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年黄金老店老凤祥(中华老字号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北京百年黄金老店老凤祥(中华老字号你所不知道的故事)在抗战期间 新四军物资匮乏、药品奇缺。他们筹集了一些银圆金器 秘密运送给朴老 望朴老助一臂之力 为解放区购买药品。然而这批金银在当时上海市面上无法流通 大多店铺都不敢接手 只有老凤祥大义凛然 冒着危险兑换了解放区的这批金银。百年老店老凤祥的产品造型奇巧多姿,工艺完美精湛,明代嵌宝盛行,清代极重华丽,历代名作叠出。她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其特色就是金银摆件的制作技术,统称大件技术。其中半立体抬压是摆件的主要技术,又称阳花抬压,是采用较复杂的手法,在平面材料上用各类钢凿抬压出有立体效果的花纹,类似浮雕。表现的题材相当宽广,花草,鸟鱼,山水,人物,建筑皆能适应。阳花抬压一般工艺过程是:取金银片―上胶水板―贴样―錾轮廓线―起胶抬压,呈立体感―上胶成形―开色(錾出花纹)―起胶情况―成品。一般器皿摆件的工艺流程为:来料――成型材――铸模压制――
老凤祥创始于1848年,是百年民族品牌,中国著名的珠宝首饰品牌,也是跨越了中国三个世纪的经典珠宝品牌。老凤祥集“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于一体,拥有多家专业厂、研究所和遍布全国各地的3800多家销售网点,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多元化的产品线。老凤祥有黄金、白银、铂金、钻石、白玉、翡翠、珍珠、金镶玉、有色宝石、珐琅、红珊瑚等多品类首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回顾老凤祥的历史,自清代到民国,从解放初期到文革,由文革到改革开放,从84年恢复内销到转制、改制和重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据史料记载,从1848年老凤祥银楼建店到1908年的60年的时间里,是属于规模小,且变化多端的不稳定时期,一方面银楼几经搬迁,另一方面记号不断变更。自1908年重新恢复“裕记”起自1902年(民国之年),老凤祥银楼开始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老凤祥银楼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1930年(民国19年)老凤祥银楼因经营需要进行了全面改造,建造了当有的三层钢骨水泥楼宇,上层为工场,有学徒、工人近40人,一楼为店堂,陈列各种产品,还有地室库房,存金四、五万两。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12日国民党政府实行了经济紧急措施,禁止黄金自由买卖,银楼业受到更大的冲击,老凤祥也不能幸免。后来同业公会和银楼同行多次请愿,才在1943年(民国32年)6月恢复黄金自由买卖,银楼业务渐盛,老凤祥银楼此间曾有过日销售千两黄金的辉煌记录,到抗战结束前,老凤祥资本额已达380万元。
抗战胜利后,人们视黄金为保值手段,银楼营业更盛。这时老凤祥银楼已发展为具有资本实数1000万法币的大银楼。这样规模不仅在旧上海的银楼业中名列最高等级行列(即大同行中九个字号之一),而且也是主宰上海首饰业龙头金店之一。
在抗战期间 新四军物资匮乏、药品奇缺。他们筹集了一些银圆金器 秘密运送给朴老 望朴老助一臂之力 为解放区购买药品。然而这批金银在当时上海市面上无法流通 大多店铺都不敢接手 只有老凤祥大义凛然 冒着危险兑换了解放区的这批金银。
百年老店老凤祥的产品造型奇巧多姿,工艺完美精湛,明代嵌宝盛行,清代极重华丽,历代名作叠出。她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其特色就是金银摆件的制作技术,统称大件技术。其中半立体抬压是摆件的主要技术,又称阳花抬压,是采用较复杂的手法,在平面材料上用各类钢凿抬压出有立体效果的花纹,类似浮雕。表现的题材相当宽广,花草,鸟鱼,山水,人物,建筑皆能适应。阳花抬压一般工艺过程是:取金银片―上胶水板―贴样―錾轮廓线―起胶抬压,呈立体感―上胶成形―开色(錾出花纹)―起胶情况―成品。一般器皿摆件的工艺流程为:来料――成型材――铸模压制――焊接――修饰整型――电镀光亮――成品。还有泥塑、板金、拗丝、镶嵌、雕琢等各种技法。一些高级精贵的摆件工艺上十分繁复应需而用,作为艺术品无固定的工艺模式。
“老凤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中的抬压、鎏金、扳金、拗丝、镶嵌和雕琢等各种技法,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见证中国金银文化发展历史的活化石。如今已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