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创新舞台表演节目(创新剧目登上一流艺术舞台)

创新舞台表演节目(创新剧目登上一流艺术舞台)品牌剧目眉户剧《崆峒山下》的创作项目由此启动。该剧以宣传平凉市崆峒区政府在扶贫攻坚战中体现出的正确领导和突出事迹为大纲,以弘扬主旋律为时代特色,以精准扶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乡村为背景,意在充分体现崆峒山下儿女的朴实诚信、责任 担当、真情大爱,同时也体现政府村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上下齐心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努力和决心。在整理挖掘当地优秀传统剧目演出的同时,他决定创作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现代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经步入倒计时,文艺战线同样应当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把镜头对准脱贫攻坚事业,记录下这段永载史册的珍贵历史,以优秀的文艺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蒲虎勤说。蒲虎勤,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民职委员会委员、平凉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离岗创业期间曾任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崆峒区青少年戏曲培训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唤醒沉睡一晚的城市时,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演职人员充满“文化活力”的一天开始了。在平凉十中400平米的训练厅内,练唱、吊嗓、压腿、下腰……演职人员对秦腔基本功的训练毫不松懈。

创新舞台表演节目(创新剧目登上一流艺术舞台)(1)

“一天不练功,师傅知道;两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三天不练功,观众知道”,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锤炼了一批名角,诞生了许多经典剧目,其中包括获奖无数的大型现代眉户剧《崆峒山下》。

作为自负盈亏的民营院团,从2016年正式成立,一路走来,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致力于校园戏曲培训,为地方戏曲培养人才,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该院团在保持整理挖掘优秀传统剧目创作及演出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在创作题材上响应时代热点,回应市场需求,花大力气打磨现代优质剧目,逐渐擦亮自己的“民”字招牌,院团登上中国一流艺术舞台,交流步履不停,走出了一条“闯市场”与“做艺术”相结合的道路。

创出精品,形成品牌优势

蒲虎勤,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民职委员会委员、平凉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离岗创业期间曾任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崆峒区青少年戏曲培训基地负责人。

创新舞台表演节目(创新剧目登上一流艺术舞台)(2)

作为院团的灵魂人物,蒲虎勤深知,民营院团的生存模式在靠政策扶持外,还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只有在演出市场上开拓新路,创排优质的舞台作品,才能获得市场话语权。随着国家文艺政策的开放和文艺体制的创新,德韵依托自身的优势和剧目品牌打造,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直以来,蒲虎勤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民营院团如何让戏剧承担起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将平凉大地上发生的动人故事讲给世界听?如何使之符合时代审美,更易让普通观众接受并亲近?这是许多国有院团都无法完成的课题,对于民营院团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没人站出来解决课题怎么办?一种内心的冲动推搡着他往前走。

在整理挖掘当地优秀传统剧目演出的同时,他决定创作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现代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经步入倒计时,文艺战线同样应当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把镜头对准脱贫攻坚事业,记录下这段永载史册的珍贵历史,以优秀的文艺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蒲虎勤说。

品牌剧目眉户剧《崆峒山下》的创作项目由此启动。该剧以宣传平凉市崆峒区政府在扶贫攻坚战中体现出的正确领导和突出事迹为大纲,以弘扬主旋律为时代特色,以精准扶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乡村为背景,意在充分体现崆峒山下儿女的朴实诚信、责任 担当、真情大爱,同时也体现政府村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上下齐心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努力和决心。

故事的主线有了,但如何把故事讲好?避免剧本走入“宣教剧”的窠臼,具有艺术的张力和美感?

蒲虎勤深知,现代戏的创作需要把当下社会最有价值、却不断被光怪陆离遮蔽、甚至湮没了的思想意识打捞上来萃取、净化,让它在新的生活现场重放光芒。而且 它应注重人性开掘深度 保护生命的真实内心 从而让人们在表现当下生活的戏剧中,全面、深刻、准确地省察 生活与认识自己。公司特别邀请了五省戏剧专家作为《崆峒山下》的创作团队,他们多次深入平凉市崆峒区扶贫攻坚主战场,田园地头寻找原生态的创作素材。

创新舞台表演节目(创新剧目登上一流艺术舞台)(3)

《崆峒山下》的剧本从2016年着手创作。在剧本成稿后,蒲虎勤给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平凉市委书记郭承录送呈了一份,郭承录看后批示:“剧本已阅 反映脱贫攻坚 主题积极 贴近时代 但深度不够 应再挖掘提升后推出 不做则已 要做就做成精品。”

愈是挑战,愈显迎难而上和不忘初心的可贵。在市区领导的叮嘱期望之下 在诸多省市专业老师的参与把关下 经过近一年半的推敲修改 召开三次省级剧本研讨会,由崆峒区委、区人民政府出品 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编的剧本终于定稿。

该剧讲述了崆峒镇干部杨大成被派往家乡河西村任支部书记驻村扶贫,看到河西村生态环境被污染,田园逐渐荒芜,人烟稀少,乡亲们纷纷打工离开家园,留下孤寡老人、儿童无人照顾,部分乡亲因病返 贫的情况,心情非常沉重。决定利用本地天然资源养殖红牛,造福一方,却引来办采石场的兄弟山根百般阻扰和埋怨。为了办红牛生态养殖场,让乡亲们早得实惠早受益,杨大成花光了全部家底,用自家的房子做抵押贷款,毅然关停兄弟山根的采石场,建设红牛养殖基地。部分乡亲为了维护个人利益杨大成他告上了乡镇,杨大成忍受着停职 、赔偿等各个层面的巨大压力和满腹委屈,誓还乡亲们一个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家园,立下“河西村一天不脱贫,我一天不离开崆峒山”的誓言,他以一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赤子之情和一名党 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无私奉献、担当精神感动了乡亲们和兄弟山根,最终上下一心、团结拼搏,迎来了河西村的春天,取得了扶贫攻坚的胜利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向!

随后,该剧本被评为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2016年文艺“百粒种子” 资助项目和甘肃省文化厅2016年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创作项目。

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资金成立最大的难题,政府给民营院团的资金帮扶远远无法支撑起一部精品剧目的费用。蒲虎勤说服动员妻子、儿子、兄弟投资,解决资金问题。由于公司主要演员不足以支撑如此大型的剧目演出,蒲虎勤前往各地发出邀约,希望真正有实力的演员能够加入其中。在群众演员的选择上,为了更加契合《崆峒山下》故事发生情境和背景,蒲虎勤放弃了选用年轻的舞蹈演员,反而选择了年龄较长的演员,平凉市“枫叶红艺术团”的成员们主动请缨,希望共同打好这场艺术“攻坚战”。在崆峒区委、区政府、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 ,2018年3月《崆峒山下》剧目正式开排。

创新舞台表演节目(创新剧目登上一流艺术舞台)(4)

“两个多月的排练,让我今生难忘。导演的严要求、高强度让演员们‘尝尽了苦头’,但演员们却没有一位叫苦叫累,齐心协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前来排练场检查的省市区领导专家大为感动,纷纷为这些担当群众演员的老艺术家们竖起了大拇指。当每天的排练结束后,大家拖着站得太久而发肿了的腿离开排练场的那一刻,我一个人坐在黑暗的排练场默默的流下了泪水,大家对我的支持和信任让我愧疚,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崆峒山下》剧目做强、做大、为自己争气、为公司争气、为平凉戏剧争口气。”回望排练的艰辛岁月,蒲虎勤感慨万千。 

《崆峒山下》首演成功后,主创人员又多方听取修改意见,从各方面做了多次提高修改,参加第五届甘肃省戏曲红梅奖大赛开幕式演出、河南第八届黄河流域戏剧节大赛、甘肃省“春绿陇原”展演、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剧目”展演演出、本地巡回演出30多场。一次次的演出,都是不断检验、磨砺、筛选、省察的过程。这是一个拿奖拿到手软的剧目:第五届甘肃省戏剧红梅奖大赛开幕式演出剧目,省“春绿陇原”文艺展演剧目,被文化旅游部评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甘肃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第十二届2019上海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博览会参展剧目,“学习强国”平台展示剧目,平凉市优秀创作扶持舞台精品剧目,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奖赛剧目综合大奖,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奖赛个人表演大奖,第九届敦煌文艺奖,“第八届黄河戏剧节”综合剧目金奖,编剧、灯光设计第一名,个人表演一等奖。

“让《崆峒山下》走出平凉 走向全国 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剧目,这是我对这部戏设定的目标。”蒲虎勤未负众望,用文艺作品观照战胜贫困的历史之路,实现了他想要达成的目标。

送戏到部队、到福利院……每年15场的秦腔公益演出是德韵不变的坚持。每一场演出中,演职人员每到一地都是精益求精地用心为父老乡亲演出。奉献背后,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坚守传承,为传统戏曲培养更多人才

冬日的下午,平凉十中戏曲班,一听到老师要讲戏曲故事,前一秒还顽皮嬉戏的孩子们,马上都凑到一起静了下来,蒲虎勤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着秦腔《劈山救母》里的故事,边讲边唱,孩子们有的也跟着模仿。

创新舞台表演节目(创新剧目登上一流艺术舞台)(5)

戏曲样式复杂,它是如何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的?

2016年11月,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繁荣戏曲艺术,蒲虎勤决定和平凉第十中学合作,首做公益性戏曲进校园戏曲培训项目。四年来 学生们从最初的不懂变为热爱 家长们由原来的反对到大力支持 平凉“戏曲进校园”备受社会认可 戏曲传承和发展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我们教孩子们从戏曲的基本功练起,每天一堂课,所有课程均 为免费培训,我希望用我们的努力培养出来一批学生及戏曲爱好者。”蒲虎勤说。在和平凉十中校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平凉十中戏曲班(崆峒区青少年戏曲培训基地)在甘肃省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被甘肃省教育厅授予“甘肃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

经过四年的学习,孩子们对戏曲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孩子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

“学戏几年,戏曲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放不下了,我觉得学习戏曲的时间越长,愈发觉得这门艺术的深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强烈。”学生张丽说。

创新舞台表演节目(创新剧目登上一流艺术舞台)(6)

戏曲学习也在诸多方面影响着孩子们。学生蒲铭婕说:“戏曲给我灌输了很多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对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很深的影响。艺术是潜移默化的,在教育我们做人做事方面,是以艺术形象说话的,比起书本和简单说教,我们更容易接受这种形式的。”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参与戏曲活动,将戏曲表演实践带入课堂,蒲虎勤带领学生们排练大型现代眉户剧《父亲》,大的角色由德韵公司专业演员承担,小的角色让戏曲班的学生们参与,让孩子们参与体验真正舞台演出的过程,而这也是戏曲班从基础到舞台实践的必经过程。

公司的专业演员说,相比于他们当年学艺的时候,现在的学生真是太幸运了。“跟我们小时候的学艺根本不是一回事了,那时候都是随团学艺,老艺人们口传心授,我们的知识面和表演模式都不够科学、不够规范。现在我们的学生都是从理论、基础功、武功、观众审美需求等全面掌握。”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秦腔艺术的传承者,蒲虎勤不仅积极投身于传承、授徒事业,一年用200多个小时公益指导学生们学习、演唱戏曲,还把多年收集来的戏剧文献资料、皮影、木偶、服装道具等分类整理,在平凉十中创建了1000平方米的戏曲展馆。

创新舞台表演节目(创新剧目登上一流艺术舞台)(7)

“看着孩子们手舞皮影、拿枪弄棒、试戴头盔、身穿蟒袍,他们脸 上露出开心的表情时,媳妇告诉我,我看到你很久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悦了。”蒲虎勤说。寓教于乐,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提升了学生对传统优秀戏曲文化的认知程度,从美学层面上来认识秦腔艺术的美学特征,还让他们在参演中有了获得感,让青少年更好地触摸历史、感受艺术,有助于他们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品格的打造。

人才培养收获成果。2017年7月,蒲虎勤带领“崆峒区青少年戏曲培训基地”的学生蒲铭婕、张丽去浙江省绍兴嵊州参加中国第二十一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所演出的优秀传统古典剧目《虎口缘》片段,获得了中国第二十一届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称号,填补了甘肃省在读学生二十一年来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业余组金花称号的空白,蒲虎勤本人获得二十一届全国少儿小梅花金奖的指导老师。随后,获得平凉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戏剧、朗诵大赛一等奖,并在次年戏曲班被评为甘肃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

以人民为中心、以创作为抓手、以传承为动力,德韵将振兴戏曲艺术作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大力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环节,走出了一条具有平凉特色的传统戏曲涅槃之路。

来源:平凉日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