爷,我可以得这个奖。”
俗话说“隔辈亲”。
孩子代表着纯真与未来,跟他们在一起,邓小平的晚年就像普通爷爷一样收获着欢乐与希望。
1997年2月,邓小平因病逝世,走完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全家人都沉浸在巨大悲伤中,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欢笑笑语。
那时候,97岁的夏伯根患有老年痴呆,已经不太认得人了。
听到这个消息,她愣了好久,才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小平,走了啊……”
自那天起,夏伯根就不吃饭了,也不喝水。
她的身体越来越枯瘦。
即使很多事都记不得了,但其始终没有忘记这个跟她相处了近半个世纪的儿子。
四年后的春天,夏伯根辞世,享年101岁。
结语夏伯根没有文化也不懂政治,但她却拥有坚韧善良、明理豁达的品质。
邓小平是一位伟人,却难能可贵的有一颗普通人的平常心。
所以,原来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才有可能结成紧密连结的一家人。
家庭幸福不光是上天的恩赐,更是每个成员用心付出后的回报。
伟人代代相传的舔犊之情令人感动,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参考资料:
《中华文摘》文章:卓琳与夏伯根:半个世纪的婆媳情 中国新闻网
艾新全 田姝.邓小平的亲情[J].红岩春秋 2006(05):32-37.DOI:10.16684/j.cnki.hycq.2006.05.013.
林建公.邓小平的个人生活(中)——四代同堂[J].党史文汇 2004(09):17-20.
杜先明.小平继母营救游击队员[J].红岩春秋 2001(06):26-27.DOI:10.16684/j.cnki.hycq.2001.06.004.
孙业礼.邓小平:“家庭是个好东西”[J].共产党员(河北) 2014(0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