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个人成长自述书(真实需要被挖掘)
柴静个人成长自述书(真实需要被挖掘)柴静自己说:“《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听完感情细腻的演讲,我忍不住就想看看这本书。柴静作为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在这本书里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这本书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
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我,阅读更多有趣原创文章!!!之前也偶尔看过“看见”这个栏目,像讲故事一样,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一些热点新闻事件的好奇心。真正想起来看这本书是因为看了柴静的一次演讲,很有感染力,听完之后心情澎湃,每个人都要为这个社会贡献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你的每一个能站在一定高度上所做的事情,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一些有益改变的事,都促成了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柴静的那份演讲叫做《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演讲讲了一位援藏的教师,一位律师,一位官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只是简单的叙述,不掺杂任何评论,但就是那么富有感召力,一个人,要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真诚执着。
演讲中讲一位律师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的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赢得尊重。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却不傲慢 对政治表示服从 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 看到弱者知道同情 看到邪恶知道愤怒 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这位律师叫郝劲松,因对“打破行业‘霸王条款’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入选“2004年构建经济和谐十大受尊崇人物”。他说,我只是讨厌屈服。
演讲的结尾这样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这份演讲获得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
听完感情细腻的演讲,我忍不住就想看看这本书。柴静作为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在这本书里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这本书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柴静自己说:“《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这本书一共分为二十章,通过二十个典型的新闻采访,结合作者的经历,讲述了作为记者的一些感悟与成长。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十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作者在这一章中讲述了二〇〇四年在福建农村采访拆迁、二〇〇五年报道《中国改革》杂志被诉案、二〇〇六年四十八岁的俄罗斯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被暗杀、二〇〇九年重庆陈坤志涉黑案以及二〇一一年福建归真堂活熊取胆风波,从一开始的“认为只要掌握的事实并无错漏即可”,到后来“真正的记者首先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再到以后“作为记者不敢轻易再对任何事物直接发表评论。”过去觉得只有好人坏人,现在只有好事坏事,将来只有有事无事。对事件真相的认识,报道的成熟,一步一步的成长。
柴静说:“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舆论也被科技裹挟着发生了变革,一条微博、一段微信,经过网络上别有用心的人的炒作,能够迅速的传播。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谣言,就是这样引起恐慌,以至于引起加强监管的呼声。那么作为我们独立的人来说,在看到未经证实的言论时,我们能否能以对事件的判断能力来看待,而不是一味地传播。不信谣,不传谣。自己在说话时也要有根据,夹杂着感情去评论一件事情,就会让这件事失去本来的面貌,这就是谣言的来历——三人成虎。
要真正理解并学会了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权威的媒体也会有偏颇失实之处,盲目跟风并随意评论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和伤害。 柴静说道,做一个记者,最重要是做到公正地去报道事实。如果一个记者把自己的情绪加之到报道中,这份报道就会把读者和听众带那个情绪和情感里,这就没办法还原事实本来的面貌了。世界的所有事情都是复杂多变的,而越是复杂的世界,越不能妄下判断。我们的思维在不断否定中重构,又在重构中否定,这才是思维最精彩的地方。因此,不要太坚信任何的观点和立场,不要做乌合之众。
柴静在这本书中也坚持了这样的原则,叙事不掺杂感情,只求尽量还原真实,而真实往往是最具力量的,剥去纷繁的辞藻,不要先入为主,客观理性地描述。你会发现,事情远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60分钟”的记者华莱士说过一句话:“因为所有你认为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人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进行利益诉求,而消除纷争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起理性,多去沟通,多去了解,与人交谈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让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而不是寻找一些理由来使他屈服。这样才能让事情处理的更顺利。
这本书,让我能有机会能够了解新闻报道幕后的故事,看待事情一定要全面客观,不要片面的看到一部分就下结论,对待事情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失去自我。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了解了柴静,要在平凡的事情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站的高一点,做一些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一些有益改变的事,要乐于奉献、要敢于斗争、要真诚、要执着。这本书,更让我有机会了解了自己,要有勇气来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