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恋母之性犹未脱)
(少年恋母之性犹未脱)△王采玉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的身世,经唐人《金陵春梦》“小说家言”的任意编造,使本来十分清楚的事情,妄生疑窦,无端地罩上神秘的色彩,成了天方夜谭的故事,越传越玄。 △蒋介石与母亲的合影4月25日这天,他佝偻着腰,拄着拐杖,来到蒋母墓前,深深地鞠躬致哀。他就要告别这方生他养他的土地,漂泊海峡彼岸了。顿时思绪纷繁,孩提时的玩耍嬉戏,母亲的音容笑貌,依依在目,宛如发生在昨天,是那般的清晰。他转身离去时,口中喃喃祈祷。 蒋母身世
导语
蒋介石离世前对操办后事的家人说:
“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将来,有一天葬到大陆,葬到家乡去!”
《团结报》文史e家(ID:wenshiyijia2016)原创,转载务必获取授权。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已成雷霆万钧、排山倒海之势,国民党政权已危如累卵、破在旦夕。下野后在溪口养疴的蒋介石,日见干瘪、衰老,整日愁眉不展,忧心忡忡。
△蒋介石与母亲的合影
4月25日这天,他佝偻着腰,拄着拐杖,来到蒋母墓前,深深地鞠躬致哀。他就要告别这方生他养他的土地,漂泊海峡彼岸了。顿时思绪纷繁,孩提时的玩耍嬉戏,母亲的音容笑貌,依依在目,宛如发生在昨天,是那般的清晰。他转身离去时,口中喃喃祈祷。
蒋母身世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的身世,经唐人《金陵春梦》“小说家言”的任意编造,使本来十分清楚的事情,妄生疑窦,无端地罩上神秘的色彩,成了天方夜谭的故事,越传越玄。
△王采玉
王采玉,原名彩玉,1864年出生,浙江省嵊县葛竹村人。王氏祖先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奉化连山迁居葛竹村。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为第十六代孙,生有三子二女,长子王有则,次子王有模,三子王有金,都是未得功名的国学生。王有则,字品斋,1820年生,熟读诗书,精明能干。他以贩卖土产为业,因在皖南、浙西招集流亡人口,开垦战乱弃留的荒地而致富,晚年回家乡葛竹村。原配姚氏,生三子一女。姚氏死后,续娶欢谭姚振昌之女,又生一女二子,女即王采玉。
王有则卒于1882年,其时家道中落,女儿王采玉才19岁。大弟贤巨嗜赌成性,小弟贤裕患有精神病,全家生计艰难,全凭她缝缝补补,赚得零钱,贴补家用。王采玉原嫁奉化县曹家田竺某为妻,夫妻仅生活几年,竺某病故,王采玉又回娘家寡居。自此,茹素念佛,足不出户。
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字肃庵),承父业经营玉泰盐铺,以食盐生意获利,家庭经济自给自足,并日渐富裕。蒋肇聪原配徐氏,生有一女一子,女名瑞春,子名周康(字介卿,号锡侯)。徐氏病故后,续娶孙氏为继室,不久亦病故。
王采玉堂兄王贤东,是蒋家玉泰盐铺的老伙计,得蒋肇聪信任,掌管店务兼司账务。蒋肇聪自孙氏去世后,总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王贤东有意为其撮合新人,再结良缘。他见堂妹王采玉一人独撑家门,艰辛凄苦,便前去说合。1886年,王采玉嫁给蒋肇聪为填房。蒋肇聪长王采玉22岁,老夫少妻,无比恩爱。1887年生长子,名瑞元(即蒋介石),越三年,生长女名瑞莲,又三年,生次女,名瑞菊(不久夭亡),再三年,生次子,名瑞青(3岁而亡)。王采玉勤俭持家,家境也较宽裕,并能不时资助娘家老母和两个弟弟。
抗战时,重庆曾经发生过河南人郑绍发冒认宗亲的事,此人到处说王采玉为河南人,改嫁奉化,蒋介石为他的同母兄弟。蒋介石是个聪明人,他知道鉴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此事既不能大肆辟谣,也不能采取断然措施,迫于无奈,只得让戴笠将其软禁起来。蒋介石对此事一直不能释怀,抗战胜利后,他请陈布雷为其在溪口修家谱,特意嘱咐:“布雷先生,修谱之事,就托你了,请多费心。先母身世,望在家谱内着重提及。”
童年顽劣
△蒋介石台北故居墙上挂着王采玉像
蒋介石幼时喜恶作剧,3岁那年,为探喉管有多深,竟往喉管里插进大半根筷子,幸亏母亲发现,急急拔出,才救了一条小命。5岁的那年冬天,他看到大水缸上浮着又圆又亮的冰块,竟用木凳接脚,探身打捞,不料倾斜失重,载入缸内,被路人救出时,又冷又呛,奄奄一息,几乎毙命。
他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悲悲戚戚,哀毁骨立,而他依然调皮玩耍,不是舞枪弄棒,就是厮打械斗,每每打得头破血流,方肯散场。他在私塾读书时,自由散漫,不受约束,很少听从教诲,为此,没少挨老师戒尺痛打。溪口镇上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叫他为“瑞元无赖”。
蒋介石有个比他小8岁的弟弟瑞青,与他全然不同。他是这样描写弟弟的,“其貌之温而丽,与其性之静而澹也。”“潇潇逸逸,举止不苟如成人也”,“妙言巧歌,奇态异状,虽群儿之佼者莫能离,乃兄视之瞠乎后矣。”王氏既为生计所累,又为顽皮的长子所烦扰,现得如此娇儿,当然视为掌上明珠,十分钟爱。不幸的是,瑞青3岁夭亡,王氏椎心号泣,悲痛欲绝,竟以成人排场,将其安葬在亡夫墓侧,并为他冥配。后来,蒋介石有经国、纬国二子,王氏还命将经国过继给早已死去的瑞青为子。可见,王氏对次子的爱之深,思之切了。
蒋介石15岁时,王氏为早续香火,也使贪玩调皮的他有一羁束,央人聘娶岩头村毛鼎和的女儿毛福美为妻。王氏十分喜爱这个儿媳妇,而蒋介石却瞧不顺眼,只是慑于王氏的威严,不敢发作。后来,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对毛福美越发看不上眼,开始冷落、疏远,直至离弃。
1905年,蒋介石决意去日本学习军事。王氏失去次子后,心情抑郁深重,现在唯一的儿子又要去国东渡,自然不舍离去。可是,孤门独寡的酸涩和苦楚,激励她割舍亲情,将重振门庭、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于是把节衣缩食所攒的全部积蓄拿出来,资助儿子东渡日本。
侍奉母病
蒋介石在日本与同盟会领导人陈其美结为盟兄弟后,经陈其美引荐,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加上张静江、许崇智等人的提携,他开始在中国政坛上崭露头角。王采玉十分清楚儿子所处地位的重要,所以很少打搅,偶尔书信一封,也不免勖勉一番,让儿子安心国事,“死生一视尽义,勿以家事为念”。
1919年3月,蒋介石在上海度假,立即去函奉化,让积劳成疾的母亲来上海求医。蒋介石在他的寓所,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当他见母亲面容憔悴,形容枯槁,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王采玉见站在面前的儿子满面红光,加上一身戎装,越发显得魁梧健壮,心情格外愉悦,凝视许久,全然忘却旅途辛劳和疾病疼痛。
蒋介石和母亲在上海共同度过两个星期,朝夕共话家常,设法给母亲逗乐。只是因为福建军务紧急,才让其母返乡。离别时,王采玉一再嘱咐他:“瑞元啊,娘知道孙文器重你。要不然,去年我家修家谱,他怎么还特意给娘送来匾,上面写着……”他知道老太太记不清楚了,连忙答道:“广慈博物”。老太太接着说:“娘不扯你的后腿,只是娘希望你,在我活着的时候,每年都要回来看我一次”。
母亲去了溪口老家,蒋介石仍然惦念母亲病体,经常往返于上海、奉化之间,以至将公务置之不问。次年初,他又将母亲接到上海,延请沪上名医诊治,每天亲侍汤药,陪伴病榻之旁,嘘寒问暖,乐话家常,老太太也十分高兴,自觉病体好转,于是又回溪口老家。
可是,到了6月,蒋母病情又见沉重,他又将母亲接来上海静养诊治。在上海五十多天,老太太时好时坏,总是不得康复。他心中犯惑,瞒着母亲,向医生讨教,医生只得直言相告:“令堂为虚劳之症,痊愈好转,确实困难,臂如油尽灯灭。先生在今年内,一定要多多在意”。而此时,孙中山又回到广州,函电交驰,急需他在军事上予以筹划。
国民党的一些大员,如邵元冲、胡汉民、廖仲凯等也连连来电催促。后来,他的盟弟戴季陶衔命前来,两人大吵一架,这才将母亲送回溪口,赶赴广州就任援桂军中路军总指挥。到了广州,他的心还在溪口,还在母亲身上,终日忐忑不安,神不守舍。他料理完军务后,又回到溪口,见母亲病体仍无好转迹象,便带着母亲来到普陀山,陪着老太太求神拜佛,虔诚地祈祝母亲早日康复。这时,孙中山又频频电催他来广州筹划军事。国民党的一些要员也连连来电,要蒋介石“深念国事党事之艰难,积极负责,束装即来”。他百般无奈,众情难却,只得急急赶往广州。途中,他下榻旅舍,夜卧床上,只见北雪茫茫,一望无际,自己独步雪野,寒彻肌骨,冻的他连声叫娘。惊醒后,冷汗淋漓,方知是一场恶梦。他坐定后,心烦意乱,默念此必凶兆,于是又匆匆返回溪口。
身后殊荣
蒋介石赶到溪口,母亲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他日夜不懈,陪侍病榻,也无回天之术,王采玉于1921年6月14日去世。蒋母去世后,孙中山即为蒋母画像作赞辞:
“陟彼四明,名山苍苍,
瞻彼南海,大风泱泱;
中有贤母,仪式四方,
厥生公琰,为国之良。”
其时,广州战事依然吃紧,孙中山屡屡来电,望他“墨絰从戎”,“速来相助。”蒋介石只得将母柩暂厝家中,尔后赶快启程。途中大雨滂沱,他又连夕作梦,梦见母柩被洪水浸泡。于是,第二天,又赶回溪口,但见母柩安然,心中方才踏实。
他在前方将军务安排妥贴后,又心急火燎地赶回溪口,并从广东、江西请来知名的风水先生,为亡母寻找风水宝地,最后选定白岩山鱼鳞岙中垄凸起处,据风水先生讲,这个穴位正在弥勒佛肚脐眼,母茔择此,可得佛门保佑。他又择定“黄道吉日”为亡母安葬。这天,孙中山特派陈果夫等参加丧礼致奠,孙中山的祭文为:“呜呼!文与郎君介石游十余年,共历艰险,出生入死,如身之臂,如骖之靳,朝夕未尝离失,因得略识太夫人懿行……”孙中山题写的“蒋母之墓”和“范足式”,镌刻在墓碑的正面。蒋介石撰写的挽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由张静江书写,镌刻在墓碑两侧。
蒋母安葬后,蒋介石逐年兴建,在距墓近半华里的半山坡,建一蒋母墓庄,由国民党元老谭延 书写的“慈庵”横匾,悬于进门处。内中树立许多石碑,有谭延 书《孙大总统祭蒋太夫人文》,于右任书《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吴稚晖书《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奖慰蒋中正同志文》,蔡元培书《国民会议慰勉国民政府蒋主席词》等碑。王氏生前是料想不到身后能享有如此的殊荣。
蒋母在世时,蒋介石几乎每年都要回乡省亲,蒋母去世后,他也要年年来家乡祭扫祖坟。自从母亲去世后,他每逢生日便不进餐,侍卫人员不解,他便告诉他们:“儿生日母苦日。为子女者不能只为生日喜悦,更应不忘母亲的痛苦。我不进早餐,就是寄托着对母亲的哀思和追念。”他在中国大陆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曾有过屈辱的三次下野,每次下野,都以为母扫墓,恪守孝道为名,而退居溪口,遥控当时的政治局面。国民党的党政军要员凡去溪口的,必有蒋介石陪同,前往拜谒蒋母墓,然后才向蒋介石请示讨教,这已成为定例。
作者 |张家康
编辑 | 陈晓燕 杨镝霏
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喜欢今天的内容吗
请给我一个大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