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教进入内蒙的历史(被金庸误导的喇嘛教)
喇嘛教进入内蒙的历史(被金庸误导的喇嘛教)《神雕侠侣》中的金轮法王,《射雕英雄传》里的灵智上人,他的小说里对两个民族的人有着赤裸裸的不喜欢,除了“侠之大者”的典型郭靖、杨过,其他汉人在其笔下,就显得比较狭隘,也比较傻。比如《天龙八部》中的丐帮或《鹿鼎记》中的天地会,典型的“大汉”主义者,每次看到他们出场都一言难尽。另一个特别不友好的就是藏族了,一般充当各个作品的反面人物:《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
我们这一代人,最早接触的武侠小说和电视剧主要都来自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张口即来。
或许学校教科书、电视上向我们灌输的那些爱国情操、那些道德规范,没多少孩子真的听进心里,但金庸的武侠英雄梦却早已深入人心。
在那个年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强有力的熏陶下,对人物的定义划分,非正即邪,非黑即白。
长大后回头看金庸的所有作品,却发现这里头夹带了不少金庸自己的私货,看得出他是个民族主义者,或者说他是一个反民族主义者。
他的第一大英雄人物是契丹人乔峰,英雄事迹可歌可泣;第一大美女是个维吾尔族少女香香公主,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在《射雕三部曲》里面,金庸对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赵敏等人也很友好,除了政治立场外,他们为人都很端正。
他的小说里对两个民族的人有着赤裸裸的不喜欢,除了“侠之大者”的典型郭靖、杨过,其他汉人在其笔下,就显得比较狭隘,也比较傻。比如《天龙八部》中的丐帮或《鹿鼎记》中的天地会,典型的“大汉”主义者,每次看到他们出场都一言难尽。
另一个特别不友好的就是藏族了,一般充当各个作品的反面人物:
《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
《射雕英雄传》里的灵智上人,
《神雕侠侣》中的金轮法王,
《鹿鼎记》里的桑杰大喇嘛,
当然,也可能不只是对藏族,而是对所有出家人的不友好,毕竟少林派、全真教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也都是各种暗黑。
以《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和《神雕侠侣》中的金轮法王为例。
吐蕃国师鸠摩智,要学六脉神剑、易筋经等武功,成就武林第一人;
蒙古国师金轮法王,要当中原的武林盟主,成就武林第一人。
金轮法王是鸠摩智的进阶版,这两位僧人对武功的欲望都极其强烈,因为这种欲望,他们开始烧杀抢夺……
妥妥的大反派!
虽然只是武侠小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可对于“喇嘛教”、“道教”,一下子就列入了黑名单中。
就跟原生家庭一样,先入为主的概念很可怕,要洗去这种印记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2004年初到拉萨时,QQ群里有网友说,3650米的海拔,比峨嵋山还高,那每天不都是云里雾里的?是每天骑着牦牛去上班吗?
人比较喜欢活在自己的见知里吧,殊不知,当时的拉萨,也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楼房虽然不是很高,除了偶尔流串到城里的几头牦牛,真没人骑着牦牛去上班,出租车和公交车倒是满大街跑。不过在八廓街,藏历新年还是可以看到少年骑着马儿,保留着旧时的传统。
在一个地方久了,会受到那里的人,所散发出来气息的影响。一个人再怎么整容,形象再怎么改变,那一双眼睛是不会变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欲望有多强,可以从他的眼神流露出来。那时,这里许多人的眼睛就和小孩一样清澈。
从小孩到长者,他们的眼睛真诚淡然,沉静温和。
与藏族朋友接触多了,也慢慢了解到一点,能出家的僧人,享“清福”是前世修来的福报,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不操心生活经济上的琐事,对金钱没有概念,一心一意修行,证悟成就大道,方度众生,是他们的追求。
“偏见来源于无知”,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心中是早有定见的,别人做的事情,说的话,不过是对自己心中那个“定见”的佐证而已。
我们所能知晓的大部分信息,通过书本,别人的讲述,目前更多是通过网络获得的信息,都是经过别人加工过的。我们无从知晓那加工者的本意,他编发信息的出发点,或者他被这条信息触动的点,可能与你寻求真相的道路相悖,就可能会构成误解。
佛法在传入各地以后,分南传(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汉传(中国、韩国、越南、日本)及藏传(西藏地区、尼泊尔、不丹),或多或少都因为风俗文化而演变,成为具有地方色彩的宗派,但其教义与本师释迦牟尼佛弘传的并无分别,只是在表达及仪式上有所不同。
藏传佛教常被人以为是一种最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许多人把它称为“密宗”或“喇嘛教”,其实这些称呼并不恰当,也令人误解藏传佛教的教义。
密宗只是藏传佛教的一部分,而喇嘛的意思,和汉传的“和尚”一样。
下面引用百科的解释:
喇嘛(音译自藏文:བླ་མ,藏语拼音:lama),藏传佛教术语,意为上师、上人,为对藏传佛教僧侣之尊称,长老、上座、高僧之称号。
“嘛”是对待一切众生犹如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慈悲,是慈悲至高无上的意思,有这样至高无上慈爱的人,叫做“喇嘛”。
无论你是否信仰佛教,都应该在称呼上尊重,回归“藏传佛教”吧。
END
题外话:有多少人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深受金庸武侠影响?
大家可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