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拒绝郑和带回西洋(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7下西洋)
朱棣为何拒绝郑和带回西洋(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7下西洋)搞繁重的建筑装修也就算了,朝廷对西洋水军的粮饷供应也始终不足,从永乐二十二年下诏罢西洋开始,这支军队的月粮也随之停止。到了洪熙元年,皇帝才想起他们的工资,虽说仍按月发放,但实际上仍时又拖欠,长期得不到足额发放。此外,明政府对曾经为帝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两万下西洋水师的安排也极其不恰当,他们要么是担任漕运任务,要么充当修理宫殿庙宇的工匠,时间全浪费在了苦力之中,军事训练彻底荒废。郑和本人带领着他的部下们,老老实实在南京修葺宫室。此时帝国已经迁都北京,永乐二十二年时设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任职,为南京方面最高武官,回到南京的郑和以南京守备太监的身份出现,在处理军政大事上面,收到了李隆以及驸马都尉沐昕的节制。即使对南京宫廷内部事务的管理,也得与内官王景弘、朱卜花、唐观保共同协商。这说明郑和在南京的权力是极为有限的,内外都受到限制和掣肘,早已不是那个能在海上叱咤风云,独当一面,具有决策权的实权人物了。一
永乐二十二年(1424)7月,朱棣第5次北征死于榆木川(内蒙乌珠沁东南),朱棣去世后,明朝进入了“仁宣之治”的历史新时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明朝统治进入了保守阶段。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郑和下西洋被作为最大的“弊政”加以罢除,这样遂使得郑和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已经54岁了,他的不幸遭遇与夏原吉有关。下西洋开支巨大,掌管财政的户部尚书夏原吉虽善于理财,但此时的明朝财政仍出现了危机。
早在永乐19年东,朱棣准备第3次北征时,就遭到了夏原吉的反对,因此激怒了朱棣,夏元吉被关押在了“内官监”,这桩无妄之灾的冤案,当时的太子朱高炽是清楚的,他同情夏原吉,所以在朱棣死后的第三天,便立即释放了她。
等到朱高炽即位,立即将夏原吉官复原职,而且批准了他的财政紧缩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首当其冲的就是罢西洋宝船,在当时被认为夏原吉认为是国朝最大的“弊政”。郑和被下令带领下西洋的水军两万余人留守南京听候调动,从此,郑和身处困境,心情沉重惶惑。
此时帝国已经迁都北京,永乐二十二年时设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任职,为南京方面最高武官,回到南京的郑和以南京守备太监的身份出现,在处理军政大事上面,收到了李隆以及驸马都尉沐昕的节制。
即使对南京宫廷内部事务的管理,也得与内官王景弘、朱卜花、唐观保共同协商。这说明郑和在南京的权力是极为有限的,内外都受到限制和掣肘,早已不是那个能在海上叱咤风云,独当一面,具有决策权的实权人物了。
一年不到的时间,朱高炽病逝,朱瞻基即位,郑和的处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变,从新帝上谕中对南京事务的排名上看,郑和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
此外,明政府对曾经为帝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两万下西洋水师的安排也极其不恰当,他们要么是担任漕运任务,要么充当修理宫殿庙宇的工匠,时间全浪费在了苦力之中,军事训练彻底荒废。郑和本人带领着他的部下们,老老实实在南京修葺宫室。
搞繁重的建筑装修也就算了,朝廷对西洋水军的粮饷供应也始终不足,从永乐二十二年下诏罢西洋开始,这支军队的月粮也随之停止。到了洪熙元年,皇帝才想起他们的工资,虽说仍按月发放,但实际上仍时又拖欠,长期得不到足额发放。
尽管如此,郑和依然兢兢业业,带着部下们出色完成了南京城内各种装修任务。
宣德五年,出台财政紧缩政策的夏原吉病逝,六月,朱瞻基遂下诏恢复郑和下西洋。朱瞻基为何在这个时候恢复下西洋呢?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主要的反对派夏原吉去世,朝廷中的主要阻力消除,其二,永乐时郑和下西洋虽然耗费比较大,但收入也很可观,各国使臣不断来朝贡,同时刺激了经济,明朝获得了大量财富,对当时的财政困难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
罢西洋六年不到的时光,各国贡使越来越少,贸易也搞不下去,政府财政越来越困难,而且洪熙以来,朱高炽父子对臣下赏赐优渥,搞得没钱了,自然又打起了下西洋的主意。
于是便有了郑和的第七次下西洋。
这一次明政府大力支持,准备了一年半,宣德六年十二月一日,在沉寂了7年之久后,郑和终于又能在属于他的舞台上笑傲驰骋,踏上他星辰大海的征途。
这一次下西洋,途径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横渡印度洋,踏破千里海波,于宣德八年七月初六回到南京,圆满完成了招徕诸国的目的。及至宣德八年,派出使者来明的国家增至十九个。
然而,在归途中,郑和不幸于宣德八年四月初逝世于古里国,享年六十三岁。自朱棣死后,郑和在政治上失去了支持,身困南京,过了六七年郁郁不得志的生活,当朱瞻基重启下南洋时,年迈的郑和以事业为重,毫无怨言,重新担任了这一艰巨任务,在惊涛骇浪中拼搏了二年多,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尽管有过失意不得志的苦闷生活,但郑和最终死在了大海上,也算是死得其所。他半生漂泊于海上,为大明带来了万国来朝的荣光,也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可惜,自他之后,明朝再也没有远洋海外,停止了对世界的探索。